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同步训练题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寒暑易节(更替)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方七百里(周长) D.始龀(换牙)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C. 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D.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山不加增
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汝之不惠 B.始一反焉
C.无陇断焉 D.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 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
5根据示例写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示例:告之于帝 倒装句
①何苦而不平
②帝感其诚
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惩山北之塞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北山愚公长息曰 D.聚室而谋曰
7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B. “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汉水南岸”,古人把山的北面、水的南岸称作“阴”,把山的南面、水的北岸称作“阳”。
C.《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列子》为儒家学派的著作。
D.《列子》这部书中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比如“歧路亡羊”“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19分)
【甲】愚公移山
【乙】赵将赵奢①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日:“何以②?”曰:“始妾事③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④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日:“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⑤,妾得无随⑥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刘向《古列女传》,有删改)
【注】①赵奢:赵国大将。②何以:为什么。③事:侍奉。④身所奉饭:亲自捧饭。
⑤不称:不称职。⑥随:受牵连。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①荷担者三夫 ②何苦而不平
③括死军覆 ④故卒不加诛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B.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C.王以为若其父乎 自以为大有所益
D.括母上书言于王日 相与步于中庭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4)用“ /”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5)甲文中,愚公想要做什么事情?(用原文回答)根据选文内容概括愚公的思想品格。
(3分)
(6)愚公大智大勇,乙文中的母亲也十分有德识。请说说她从哪些方面料到儿子必定兵败。(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17分)
皮先生学愚公
乐钧①
有皮先生者,鲁而好奇,慕愚公之移山也,而曰:“愚公年九十,我始半之。太行、王屋若是其高且广也,而可移。我盍②试其小者?”
野有丘,率二子荷畚操箕,旦夕垦之,而欲以徙之。或笑止之日曰:“愚公事,《列于》寓言耳。且彼为其塞出入之迂也,故欲平其险。今此培 ③者,处于广漠之墟,居焉而不障于庐行焉而不壅于途葬焉而不窒④于墓种莳⑤焉而不侵子之田壤。亦既避子之巧矣。子何为者?且是丘也,高仅可隐,广不及数亩之宫。平之不足以夸力,去之不足以鸣能,过之者如去毛发焉,而曾莫之知也。子何为者?”弗听,垦之期月,运土于溪中,溪之塞。
是岁旱,溪涸。溪右⑥之农,其田弗溉焉,苗且槁。以先生绝其源也,相与哄诸其门。先生惧,亟出溪中土置溪上,复成一丘。见者笑谓先生曰:“此夸蛾氏之力也!”
(选自《耳食录》,有改动)
【注】①乐钧:字元淑,号莲裳,清嘉庆六年举人,著有《青芝山馆诗文集》。②盍:何不。③培 (pǒu lǒu):小土丘。④窒:阻塞。⑤莳:栽植。⑥右:西边。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我始半之 ②溪右之农
③以先生绝其源也 ④相与哄诸其门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居焉而不障/于庐行焉而不壅/于途葬焉而不窒/于墓种莳焉而不侵子之田壤
B. 居焉而不障于庐/行焉而不壅于途/葬焉而不窒于墓种/莳焉而不侵子之田壤
C.居焉而不障于庐行/焉而不壅于途葬/焉而不窒于墓种/莳焉而不侵子之田壤
D. 居焉而不障于庐/行焉而不壅于途/葬焉而不窒于墓/种莳焉而不侵子之田壤
(3) 下列对皮先生言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东施效颦 B. 杞人忧天
C. 锲而不舍 D. 殚精竭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弗听,垦之期月,运土于溪中,溪为之塞。
②先生惧,亟出溪中土置溪上,复成一丘。
(5)愚公和皮先生都“移山”,为何愚公移山广为传颂,而皮先生移山却成为笑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愚公移山(见课本)
【乙】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①守张鼎,发常平粟振②之。寻又凿石徙③溪,自是无水患。知④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⑤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⑥。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白:禀告,报告。②振:救济。后作“赈”。③徙:转移,变化。④知:主持,掌管。⑤籴(dí):买进粮食。◎秩:官吏的官阶、品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毕力平险 ②且焉置土石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自是无水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益其所不能
B. 寻又凿石徙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 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 跳往助之 发常平粟振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
