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自主学习单
课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金立旺/新闻通讯)
学习目标:
1.语言运用:积累航天术语“核心舱”“载人飞船”“入轨状态”“再生生保”,体会科技报道的精准性。
2.思维能力:梳理航天事件的时间轴,分析“事实+意义”的双线结构。
3.审美创造:感受“苍穹圆梦”的科技诗意,尝试用数据描写壮丽场景。
4.文化自信:理解“航天精神”对“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当代诠释。
【开头语】
亲爱的同学: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一篇闪耀着星辰光芒的新闻报道,记录中华民族叩问苍穹的历史性一步。新课标要求我们“在科技文本中发现人文光辉,于时代叙事中坚定文化自信”,现在就开启你的这场星际语文之旅吧!
【导学主体】
一、预学·初探
1. 扫清障碍
(1)注音释义
①载人飞船(zàirénfēichuán):运送航天员往返太空与地面的航天器。
②交会对接(jiāohuì duìjiē):两个航天器(如飞船与空间站)在太空轨道上接近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③入驻(rùzhù):进入并居住下来。文中指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并开始工作生活。
④再生生保: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人类实现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在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并提供必露的生活支持保障。
(2)品析文中的关键句(精彩/难句)
①“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参考答案:语言精准严谨,“发射入轨后”:明确时间节点,强调动作完成状态;“首次”:突出里程碑意义,体现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突出历史性成就。“交会对接”:专业术语准确,体现航天科技的严谨性。
②“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参考答案:内容详略得当,列举“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典型工作,让读者直观了解航天员职责。科学目标明确,点明验证“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关键技术,说明任务价值。语言简洁规范:“为期3个月”表明量化时间,清晰明确。“等一系列”:概括未列举的其余工作,避免啰嗦。表达效果: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既展现航天任务的科学性,又便于公众理解。
2.整体感知
一句话概括: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标志中国空间站时代开启。
3.初感疑惑,写下你的问题(至少一个)
问题示例:为什么强调“自己的”空间站?(文化小贴士:2003年杨利伟首飞太空,2021年空间站入驻,体现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
参考答案:强调“自己的”的深层含义:①科技自立:打破国际空间站长期技术垄断,标志中国航天全产业链自主突破;②国家尊严:从“太空做客”到“太空安家”,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主权梦;③精神象征:“自己建造”背后是无数工程师数十年隐身荒漠的坚守,如钱学森所言:“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凭什么不能?”
二、巧学·深究
1. 聚焦语言·品味赏析
选句:“《人民日报》酒泉2021年6月17日电”
参考答案:新闻的“电头”,“《人民日报》酒泉2021年6月17日电”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媒体名称:《人民日报》(发布机构); 发稿地点:酒泉(新闻事件发生地);发稿时间:2021年6月17日。作用:声明新闻来源、时效性和地点,增强权威性。
2.文化浸润·拓展认知
文化链接:延续“九天揽月”(李白)的千年航天梦,体现“格物致知”(《礼记》)的科学传统。
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芯片研发等“卡脖子”领域需传承航天攻坚精神。
三、延学·拓展
1. 梳理巩固:
(1)浏览简易思维导图:事件(发射→对接→入驻)→ 科技价值(自主建造)→ 文化符号(新航天精神)。
(2)自主拓展关于“航空航天”方面的词,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参考答案:苍穹圆梦 在轨驻留 天地协同
2. 拓展阅读
试题:阅读新闻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内容(改编自原文核心信息):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进驻自主建造的空间站,标志着中国太空探索进入新阶段。
在轨期间,航天员将完成舱外维修、科学实验等任务,并验证再生生保系统(能将废水转化为饮用水和氧气)。此次驻留不仅为未来长期太空居留奠定基础,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卓越能力。
(1)概括题: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核心事件(不超过25字)。
参考答案:中国航天员首次进驻自主建造的空间站。
(2)品析题:文中画线句“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进驻自主建造的空间站”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首次”:强调历史性突破,突出中国人的自豪感;“自主建造”:体现空间站完全由中国独立研发,彰显科技实力。
(3)新闻末尾提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卓越能力”,请结合生活举例,说说航天技术如何改变普通人的生活。
参考答案(任选一例):
①天气预报更准:气象卫星技术让台风预警提前数天。
②手机导航更快:北斗卫星为地图导航提供精准定位。
③医院检查更清:太空材料制成的CT机分辨率更高。
3. 联系生活
思考:某大学校机器人战队夺冠的背后,是“万次实验换一秒精准”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给你哪些启示?(写出一点)
参考答案:启示:辉煌瞬间源于日常深耕。
4. 跨学科联结(选做):物理:失重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
【结束语】
星河为证!请自问:你心中的“空间站”是什么样?如何用今天的“地面奋斗”换取明日“太空漫步”的入场券?
寄语:当神舟飞船刺破云霄,中国航天员踏入浩瀚星河中的“太空家园”,这不仅是科技的飞跃,更是千年天问的回响。从敦煌壁画上的飞天绮梦,到空间站舷窗外真实的璀璨星河,一代代中国人用缜密的计算替代浪漫的想象,以密封舱里的汗珠浇灌宇宙之花。同学们,真正的星辰大海,不在缥缈的远方,而在每个少年笔尖的执着里。愿每个仰望星空的少年,都是人类未来的宇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