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三峡》自主学习单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三峡》自主学习单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11:4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三峡》自主学习单
课题:《三峡》(郦道元)
学习目标:
1.语言运用:积累关键文言词语(如“阙”“曦”“溯”),体会其凝练精准的表达效果。
2.思维能力:梳理三峡四季景物的层次结构,分析作者“总分结合”的写作思路。
3.审美创造:感受文中雄奇险峻的山水意境之美,尝试用现代文描绘三峡秋景。
4.文化自信:理解文中蕴含的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山水情怀。
【开头语:点燃兴趣,明确方向】
亲爱的同学:
欢迎开启穿越时空的山水之旅!《三峡》这篇文言小品,像一扇通往长江磅礴气象的时空之门,等待着你去推开。新课标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是读懂文字,更要感受汉语的凝练之美、领悟先贤的智慧情怀。今天的自学单就是你的“山水行舟图”,请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探索文字背后的壮阔天地吧!
【自学主体: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一、预学·初探
1.作者介绍
《三峡)选自《 》,作者 ,字 ,是 (朝代)地理学家,他所撰《 》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答案:《水经注校证》、郦道元、善长、北魏、《水经注》
2.扫清障碍
(1)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译一译。
阙(quē)(缺口)、曦(xī)(日光)、溯(sù)(逆流而上)。
(2)翻译语句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④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⑤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参考答案:①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②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③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影子。④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⑤巴东三峡中巫峡最长,(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泪水就沾湿了衣裳。
3.整体感知
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描写三峡四季的山势之险、水流之急、景致之异。
梳理脉络(快速默读,对应段落批注):
第一部分(1段):总写三峡山势雄奇险峻。
第二部分(2-3段):夏水奔涌与春冬清幽之景。
第三部分(4段):秋日萧瑟凄异之境。
4.初感疑惑
问题示例:作者在描绘三峡秋景时,为什么要特意引用这首渔歌?请结合文中对秋景的描写(“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哀转久绝”)和提供的“文化小贴士”(“巴东三峡”涉及古代巴蜀地域文化,“猿鸣”是古诗文常见意象)简要分析。
你的分析:
答案要点:①强化秋景的凄凉氛围与哀伤情感:渔歌中“猿鸣三声泪沾裳”直接点明了听到猿猴哀鸣后人的悲伤反应(泪沾湿衣裳),强烈渲染了前文所描写的秋景(林寒涧肃、猿啸凄异、哀转久绝)所蕴含的萧瑟、凄清、悲凉的氛围和情感。②印证地域特色,增强真实感与文化内涵:“巴东三峡巫峡长”点明了地点(巴东地区、三峡中的巫峡),这是古代巴蜀地域的典型特征。引用当地渔民的歌谣,印证了作者所写三峡秋景(特别是猿鸣之哀)是当地真实的风物与民情,使描写更具地域文化特色和真实感。③深化“猿鸣”意象的传统悲情内涵:在中国古诗文中,“猿鸣”(尤其是高猿长啸)常被用作渲染悲凉、愁苦、思乡之情的典型意象(如“风急天高猿啸哀”)。引用这首以猿鸣为核心的渔歌,巧妙借助了这一传统文化意象的象征意义,将自然景物(猿啸)与人的情感(泪沾裳)紧密联系,深化了秋景带给人的哀愁与感伤。④(效果) 收束升华,余韵悠长:渔歌以当地人的口吻和情感作结,凝练而有力地概括了前文秋景描绘的核心感受(哀伤),使文章在情感表达上达到高潮并留下深长的回味(“哀转久绝”不仅在空谷,更在读者心中)。
二、巧学·深究
1.聚焦语言·品味赏析
你的选句:
你的赏析:
选句示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赏析参考:“素”“绿”二字以色彩绘景,“湍”“潭”动静相生,仅12字便勾勒出春冬之境的澄澈明净。
2.探究思维·理解内涵
核心情感:通过四季之景对比,既展现自然的壮美力量,也流露对山水生命的深刻观照。思考:“林寒涧肃”的秋景描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你的思考:
答案角度示例:对“自然之力与人类渺小”的哲学思考。
3.审美体验·尝试创造
(1)请你用生动的语句描绘一下“秋日三峡”的画面。
你的描绘:
参考画面:秋日三峡:灰白峭壁下,枯藤缠绕,江面雾气弥漫;一叶孤舟掠过,猿啼声在山谷间回荡。
(2)仿写:《三峡》善用多感官联动描绘四季(如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日“林寒涧肃,高猿长啸”)。请仿照此手法,补全下列校园深秋句式的空缺:
“校园深秋,则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按“视觉→嗅觉→听觉”顺序填空(每空限4字);体现校园特色,语言凝练富有诗意。
参考答案:黄叶铺阶,金桂浮香,书声与鸟鸣相和。
(或:银杏叠金,丹桂沁风,琴音共晨钟悠扬。)
(3)续写:《三峡》借渔歌“猿鸣三声泪沾裳”传递哀情,赋予猿鸣文化意象的感染力。请化身渔夫,结合古诗文“猿鸣”常象征羁旅之愁、自然永恒的特点,续写下句:
“若我是渔夫,听到猿鸣时会叹:‘这声声哀啼,可是青山千年的寂寞?’或是________”
要求:续写1句,以问句形式呼应前文;用“游子”“时光”等词,关联“孤独”“岁月”主题。
你的续写:
参考答案:“或是游子望不到归途的乡愁?”(或是:“怎如扁舟载不动的半生离索?”)
