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鲜腴(yú) 濒临(bīn) 倔强(jué)
B.游逛(guàng) 残垣(yuán) 臼齿(jiù)
C.婆娑(suō) 蹒跚(pán) 虬枝(qiú)
D.邪祟(suì) 际遇(jī) 秀颀(qí)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品莹 交卸 赋闲 牛犊 B.避邪 洗涤 蔓延 毡子
C.濒临 震颤 神密 差使 D.繁密 衬托 簌簌 栅栏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知识,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B.这次活动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不是很满意。
C.家长们常常自作主张,不让孩子接触大人认为可能带来坏影响的事物。
D.他翻来覆去地想,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在哪儿了。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要牢记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使命。
B.为发展数字经济,使得市政府决定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共同举办博览会。
C.地铁四号线的正式开通运营,决定了长沙地铁网是否迈入“米”字形时代。
D.“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美化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校园环境。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少儿类图书“焰火”“花猫三丫上房了”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好书”。
B.这段时间,“直播带货”成为消费热词。
C.回归科学、尊重科学,才能拨开病毒起源与来源的迷雾;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人类方能在与病毒的斗争中赢得未来。
D.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风里,乡亲们的心也随着春天的节气律动。
6.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拔地而起,刺破苍天,________;抱团前行,勇闯深谷,________;奋力拼搏,追求理想,________;悉心守护,关爱至亲,________。
A.故梦能成其璀璨 故家能成其温暖 故山能成其巍峨 故水能成其壮阔
B.故山能成其巍峨 故水能成其壮阔 故家能成其温暖 故梦能成其璀璨
C.故梦能成其璀璨 故家能成其温暖 故水能成其壮阔 故山能成其巍峨
D.故山能成其巍峨 故水能成其壮阔 故梦能成其璀璨 故家能成其温暖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背影》语言平实,饱含感情,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我”从年轻的时候就深深地体会到父亲的关爱。
B.《白杨礼赞》的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等。
C.《永久的生命》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自身生命”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
D.《昆明的雨》以“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为情感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8.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两则摘抄,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卡。
摘抄1: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但是,营长以上可以骑马或骡子。我注意到,他们弄到美味食物甚至大家平分——在我和军队在一起时,这主要表现在西 瓜和李子上。指挥员和士兵的住处,差别很少,他们自由地往来,不拘形式。
摘抄2:徐海东很重视能够表现身体强壮的事,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因此行动稍有不便,使他感到很遗憾。他烟酒不沾,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 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 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队伍。
读书任务卡
任务1 :作者:
任务2:摘抄2中人物的特点是: :
任务3:以上摘抄给我的感受是:
任务4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让中国的故事“有温度,有情感,有精神,有力量”: 书中有哪些好的讲故事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9.默写填空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
(2)《采桑子》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 。
(3)《相见欢》中,渲染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诗句是: 。
(4)《如梦令》中,饱含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的语句是: 。
10、综合性学习
复兴学校开展了以“网络安全宣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请你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根据对联知识,将下面六个词语组成一副对联,宣传“网络安全”。
重锤出击 扫净 执法如山 社会和谐 维护 不良网站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一幅关于青少年网络安全的漫画,请根据漫画内容,用一句话写出安全提示。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甲】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1.【甲】【乙】两首诗词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甲】诗写的季节是黄梅时节(或初夏),【乙】词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甲】诗写的景物主要是__________,【乙】词写的景物主要是花、燕。
12.仔细品味【甲】【乙】两首诗词,并简要分析两位作者在面对自然界的景物时不同的心境。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 )了。
13.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动词恰当的是( )
A.吊 缩 拉 来 B.攀 勾 搀 疏
C.攀 缩 搀 来 D.吊 勾 扶 搀
14.作者着力刻画了父亲怎样一个“背影”
全文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语段中出现的“背影”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开头点题,引起下文,略写。(第一次)( )
(2)对“背影”的动态进行补充,深化主题,略写。(第二次)( )
(3)集中刻画,把情节推向高潮,详写。(第三次)( )
(4)照应开头,引人回味,增加感情的深度。(第四次)( )
16.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7.结合文段谈一谈,当面临与父亲的一次较长久的离别时,你是否会流下眼泪。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中西礼节的差别
①我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从根本上说是相同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善,要礼让,举止要文明等。但是,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明显差别。
②先说见面礼。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施礼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如果出现男女肢体、肌肤接触,就会有伤风败俗之嫌。西方则不同,不论男女,其礼节多属肢体、肌肤接触性的,如拥抱、吻手、贴面以及握手等。西方人认为,以肢体、肌肤接触对方,更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亲密、亲热的情感,而我国传统认为,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动于内”(《礼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强调礼要发自内心,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③再说座次。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座次的。因为座次要分尊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是举办活动的地方,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室”是用来居住的,一
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至于“左”与“右”,谁尊谁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场合而定。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正好像西方人见面握手总是先伸出右手一样,这些习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种具体的需要,在每个人都佩戴武器的时代,伸出右手表明“我不会向你施加武力”,这种朴素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礼节的一种习俗。
④最后说说用餐。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一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倒酒、敬酒到饮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规则和礼仪。其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环,规则也是最复杂的。通常,中国人还习惯频繁敬酒以表示热情、尊重等意。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18、根据选文,请用一句话概括中西礼节的差别。
19、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B.中国传统用餐礼仪中,人们常常通过频繁敬酒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之意。
C.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的差别。
D.第②段“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一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0、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中西礼节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旅居海外多年的长沙人孙梅和她的英国丈夫一起回乡探亲,受邀前往昔日恩师蒋老师夫妇家吃饭,共叙师生情谊。
作为主人的蒋老师准备按照西方礼节招待客人,安排座位时,他应该把孙梅的英国丈夫安排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为什么?