(4)乙文写了安丙哪几件事?(3分)
(5)愚公为乡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安丙为百姓解决缺口粮问题。请你为愚公或安丙的思想行为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评语。(3分)
四、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
【甲】愚公移山(见课本)
【乙】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②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日:“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③,反次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 去。②益:增多,增加。③味败:味觉败坏。
(1)根据表格中的提示,解释加点的词。(4分)
文言词语 方法提示 词义
杂然相许 查阅词典法:①答应,允许;②赞同,称许;③给予,奉献。 (填序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联系成语法:不毛之地 (2)
安可如此 联系语境法 (3)
愚人食盐不已 课内迁移法:惧其不已也 (4)
(2)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
(4)甲文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笑”和“长息”分别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4分)
(5)甲文中愚公的“愚”和乙文中愚人的“愚”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
【甲】《愚公移山》第2-4段。
【乙】天下古今成败之林①,若是其莽然②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其意以为天下事因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悲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③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庸④讵⑤知所谓蹇⑥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节选自梁启超《论毅力》,有删改)
【注释】①林:众多的样子。②莽然:莽,密生的草,草丛。然, 的样子。这里指纷繁复杂、多种多样。③盘根错节:树根盘曲,枝节交错。形容事物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处理。④庸:平凡,平庸。⑤讵(jù):岂,表示反问。⑥蹇(jiǎn):不顺利。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适可而止 止于至善
B. 汝心之固 顽固不化 固执己见
C.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 猝不及防 猝然长逝
D.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家徒四壁 徒有虚名
2.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介词,到
B. 跳往助之 之:第三人称代词,指代“愚公”
C.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介词,用,拿
D. 而其能征服此蹇焉 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B. 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C. 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D. 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5.【乙】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2分)
6. 愚公移山最终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甲】【乙】两文概括。(3分)
7.阅读【甲】【乙】两文后,你有怎样的收获?请谈谈你的想法。(3分)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16分)
【甲】景韩堂(其五)
卢象升
愚公徙山逢巨灵①,夸父逐日捐其身。
两人突出奇怪想,一人得志一人倾。
沧桑谁卜常与变,造物②安知假或真。
赤轮③飞驰五岳峙,乾坤④饵我一浮生。
【乙】《愚公移山》第2-3段。
【丙】四弟之信,具见真性情,有困心衡虑、郁积思通⑤之象。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⑥蔽矣。来书往往词不达意,我能深谅其苦也。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注释】①巨灵:神话传说中劈开华山的河神,又称巨灵神。②造物:造物者。③赤轮:指烈日。④乾坤;天地。⑤郁积思通:忧郁积聚思虑变通。⑥锢:禁锢
1. 参考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愚公徙山逢巨灵 语境推断法:联系愚公和山的关系。
惩山北之塞 文言现象:古今异义。 (2)
始龀,跳往助之 查阅词典法:①开始,开端。②最初,当初。③才,方才。④曾经。 (3) (填序号)
愈欲速 课内迁移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4)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聚室而谋曰 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В.其如土石何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С.四弟之信 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D.我能深谅其苦也 夫学须静也(《诫子书》)
3. 请用“/”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 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
阅读诗文可知,【甲】【丙】两篇诗文中对愚公移山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4分)
七、为了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同学们收集了相关人物轶事,请你阅读两文并完成学习任务。(13分)
【甲】愚公移山(全文)
【乙】段坚
段坚,字可久,号容思,兰州人也。年十四,为诸生,见陈缑山《明伦堂上铭》“群居慎口,独坐防心”,慨然有学圣人之志,于是动作不苟 ”。正统①甲子领乡荐②。
