(共24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第14课 唐诗五首
野望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
第三单元
目
学习目标
壹
知识必备
贰
整体感知
叁
细读感悟
肆
思考探究
伍
录
课堂小结
陆
积累拓展
柒
本课件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参考、融入教材课后题
秋天是缤纷多彩的季节,看着秋季美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你能想起哪些学过的诗句?
在秋天傍晚时分,诗人王绩遥望山野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触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绩的《野望》。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分析诗歌内容与结构特点。
2.借助关键词语,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
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以抒怀才不遇之苦闷。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王无功文集》。
作者简介
文体知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必须讲究平仄,句中每个位置上使用平声字还是仄声字有一定之规。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shǎnɡ)、去、入四声,后三种声调统称仄声,与平声相对。其中,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分别并入其他三声,而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两种。一般情况下,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而且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野望
王绩
东皋 薄暮望, 徙倚 欲何依。
树树 皆秋色, 山山 唯落晖。
牧人 驱犊返, 猎马 带禽归。
相顾 无相识, 长歌 怀采薇。
ɡāo
xǐ
dú
划分朗读节奏
押韵
yī
huī
ɡuī
weī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水边地。
傍晚。薄,接近。
徘徊。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理解诗词大意
再读诗歌,我们发现,这首诗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望
1.诗人在何时何处“望”?心情如何?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时间:
地点:
人物心情:
薄暮时分
东皋
“徙倚”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颔联承“望”字而来,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山林秋景,描绘出景物清冷、静谧的景物特点,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莫之感。
2.诗人“望”到了什么?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远景
静态
宏观描绘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近景
动态
颈联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牧人皆有所归,“我”却独无,这样的温馨场景,更加反衬出诗人无所归依的孤寂。
用典: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呼应开头,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只好长吟寄意,在先贤那里寻找慰藉,体现出诗人的孤寂与落寞。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结合作者经历,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二仕
一隐
三隐
二隐
三仕
任扬州六合县祖
待诏门下
任太乐丞
弹劾后,归隐乡里
因病去职
弃官隐居东皋
一仕
诗人虽然归隐,却始终不是太彻底,所以在田园的景致描写中总笼罩着一种落寞与苦闷。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自然之景
东皋望远
唱怀古人
起
承
转
合
百姓生活
5.全诗四联如何层层递进的抒发诗人情感的?
首联点题
颔联、颈联
紧承题眼
远景
转入
近景
尾联抒情
6.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起”,以叙事为主,要点题并交代人、事、物,以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就是第二联承接第一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会展开来写,是首联的延续与延伸;
“转”,表示诗意转折、变换,会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总之要另辟蹊径或变换角度;
“合”,就是全诗的收结,以议论、抒情为主,要点明题旨。
再次朗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同:理想与现实冲突;
异:诗人的迷茫带有政治隐逸色彩,当代青年困惑更多元(职业选择、人生价值、生活方式等)。
启示:在面对人生选择的困惑时,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从众,不随波逐流。像诗人一样,即使在“徙倚欲何依”的困境中,也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王绩身处初唐乱世,其“欲何依”的迷茫与当代青年面对人生选择的困惑有何异同?诗人的经历与情感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在闲逸的情调中,表现了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心境。
下面这首五言律诗题目同样是“野望”,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清秋望不极,迢遰(dì)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气氛,融入作者深沉的哀痛之感,含蓄有力地批判了安史之乱。
野望
杜甫
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