(2)蒋老师提醒妻子席间不要劝菜劝酒,理由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身心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于素梅
①健康与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体育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身体与积极的心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世界各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具体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②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各国中小学体育课从育体、育智、育心3个层面入手,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在育体层面,学校通过体育课督促学生养成锻炼习惯,让青少年增强体质;在育智层面,运动能够有效激活大脑活跃度、优化智力功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此外,体育还有助于中小学生锤炼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达到育心的效果。在体育课上,青少年享受运动的乐趣,感悟成功挑战体能极限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青少年在面对挑战时变得更加乐观积极,人格也愈加完善。
③中小学校的体育教育,“会育”是关键。体育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定位是否精准,对于中小学体育课能否发挥效能起着关键性作用。体育教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多元育人主体形成合力,“家校共育”尤为必要。在很多国家,青少年父母认可体育运动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有的父母还在课余时间经常带着孩子运动。
④多国中小学校也将运动视为青少年未来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体育教育倍加重视。俄罗斯教育部门认为,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芬兰设立了一套立体的目标体系框架,将中小学体育教育分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和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两大核心目标,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人际交往、发展自我认知及培养意志品质为目的进行体育课程设置。
⑤很多国家强调在学生时代就要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美国认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是让青少年培养“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教育部门认为终生参与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体育教育有利于提升个人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
⑥在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育聚焦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方面,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促进。然而,仍有少数家长存在“紧学习松体育”“重成绩轻健康”等现象。
⑦在实际操作层面,让体育教育真正有效发挥综合育人的作用并非易事。充分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达到教育目标,涉及各方观念的转变。学者认为,学校教育应共同聚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保障和促进高质量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青少年健康和幸福的人生奠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选文思路清晰,依次从 、 、 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动能有效激活大脑的活跃度、优化智力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B.选文开头由人们对健康与幸福的追求,引出体育教育为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奠定基础这一观点。
C.第⑤段运用举例论证,列举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对体育教育的意见要求,强调在学生时代就要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
D.中小学体育课从育体、育智、育心三个层面入手,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其中育体最为重要。
23.前段时间,有部分省市发布新的中考改革政策,将体育分数大幅提升,有很多家长担心提升体育分数会影响文化科的学习。请结合选文及生活实际,向家长分析改革的好处。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③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
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
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⑦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6日,有删节)
2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一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
B.文中写“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
C.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
D.文中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
2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篇小说《哦,香雪》为线索,串联起三十五年来一个小山村的巨变,构思独特而巧妙。
B.“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们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C.文章生动描绘“香雪们”梳洗打扮赶着去看七点钟只停靠一分钟的火车的细节,突出了她们对火车在“这一分钟”所呈现的东西的期盼。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山村鸟鸣山青图,寄托了作者对山村的美好怀念与诚挚期待。
26. 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
27. 在铁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物象的理解。
三、作文
2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以《那一段_____的旅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写出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4)书写规范,语言流畅,卷面整洁。
答案
1.D 2.C 3.B 4.A 5.A 6.D 7.A 8.任务1:埃德加 斯诺。 任务2:身体强壮,四肢灵活,烟酒不沾任务3:徐海东是一个质朴、严于律己、英勇无畏的人。
任务4: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zhongggcd-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maozd-、zhouel-、pengdh-、林伯渠、徐海东等zhongg-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用真实生动的笔调刻画了红军人物和红军精神,这种纪实文学,细致真实的讲故事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9.(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10.(1)示例:构筑网络安全,守护绿色家园
(2)重锤出击,扫净不良网站 执法如山,维护社会和谐
(3)示例:网络平台购物需小心,价格低廉是陷阱。
11、春天(或:暮春);(家家)雨、(处处)蛙。
12、【甲】雨夜约客不至的焦灼之情,百无聊赖(如理解成“闲逸、散淡、恬然自适”也可以。)【乙】即景兴感,感慨年华流逝。
13.C
14.父亲为我买橘子时艰难爬过月台台阶的背影。
15.(1)√ (2)× (3)× (4)√
16.通过对父亲去买橘子时背影的描写和分别后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子相怜相爱的真挚感情。
17.略
18.示例1:中西理解的差异主要在于见面礼、坐、用餐礼节上的不同。
示例2:中西理解的差异主要在于见面礼是否以非接触性理解居多,座次的左右尊卑问题及用餐礼节上的酒文化不同。
A
20.(1)安排在右边,因为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位置看成贵宾席。
(2)在西方,人们把频繁敬酒看作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21、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核心任务 各国体育教育的理念及目标定位 我国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展望
22、D
23.①提升体育分数,能让家长和社会更加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力量;②体育可以锤炼学生的意志,让青少年享受运动的乐趣,感悟成功挑战体能极限的喜悦;③体育可以让青少年在面对挑战时变得更加乐观积极,人格也愈加完善;④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青少年健康和幸福的人生奠基。
24.A 25.B
26.①物质生活方面:三十五年前,山区农村贫穷闭塞,三十五年后成为旅游风景区,开放富裕;
②人物方面:从前的香雪们贫穷卑微,向往美好,渴求变化;如今的香雪们从容自信,有经济意识。
③精神方面: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发展、心灵成长速度滞后。
27. ①“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火车”是“香雪们”了解现代文明的一个小小窗口,它让贫穷山区的女孩们有了向往与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带给女孩们美好的感受。
②“火车”又是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象征。“火车”是本文中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当地人不用再只是向往美好生活,而是切实地改变了他们贫苦的条件,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
2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