自齐、鲁以至吴、越,寻访学问之人,得阎禹锡、白良辅③以溯文清④之旨,踰年而归,学益有得。登景泰甲戌进士第⑤,归而读书。越五年,出知福山县,以弦诵⑥变其风俗,谓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无不可变之俗”,六载而治行,郁然可观。李文达荐之,擢⑦知莱州府,以忧⑧去。补南阳府,建志学书院,与人士讲习濂、洛之书⑨。其童蒙⑩则授以《小学家礼》。八年而后归。成化甲辰卒,年六十六。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改)
【注释】①正统;明英宗朱祁镇年号。②领乡荐:乡试中举。③阎禹锡、白良辅:阎禹锡,明朝著名理学家薛瑄的学生。白良辅:熟读经史,博览理学著作。④文清:指薛瑄。薛瑄是明代著名理学家,谥号文清。⑤登景泰甲戌进士第:指应试得中景泰甲戌年的进士。⑥弦诵:这里指学校教育。⑦擢:选拔,提拔。⑧忧:父母的丧事。⑨濂、洛之书:北宋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濂溪先生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⑩童蒙:这里指知识少、愚昧的人。
1.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 河曲智叟亡以应 身亡所寄
C. 寻访学问之人 飞来山上千寻塔
D.学益有得 自以大有所益
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 以我酌油知之
C. 春冬之时 D. 无案牍之劳形
3. 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六载而治行,郁然可观。
4.愚公和段坚有何相似之处?请你根据两篇文章内容,分别归纳能体现二者共同之处的事迹。(3分)
5.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请你和同学分享:愚公和段坚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或生适的启发。(2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乌能反哺
乌能反哺,世嘉其孝,称慈乌云,乃上林乌尤有足嘉者。每若孚号①,群飞而集,秩然有序,晚复还栖上林。上林故禁地也毕弋②鲜惊托身之智视丘隅之止益得矣。尤有异焉,阊阖③启,千官集拥,乌翔而过其上者。奚啻④千万,更不问有遗秽点其冠服者。嘻,躬厚德者自无薄行,安忍轻点蔑朝士哉。若别种喙大而项白者,其声躁厉⑤,飞止人屋而号,俗传为报凶。但闻其声,思揭竿而逐之矣。
(选自《贤弈编 观物》,有删改)
【注释】①孚号:号令。②毕弋:泛指打猎活动。毕,古代打猎时捕捉禽兽的长柄网。弋,带有丝绳的箭。③阊阖(chāng hé):宫门。④奚啻(xī chì):何止。⑤躁厉:急躁刺耳。
1.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向子中加点的词。(4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释义
世嘉其孝 查阅词典法:①美,善。②赞美,赞许。③乐,喜欢。④嘉礼,古代朝聘之礼。⑤姓。 (1) (填序号)
群飞而集 成语推断法:集思广益 (2)
尤有异焉 课内迁移法:奇山异水(《与朱元思书》) (3)
但闻其声 语境推断法:根据下文其“声”推断 (4)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需要断句,请你根据理解,选择正确的三处,断句。(3分)
上林故禁地也毕弋鲜惊托身之智视丘隅之止益得矣。
3.仿照示例,以作批注的形式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理解赏析。(4分)
示例:奚啻千万,更不问有遗秽点其冠服者。
批注:这句话的意思是“(乌鸦数量)何止千万,却从未听闻有排泄物玷污官员冠服之事。”“千万”表现乌鸦数量之多,也凸显了上林苑乌鸦“以礼待人”的奇特与可贵。
画线句:躬厚德者自无薄行,安忍轻点蔑朝士哉。
批注:
4.选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5.本文中上林苑的乌鸦和《愚公移山》中的谁比较想似?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阐述原因。
PAGE《愚公移山》同步训练题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 寒暑易节(更替)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方七百里(周长) D.始龀(换牙)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C. 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D.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山不加增
A.副词,将近/连词,况且。B. 介词,凭借/连词,来。C.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件事。D.连词,表转折。
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汝之不惠 B.始一反焉
C.无陇断焉 D.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A.“惠”,同“慧”,聪明。B.“反”,同“返”,往返。C.“陇”,同“垄”,高地。
4 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惩/山北之塞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
5根据示例写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示例:告之于帝 倒装句
①何苦而不平 ①倒装句
②帝感其诚 ②被动句
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③省略句
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苦何而不平”。②“帝”是被感动者,“感”是“被 感动”的意思。③省略介词“于”,应是“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惩山北之塞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北山愚公长息曰 D.聚室而谋曰
A. 古义“苦于”,今义“处罚”。B.古义“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C. 古义“叹息”,今义“呼吸时进出的气”。D.古今义都是“商量、谋划”。
7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C )
A. “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B. “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汉水南岸”,古人把山的北面、水的南岸称作“阴”,把山的南面、水的北岸称作“阳”。
C.《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列子》为儒家学派的著作。
C.《列子》为道家学派的著作。
D.《列子》这部书中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比如“歧路亡羊”“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19分)
