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阅读综合实践
郦道元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
第三单元
结合课外阅读与生活经验,了解自然风景如何激发人的情思,以及情思赋予风景独特色彩的表现。
深入研读本单元课文,选取精彩段落或诗句,理解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图文转换与艺术创作能力。
反复诵读本单元文言文,感受文章因句式多样而呈现的独特语言美感,体会文言之美。
重点
重点
难点
翻开这些佳作,就像推开一扇通往美的大门,我们既能在字里行间饱览山河盛景,收获美的享受,又能让心灵在诗意的浸润下得到净化,在品读中陶冶情操,感受古人对山水的热爱与深情 。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面对山川之美总会生发无限情思,无数歌咏山水的篇章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光芒。
课文 主要内容 主旨情感
三峡 描写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 描写庭院月光澄澈透明而美妙。 达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与朱元思书 描写了富春江上的动静景物、多样声响、变幻光影。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名利的鄙弃,以及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
描写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描写庭院月光澄澈透明而美妙。 表达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描写了富春江上的动静景物、多样声响、变幻光影。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名利的鄙弃,以及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
课文 主要内容 主旨情感
唐诗五首 野望 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 表现了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心境。
黄鹤楼 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 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 塞上 描绘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 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后生发的慷慨悲壮之情。
渡荆门送别 描绘长江两岸秀丽景色。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钱塘湖春行 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 表现了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心境。
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 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描绘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 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后生发的慷慨悲壮之情。
描绘长江两岸秀丽景色。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风景与心灵”讨论会
人是自然之子,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本单元古诗文中描写自然美景的内容,以“风景与心灵”为话题展开讨论。
一、小组讨论
每组选择本单元涉及自然美景描写的古诗文片段。
分析这些语句具体是如何体现“风景激发情思,情思赋予风景色彩”的。
将分析结果记录下来,组内讨论、补充修改完善。
实践活动
二、班级展示与探讨
各小组依次进行展示,主发言人阐述小组分析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发言结束后,其他小组可进行提问或提出不同见解,展开讨论。
请老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点评,总结各小组观点的亮点,纠正理解偏差。
示例:《三峡》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短短八个字,便勾勒出三峡群山连绵、高耸险峻的壮丽景象。当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仿佛能看到那陡峭的山峰直插云霄,几乎遮蔽了天空和太阳。面对如此雄伟磅礴的自然奇观,作者心中的惊叹与赞美之情自然喷涌而出。而这种强烈的情感,又反过来为三峡的风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到了三峡那震撼人心的力量。
示例:《答谢中书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些描写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灵秀绝伦的山水世界。高耸入云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溪流、色彩斑斓的石壁,还有四季常青的竹林,每一处景色都美得让人陶醉。于是,在作者笔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原本静态的山水在情思的浸染下,变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我们仿佛能听到猿鸟的欢鸣,看到鱼儿的跳跃,这就是情思赋予风景的独特色彩。
示例:《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新奇的比喻,将月光下庭院的景色描绘得如梦如幻。当时的苏轼正处于被贬的困境中,内心充满孤寂与郁闷。在这样的心境下,那清幽的月色、摇曳的竹影,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的感慨与无奈。而他的孤寂之情,又让这原本宁静的月色之景笼罩上了一层清冷的色彩,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复杂的心境,也让这简单的庭院之景有了更深的韵味。
拓展练习:
在以下几幅不同风格的风景摄影作品中,选择一幅,用一段话描述看到的风景,联想到的情思。
沙漠落日
江南水乡
林海雪原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文画合璧卷
一、课堂活动
阅读课文,每人选取一两个段落或句诗,给文字画一幅插画。
分析写景文字,结合画面内容撰写图画说明。说明要紧扣文字中的景物特点、意境氛围。
完成后将插画和说明张贴在黑板报,供同学们观赏品评,并依据评价表打分,填写意见。
实践活动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评分(1-5分) 评价意见
画面呈现 画面完整,构图合理,色彩搭配协调,能准确呈现文字描绘的意境 请简要阐述评分理由或改进建议。
图画说明 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形象,紧扣文字景物特点与意境氛围,准确解读画面内容 图文结合 图画与文字紧密关联,相互映衬,自然和谐地展现文本魅力 创意特色 在画面构图、色彩运用或说明文字表述上有独特新颖的创意 示例:《三峡》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素湍绿潭相映,清波倒影如画,怪柏点缀,勾勒出明净雅致的画卷。
动静交融,刚柔相济,富有韵律。水、树、山、草亦显蓬勃生命力。
多样景物相映成趣,于清幽中见灵动,予人以自然之美的愉悦感受。
二、课后任务
由语文和美术课代表将得分前10名作品整理出来。
将作品按照单元课文顺序进行排版, 为“文画合璧卷”设计封面和封底,添加目录、页码等元素。
完成后放在教室图书角展示,供同学们随时翻阅欣赏。
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班级将组织文言文诵读活动,请同学们选择篇目诵读。
要求:
分组进行准备,每组选择一篇课文诵读。
组内诵读课文,推选一位代表参加班级文言文诵读活动。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和停顿;
注意节奏、起伏、韵律,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
要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增强诵读的感染力。
实践活动1
朗读示范
注意:感受语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变化、语调的高低起伏以及情感的投入。
读准:字音与节奏
字音:注意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结合注释提前标注,避免读错。
节奏:四字句,一般“二二”分;长句按语法断句。
读好:语气与情感
语气词判断:疑问,语调上扬;感叹,语调加重或下沉;陈述,平稳舒缓。
轻重缓急:关键词重读;写景抒情慢,叙事议论快;停顿:排比、对偶处稍停。
读透:文体与情感
文体区分:散文游记轻快,论说文有力。
情感基调:喜悦,语调上扬、语速快;悲壮,语调低沉、重音强;闲适,轻读慢诵。
诵读指导
反复品味《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体会其用语、句式方面的特点。选择自己的一篇写景作文,回忆观景经历,作些修改。修改时灵活运用课文的词句、句式,使自己的作文带有一些文言美感。
特点 三峡 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用语 简洁凝练,精准传神,白描为主,质朴有力 骈俪精工,辞采华美 清丽自然,善用修辞
句式 散句为主,杂以四字骈句,灵活多变 全篇骈句为主,对仗工整 骈散结合,灵活多变
实践活动2
原片段 修改后
夏天到了,湖水很清澈,能看到湖底的石头。岸边有很多树,树叶非常绿。远处的山很高,山上有很多云雾,景色特别美。 孟夏至矣,湖水平澈如镜,下可见沉石游鱼,历历分明。岸畔嘉木葱茏,叶若翠玉,层层叠叠,翳日蔽空。远眺群山,峰峦入云,雾霭缭绕,恍若仙人披纱。风过林梢,簌簌作响;鸟掠湖面,涟漪轻漾,实乃人间佳境也。
示例:
问题分析:片段语言较为平实,缺乏生动性与画面感。描写景物时平铺直叙,未能突出景物的独特之处,也未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
孟夏至矣,湖水平澈如镜,下可见沉石游鱼,历历分明。岸畔嘉木葱茏,叶若翠玉,层层叠叠,翳日蔽空。远眺群山,峰峦入云,雾霭缭绕,恍若仙人披纱。风过林梢,簌簌作响;鸟掠湖面,涟漪轻漾,实乃人间佳境也。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