4.文化浸润·拓展认知
文化链接:体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审美,以及“以景载情”的文学表达。结合《三峡》,谈谈你的感悟。
你的感悟:
参考答案:在快节奏的今天,教会我们静观自然、感悟生命本真。
三、延学·拓展
1.梳理巩固(抄写在积累本上)
思维导图核心:山势→夏水→春冬景→秋境→山水情怀。
好词积累:重岩叠嶂、乘奔御风、清荣峻茂、林寒涧肃。
2.拓展阅读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郦道元《三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及“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两位作家都写到“白帝至江陵”的航速和“猿声”,但传递的情感与营造的氛围却大不相同。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李白诗与郦道元文在情感基调和描写侧重点上的主要区别。(提示:可从“速度感”、“猿声特点”、“整体氛围”等角度思考)
我的对比分析:
李白诗:
郦道元文:
参考答案:李白诗:情感轻快飘逸。“朝辞彩云”“轻舟过万山”以瑰丽色彩和空间跳跃感(“千里一日还”)凸显船速之快;“猿声啼不住”反衬行舟畅快,烘托豪情。
郦道元文:情感沉静肃穆。“虽乘奔御风”用夸张对比客观写船速;“高猿长啸”“哀转久绝”以凄清猿声、寒肃环境(“林寒涧肃”)渲染悲凉氛围。
3.联系生活
(生活观察家)郦道元笔下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仅用八字就生动捕捉了江水光影交织的动态之美。如果你在公园湖泊边游玩,尝试模仿这种细致观察的方法:聚焦水面某一处光影变化(如阳光洒落、微风轻拂、游鱼跃动等),用简洁优美的语言(20字左右)进行描写,力求展现其动态美。(提示:想想“素”、“绿”、“回”、“倒”这些字词的妙处)
你的观察描写:
参考答案:金鳞跃浪,碎玉浮光,柳影婆娑戏涟漪。
4.跨学科联结(选做)
郦道元的《三峡》不仅是一篇美文,也为我们打开了多学科视野的大门。请选择以下一个角度进行探究:
A.【地理视角】:文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等句描绘了三峡地貌的壮阔与险峻。请结合地理知识,简要说明三峡(特别是巫峡)这种“山高谷深、水流湍急”的典型地貌主要是什么力量作用形成的?(提示:从内外力作用角度思考)
B.【音乐视角】:古琴名曲《流水》(特别是管平湖演奏版)以其丰富的指法和节奏变化,艺术化地展现了水的千姿百态。试结合《三峡》文中描写水流状态的句子(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等),想象《流水》曲中可能用怎样的旋律、节奏或力度来表现这些不同的“水势”?请选择其中一种水势,谈谈你的联想。
我选择 题。
我的探究:
参考答案:A. 地理视角。主导力量:外力作用(流水侵蚀);关键过程:长江水流长期切割山体(下蚀),使地壳抬升形成的石灰岩山地被侵蚀成峡谷;河道受岩性差异影响发生曲折(侧蚀),瀑布则是岩层断裂处水流垂直下泻形成。B. 音乐视角。用连续滚拂技法配合低音区密集音符,表现“虽乘奔御风”的湍急;节奏渐快、力度加强,模仿水浪撞击峡谷的轰鸣感,尾声突然收束如舟过险滩。
【结束语:鼓励反思,展望未来】
恭喜你完成这次山水品鉴!回顾:是否读懂了文言字词背后的画面?哪处景色让你最震撼?(如:夏水之疾/秋境之肃)现在能否感受到古人“字字如画”的笔力?
山水有约,笔墨生辉
同学们:
郦道元的笔是穿越千年的镜头——
拍下素湍为弦、绿潭作谱的江河交响;
录得青山作骨、险峡为魂的大地诗篇。
今日你我读其文,如驾一叶轻舟溯流而上:
以好奇为帆,在“悬泉飞漱”里解码自然伟力;
以敬畏为楫,于“林寒猿啸”中聆听生态回响。
愿你们胸怀三峡的豪迈,落笔即起风云,
把青春的激流,写成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山水志!
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