【甲】愚公移山
【乙】赵将赵奢①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日:“何以②?”曰:“始妾事③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④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日:“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⑤,妾得无随⑥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赵国大将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派赵括代替康颇为大将。将要出征时,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对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为大将。”赵王问道:“为什么?”赵括的母亲说:“当初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他父亲身为大将,在军中亲自捧过饭的有数十人,所结交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王室贵族赏赐的钱财,(他)全部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骤然当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都不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币、布帛,他回家后也统统藏起来。还每天留心哪里有便宜合适可以买下来的田地房屋。大王您认为他像他父亲吗?父子二人,秉持的心思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去。”赵王说:“您就别管这事了,我的主意已经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大王最终还是要派他去,如果他有不称职的表现,我能不受牵连吗?”赵王说:“不会的。”赵括出征后,代替了廉颇。三十多天后,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军队覆没。赵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对她施加刑罚。
(节选自刘向《古列女传》,有删改)
【注】①赵奢:赵国大将。②何以:为什么。③事:侍奉。④身所奉饭:亲自捧饭。
⑤不称:不称职。⑥随:受牵连。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①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②何苦而不平 愁苦,这里指担心
③括死军覆 覆灭 ④故卒不加诛最终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B.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C.王以为若其父乎 自以为大有所益
D.括母上书言于王日 相与步于中庭
A.往哪里,在哪里/语气词。B.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代指愚公。C.动词,认为。D.介词,向/介词,在。
参考译文
【乙】赵国大将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派赵括代替康颇为大将。将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通达的地步,连丧夫的妇人和小孩都比不上。②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大王和王室贵族赏赐的钱财,(他)全部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
(4)用“ /”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今括一旦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5)甲文中,愚公想要做什么事情?(用原文回答)根据选文内容概括愚公的思想品格。
(3分)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1分)愚公有远大抱负、顽强毅力,不畏艰难,不怕冷嘲热讽。(2分)
(6)愚公大智大勇,乙文中的母亲也十分有德识。请说说她从哪些方面料到儿子必定兵败。(3分)
儿子做了将军,接受军吏拜见时,军吏不敢抬头看他;(1分)把赵王赏赐的财物全部藏起来;(1分)想买便宜合适的田地房屋。(1分)
【解析】:根据“今括一且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可知,儿子做了将军,接受军吏拜见时,军吏不敢抬头看他;根据“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可知,他把赵王赏赐的财物全部藏起来;根据“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可知,他想买便宜合适的田地房屋。从这些方面,母亲料到儿子必定兵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17分)
皮先生学愚公
乐钧①
有皮先生者,鲁而好奇,慕愚公之移山也,而曰:“愚公年九十,我始半之。太行、王屋若是其高且广也,而可移。我盍②试其小者?”
有个姓皮的先生,笨拙而且好奇,钦慕愚公的移山行为,说:“愚公九十岁了,我的年龄才是他的一半。像太行山、王屋山这样又高又广的山,他尚且能够移走。我何不试试移走小点的山呢?”
野有丘,率二子荷畚操箕,旦夕垦之,而欲以徙之。或笑止之日曰:“愚公事,《列于》寓言耳。且彼为其塞出入之迂也,故欲平其险。今此培 ③者,处于广漠之墟,居焉而不障于庐行焉而不壅于途葬焉而不窒④于墓种莳⑤焉而不侵子之田壤。亦既避子之巧矣。子何为者?且是丘也,高仅可隐,广不及数亩之宫。平之不足以夸力,去之不足以鸣能,过之者如去毛发焉,而曾莫之知也。子何为者?”弗听,垦之期月,运土于溪中,溪之塞。
野外有个土丘,皮先生带领两个儿子扛着、拿着簸箕,从早到晚开垦土丘,想用这样的方式搬走它。有人笑着劝止他说:“愚公的故事,是《列子》里边的寓言。而且那是因为太行山、王屋山是愚公进出的阻塞,使他出入需要绕道,所以愚公打算铲平险峻的大山。现在这个小土丘,处于广阔的平原上边,居住在这里的人不觉得它挡住了房子,走路的人不觉得它堵了路,在这里埋葬死者不觉得它影响了墓穴,种庄稼没有侵占你家的土壤。它也避开了给你带来麻烦。你这样做是为什么?而且这座土丘,只不过一人多高,还不如占地几亩的房屋宽广。铲平它也不足以夸耀你的力气大,搬走它也不足以说明你的能力,从这上边迈过去就像拔掉一根头发一样容易,你连这个都不知道。你这样做是为什么?”(皮先生)不听,开垦了一个月,把土运到溪中,溪水被土堵住了。
是岁旱,溪涸。溪右⑥之农,其田弗溉焉,苗且槁。以先生绝其源也,相与哄诸其门。先生惧,亟出溪中土置溪上,复成一丘。见者笑谓先生曰:“此夸蛾氏之力也!”
这年出现了旱情,溪水干涸了。溪水西边的农民,田地得不到灌溉,禾苗就要枯死了。(他们)认为是皮先生断绝了水源,大家一起到他家门前吵闹。皮先生害怕了,赶紧挖出溪里的土倒在溪边,又成了一座土丘。看到的人都笑着对皮先生说:“这是夸蛾氏的力气啊!”
