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自主学习单
课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
学习目标:
1.语言运用:积累军事术语“南渡”“突破”“万船齐放”,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有力。
2.思维能力:梳理战事进展的时空逻辑,分析“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3.审美创造:感受“雷霆之势”的壮阔画面,尝试用短句描述场景。
4.文化自信:理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民族复兴中的传承价值。
【开头语】
亲爱的同学:
欢迎登上历史的战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带着硝烟味的新闻快报,短短百余字却如惊雷震撼山河。新课标要求我们“从语言中感知历史,在历史中思考未来”。这份导学单是你的“战地望远镜”,请以文字为舟,横渡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吧!
【导学主体】
一、预学·初探
1.扫清障碍
(1)注音释义
南渡(nán dù):向南渡过长江。
突破(tū pò):攻破防线。
万船齐放(wàn chuán qí fàng):船只同时出击。
(1)关键句/精彩/难句/
①“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气势描写);
②“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对比修辞)。
2. 整体感知
一句话概括:人民解放军以压倒性优势突破长江防线,取得渡江战役关键胜利。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战况总述(时间、兵力、结果)。
第二部分:渡江场景(进攻态势、敌军溃败)。
第三部分:战场影响(向纵深进击)。
3. 初感疑惑
为何强调“风平浪静”?这与战争胜利有何关联?
文化小贴士:1949年4月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关键一战,标志国民党政权瓦解。
二、共学·深究
1.聚焦语言·品味赏析
选句:“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赏析:三组四字短语形成节奏冲锋感,“风平浪静”反衬解放军掌控战局的从容,“直取”显雷霆之势,白描手法展现宏大战场。
2. 探究思维·理解内涵
核心问题:
宣告革命力量不可阻挡的信念(文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深入思考:
“摧枯拉朽”的比喻,既写敌军防线脆弱,更暗喻腐朽政权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3.审美创造·尝试创造
创作任务
(1)仿写:模仿“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写运动会场景:“发令枪响,百人齐奔,直冲终点”。
(2)改写:以国民党士兵视角描述场景。
示例:江面忽现无数黑点,如蝗虫压境,阵地瞬间淹没在呐喊中。
4. 文化浸润·拓展认知
文化链接:体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传统政治智慧。
当代启示:集体攻坚精神适用于抗疫、救灾等现代国家行动。
三、延学·拓展
1.梳理巩固:
思维导图核心分支:
战报要素(时间-兵力-战果)→ 写作特色(短句/比喻)→ 精神内核(英雄主义)。
好词佳句:“风平浪静”“摧枯拉朽”“英雄式的战斗”。
2.拓展阅读
对比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作者)。
同:展现解放军气势;异:本文聚焦局部战场细节,另篇侧重全局战略部署。
3.联系生活
校篮球赛逆转获胜,体会“团结突破困境”的相似性,启示:精准协作可化弱为强。
4. 跨学科联结
历史:渡江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意义;
地理:长江作为军事天堑的水文特点。
【结束语】
历史回声!请自问:
1. 今日的“长江天堑”可能是哪些成长难关?
2. 个人奋斗如何汇入民族复兴的“万船齐放”?
每一代人的渡江战役,都是对勇气与信仰的丈量。
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