(选自《耳食录》,有改动)
【注】①乐钧:字元淑,号莲裳,清嘉庆六年举人,著有《青芝山馆诗文集》。②盍:何不。③培 (pǒu lǒu):小土丘。④窒:阻塞。⑤莳:栽植。⑥右:西边。(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我始半之 才 ②溪右之农的
③以先生绝其源也断 ④相与哄诸其门共同,一起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 居焉而不障/于庐行焉而不壅/于途葬焉而不窒/于墓种莳焉而不侵子之田壤
B. 居焉而不障于庐/行焉而不壅于途/葬焉而不窒于墓种/莳焉而不侵子之田壤
C.居焉而不障于庐行/焉而不壅于途葬/焉而不窒于墓种/莳焉而不侵子之田壤
D. 居焉而不障于庐/行焉而不壅于途/葬焉而不窒于墓/种莳焉而不侵子之田壤
(3) 下列对皮先生言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 东施效颦 B. 杞人忧天
C. 锲而不舍 D. 殚精竭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弗听,垦之期月,运土于溪中,溪为之塞。
(皮先生)不听,开垦了一个月,把土运到溪中,溪水被土堵住了。
②先生惧,亟出溪中土置溪上,复成一丘。
皮先生害怕了,赶紧挖出溪里的土倒在溪边,又成了一座土丘。
(5)愚公和皮先生都“移山”,为何愚公移山广为传颂,而皮先生移山却成为笑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愚公年近九十,不畏艰辛,坚持不懈,造福子孙,精神可嘉。(1分)皮先生盲目效仿,毫无意义,且对土石处理不当,先是把溪水堵住,后来挖出的土又成一丘,实属徒劳。(2分)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愚公移山(见课本)
【乙】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①守张鼎,发常平粟振②之。寻又凿石徙③溪,自是无水患。知④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⑤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⑥。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年间进士,调任大足县主簿。任隆庆府通判,嘉泰三年,郡中发大水,安丙禀告守臣张鼎,发放常平仓的粮食救济灾民。随后又开凿山石使溪水改道,从此没有水灾。掌管大安军,这一年发生旱灾,百姓吃饭困难,安丙用自家的钱财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来救济。事情被皇帝知晓后,下诏(为他)增加一级官阶。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白:禀告,报告。②振:救济。后作“赈”。③徙:转移,变化。④知:主持,掌管。⑤籴(dí):买进粮食。◎秩:官吏的官阶、品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毕力平险尽,全 ②且焉置土石往哪里,在哪里
③甚矣,汝之不惠严重 ④自是无水患此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益其所不能
B. 寻又凿石徙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 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 跳往助之 发常平粟振之
D. 代词,他们。A.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 “连……都……”/同“增”,增加。B. 副词,随后、不久/动词,寻找。C. 动词,赞同/表示约数。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②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
安丙用自家的钱财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来救济。
(4)乙文写了安丙哪几件事?(3分)
开仓赈灾,凿石徙溪,籴米赈灾。【每点1分】
(5)愚公为乡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安丙为百姓解决缺口粮问题。请你为愚公或安丙的思想行为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评语。(3分)
(示例一)愚公立志移山,虽然困难重重,且遭到智叟的嘲讽,但他始终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不懈,终于感动天神,帮助他移走了两座大山。他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仰。【能简要概述愚公所做之事,并答出他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即可得3分】
(示例二)安丙为了救济遭受水灾和早灾的饥民,或开仓放粮,或出钱买粮,解决饥荒问题;面对洪水,他组织民众开凿山石,使溪水改道,根除水患。他是一个有管理才能、勤政爱民的好官。【能简要概括安丙所做之事,并答出他表现出的精种品质即可得3分】
四、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
【甲】愚公移山(见课本)
【乙】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②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友人家做客,和主人一起吃饭,他嫌菜太淡,没有味道。主人听了,便在菜里加了一点盐。再吃,他觉得菜十分美味,就自言自语道:“之所以味道鲜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傍晚回到家,母亲已经备好了饭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日:“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③,反次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愚人问:“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并对此感到奇怪,只见儿子只吃盐不吃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味觉败坏,反而被盐伤害。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太过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
【注】①适:到 去。②益:增多,增加。③味败:味觉败坏。
(1)根据表格中的提示,解释加点的词。(4分)
文言词语 方法提示 词义
杂然相许 查阅词典法:①答应,允许;②赞同,称许;③给予,奉献。 ②(填序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联系成语法:不毛之地 (2)指草木
安可如此 联系语境法 (3)怎么
愚人食盐不已 课内迁移法:惧其不已也 (4)停止
(2)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②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
母亲拿出盐并对此感到奇怪,只见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4)甲文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笑”和“长息”分别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4分)
“笑”是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与嘲笑,传神地刻画出智叟既傲慢又武断的态度,是他自作聪明的表现;【2兮]“长息”表现了愚公对移山的胸有成竹,以及对智叟的迂腐守旧的无奈。【2分】
(5)甲文中愚公的“愚”和乙文中愚人的“愚”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4分)
愚公移山不惧艰险,面对质疑和嘲讽无所畏惧,他的“愚”是大智若愚,是不怕困难的坚定执着;【2分】愚人在朋友家吃饭时发现菜中加了盐才美味,回去后过度吃盐导致味觉败坏,他的“愚”是不懂得把握分寸。【2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
【甲】《愚公移山》第2-4段。
【乙】天下古今成败之林①,若是其莽然②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从古到今,天下人做事情的成败(经验教训)众多,如此它们(成功和失败的情况)纷繁复杂、多种多样,不是(沿着)同一途径(发展)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其意以为天下事因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悲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③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庸④讵⑤知所谓蹇⑥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纷繁复杂的情況以后,随后就会有事情顾利解决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一定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这种人岂会知道所谓的“不顺利”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但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利”,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
(节选自梁启超《论毅力》,有删改)
【注释】①林:众多的样子。②莽然:莽,密生的草,草丛。然, 的样子。这里指纷繁复杂、多种多样。③盘根错节:树根盘曲,枝节交错。形容事物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处理。④庸:平凡,平庸。⑤讵(jù):岂,表示反问。⑥蹇(jiǎn):不顺利。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适可而止 止于至善
B. 汝心之固 顽固不化 固执己见
C.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 猝不及防 猝然长逝
D.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家徒四壁 徒有虚名
A项中第一个止为“阻止”的意思,第二个“止”为“停止”的意思,第三个“止”为“终止”的意思;B项中“固”都为“顽固”的意思;C项中“猝”都为“突然”的意思;D项中“徒”都为“只”的意思。故选A项。
2.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介词,到
B. 跳往助之 之:第三人称代词,指代“愚公”
C.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介词,用,拿
D. 而其能征服此蹇焉 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而其能征服此蹇焉”中的“而”为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故选D项。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 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B. 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C. 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D. 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本句可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因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正确断句为: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故选D项。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穷匮”“苦”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
(2)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固”“易易”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
5.【乙】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2分)
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有毅力的人会获得成功,没有毅力的人就会失败。(中心论点概括正确2分)
6. 愚公移山最终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甲】【乙】两文概括。(3分)
①愚公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愚公被很多人质疑过移山的决定,但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想法,坚持移山,使得山最终被移走;②愚公具有不屈不挠的毅力,不惧怕艰难困苦。移山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③天帝的帮助。天帝被愚公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派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大山。(每点1分)
7.阅读【甲】【乙】两文后,你有怎样的收获?请谈谈你的想法。(3分)
示例:愚公在面对两座巨大的山峦时,没有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决定一代接一代地挖山不止。梁启超在《论毅力》中更是直接强调了毅力的重要性,他认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并取得成功。(围绕“坚持不懈”“毅力”谈收获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16分)
【甲】景韩堂(其五)
卢象升
愚公徙山逢巨灵①,夸父逐日捐其身。
两人突出奇怪想,一人得志一人倾。
沧桑谁卜常与变,造物②安知假或真。
赤轮③飞驰五岳峙,乾坤④饵我一浮生。
【乙】《愚公移山》第2-3段。
【丙】四弟之信,具见真性情,有困心衡虑、郁积思通⑤之象。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⑥蔽矣。来书往往词不达意,我能深谅其苦也。
四弟的信,都可见率真的性情,有内心忧困思虑梗塞、忧郁积聚思虑变通的样子。这事断然不可以追求快速取得效果,追求快速取得效果必定帮助其成长,不光没有好处,反而又危害自己。只要日日月月不断积累,就像愚公移山一样,最终必然会有贯穿通达的时候。越是想要快速,就越是受到禁锢。写出的文章每每言词不能表达心意,我能够深切地体会这种痛苦。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注释】①巨灵:神话传说中劈开华山的河神,又称巨灵神。②造物:造物者。③赤轮:指烈日。④乾坤;天地。⑤郁积思通:忧郁积聚思虑变通。⑥锢:禁锢
1. 参考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愚公徙山逢巨灵 语境推断法:联系愚公和山的关系。 (1)迁移
惩山北之塞 文言现象:古今异义。 (2)苦于
始龀,跳往助之 查阅词典法:①开始,开端。②最初,当初。③才,方才。④曾经。 (3)③(填序号)
愈欲速 课内迁移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4)想要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
A.聚室而谋曰 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В.其如土石何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С.四弟之信 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D.我能深谅其苦也 夫学须静也(《诫子书》)
A项中的“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可不译或译为“就”“才”。B项中的“其”,前者用在“如 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后者为指示代词,那。C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中的“也”均为助词,表陈述语气。故选B项。
3. 请用“/”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更替季节,才往返一次。
(2) 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
只要日日月月不断积累,就像愚公移山一样,最终必然会有贯穿通达的时候。
阅读诗文可知,【甲】【丙】两篇诗文中对愚公移山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4分)
从【甲】诗中诗人称愚公移山的想法是“奇怪想”可知,诗人认为愚公是不明智的,在大自然面前,个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从【丙】文可知作者将愚公移山当作是劝诚勉励的例子,认为愚公移山是积极、正面的体现。(每点2分)
七、为了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同学们收集了相关人物轶事,请你阅读两文并完成学习任务。(13分)
【甲】愚公移山(全文)
【乙】段坚
段坚,字可久,号容思,兰州人也。年十四,为诸生,见陈缑山《明伦堂上铭》“群居慎口,独坐防心”,慨然有学圣人之志,于是动作不苟 ”。正统①甲子领乡荐②。
自齐、鲁以至吴、越,寻访学问之人,得阎禹锡、白良辅③以溯文清④之旨,踰年而归,学益有得。
段坚,字可久,号容思,是兰州人。十四岁时,作为学生,看到陈缑山《明伦堂上铭》中的“与人在一起要谨慎说话,自己独处要防止胡思乱想”,感慨叹息,有了学习圣人(思想)的志向,从此举止不再随便。正统甲子年乡试中举。(段坚)从齐、鲁到吴、越,寻觅探访有学问的人,得到阁禹锡、白良辅(的指导),向上推求薛瑄(学说)的意旨,经过一年后返回,学习上更加有所收获。
登景泰甲戌进士第⑤,归而读书。越五年,出知福山县,以弦诵⑥变其风俗,谓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无不可变之俗”,六载而治行,郁然可观。李文达荐之,擢⑦知莱州府,以忧⑧去。补南阳府,建志学书院,与人士讲习濂、洛之书⑨。其童蒙⑩则授以《小学家礼》。八年而后归。成化甲辰卒,年六十六。
应试得中景泰甲戌进士,回家后(继续)读书。经过五年,(段坚)出任福山县知县,凭借学校教育变革当地习俗,(他)认为“天下没有不能被教化的人,没有不能被改变的风俗”,治理六年,效果显著,(当地百姓)感到非常满意。李文达推荐他,(他)被提拔为莱州府知府,(但)因为父母的丧事离开。(后来又)补任南阳府知府,建立志学书院,与其他士人(一起)讲授濂溪学派和洛阳学派的书。对于知识少、愚昧的人,就教授《小学家礼》。八年后才返回(家乡)。成化甲辰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改)
【注释】①正统;明英宗朱祁镇年号。②领乡荐:乡试中举。③阎禹锡、白良辅:阎禹锡,明朝著名理学家薛瑄的学生。白良辅:熟读经史,博览理学著作。④文清:指薛瑄。薛瑄是明代著名理学家,谥号文清。⑤登景泰甲戌进士第:指应试得中景泰甲戌年的进士。⑥弦诵:这里指学校教育。⑦擢:选拔,提拔。⑧忧:父母的丧事。⑨濂、洛之书:北宋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濂溪先生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⑩童蒙:这里指知识少、愚昧的人。
1.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
A. 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 河曲智叟亡以应 身亡所寄
C. 寻访学问之人 飞来山上千寻塔
D.学益有得 自以大有所益
【解析】A项中“许”意思分别是“赞同”“表示约计的数量,这里指大约”;B项中“亡”的意思均为“无,没有”;C.项中“寻”的意思分别是“寻觅,寻求”“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寻”;D项中“益”的意思分别是“更加”“益处,好处”。故选B项。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相同的一项是(2分)( C )
A.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 以我酌油知之
C. 春冬之时 D. 无案牍之劳形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中的“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项的“之”为第三人称代词,指代“学问和事业”,可译为“它”;B项的“之”为指示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可译为“这件事”;C项的“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D项的“之”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于独立性,不译。故选C项。
3. 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六载而治行,郁然可观。治理六年,效果显著,(当地百姓)感到非常满意。
4.愚公和段坚有何相似之处?请你根据两篇文章内容,分别归纳能体现二者共同之处的事迹。(3分)
他们都有远大的志向并持之以恒,不懈奋斗。愚公立志移山,坚持不懈,排除万难,最终感动天帝,门前的两座大山终于被搬走;段坚立志移风易俗,治理六年后终于有了显著效果,被传为佳话。(相似之处1分,归纳事迹各1分,意思对即可)
5.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请你和同学分享:愚公和段坚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或生适的启发。(2分)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工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乌能反哺
乌能反哺,世嘉其孝,称慈乌云,乃上林乌尤有足嘉者。每若孚号①,群飞而集,秩然有序,晚复还栖上林。上林故禁地也毕弋②鲜惊托身之智视丘隅之止益得矣。尤有异焉,阊阖③启,千官集拥,乌翔而过其上者。乌鸦能够衔食喂养母乌,世人赞美它们的孝行,尊称为“慈乌”,然而上林苑的乌鸦有更值得赞美之处。每当(头鸦)号令声起,(它们便)成群结队飞来聚集,秩序井然,傍晚时分叉返回上林苑(栖息)。上林苑本是皇家禁地,少有打猎活动惊扰,(这种)择地而居的智慧,比起看到山丘角落便停止的同类更加高明。更有奇特的地方,(当)宫门开启,千官云集之际,乌鸦从人群上方飞过。
奚啻④千万,更不问有遗秽点其冠服者。嘻,躬厚德者自无薄行,安忍轻点蔑朝士哉。若别种喙大而项白者,其声躁厉⑤,飞止人屋而号,俗传为报凶。但闻其声,思揭竿而逐之矣。
(乌鸦数量)何止千万, 从未听闻有排泄物玷污官员冠服之事。啊!自身(具备)深厚德行的人自然不会做出轻薄的行为,(上林苑的乌鸦)怎么忍心随便(用秽物)玷污朝臣(的衣冠)呢?另有一种乌鸦嘴硕大而颈项雪白,叫声急躁刺耳,常停驻在民居屋顶啼叫,民间传说这是灾祸的预兆。(人们)只要听到它的叫声,(就)想着举起竹竿驱赶它。
(选自《贤弈编 观物》,有删改)
【注释】①孚号:号令。②毕弋:泛指打猎活动。毕,古代打猎时捕捉禽兽的长柄网。弋,带有丝绳的箭。③阊阖(chāng hé):宫门。④奚啻(xī chì):何止。⑤躁厉:急躁刺耳。
1.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向子中加点的词。(4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释义
世嘉其孝 查阅词典法:①美,善。②赞美,赞许。③乐,喜欢。④嘉礼,古代朝聘之礼。⑤姓。 (1)②(填序号)
群飞而集 成语推断法:集思广益 (2)聚集
尤有异焉 课内迁移法:奇山异水(《与朱元思书》) (3)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但闻其声 语境推断法:根据下文其“声”推断 (4)听到,听见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需要断句,请你根据理解,选择正确的三处,断句。(3分)
上林故禁地也毕弋鲜惊托身之智视丘隅之止益得矣。
上林故禁地也/毕弋鲜惊/托身之智/视丘隅之止益得矣。
观察句子可知,应在标志性词语“也”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上林苑本是皇家禁地,少有打猎活动惊扰,(这种)择地而居的智慧,比起看到山丘角落便停止的同类更显高明”断句即可。
3.仿照示例,以作批注的形式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理解赏析。(4分)
示例:奚啻千万,更不问有遗秽点其冠服者。
批注:这句话的意思是“(乌鸦数量)何止千万,却从未听闻有排泄物玷污官员冠服之事。”“千万”表现乌鸦数量之多,也凸显了上林苑乌鸦“以礼待人”的奇特与可贵。
画线句:躬厚德者自无薄行,安忍轻点蔑朝士哉。
批注:这句话的意思是“自身(具备)深厚德行的人自然不会做出轻薄的行为,《上林苑的乌鸦)怎么忍心随便(用秽物)玷污朝臣(的衣冠)呢”,巧用反问句式,以上林苑的乌鸦不会玷污朝臣衣冠象征具备深厚德行的人不会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事。
4.选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选文将上林苑的乌鸦择地而居且不随便排泄的事迹与另一种乌鸦叫声急躁刺耳,常停驻在民居屋顶啼叫,惹人驱赶的事作对比,表现了上林苑的乌鸦很有生存智慧。(意思对即可)
5.本文中上林苑的乌鸦和《愚公移山》中的谁比较想似?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阐述原因。
和愚公比较相似。本文中上林苑的乌鸦选择在皇家禁地栖息,看似并不隐秘,却因为禁地管制严格,少有打猎活动,反而更加安全;《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立志移走家门前的两座大山,看似不切实际,实则体现了他的长远目光和顽强的毅力,他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二者都有大智慧。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