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8 09: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4课时《2.3.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知道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边对等角以及掌握如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具有初步的推理证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打下了基础,也是几何题中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依据,因此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虽然其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但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借助图形转化来研究图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的证明了这些性质,这对学生来讲更加直观形象,又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画演示,推理证明等手段辅助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
教学难点 例3的证明涉及的知识较多,还需添辅助线,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新课 你已经知道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可以说成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几何语言: ∵AB=AC, ∴ ∠B=∠C 教师提问:如何画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 1.以顶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弧,交两边于两点a,b 2.分别以a,b为圆心,同一长度为半径画弧,交于一点 3.将交点与顶点连接并延长,即为角平分线 如何画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 1.先大致确定底边的中点,以B点为圆心,画一段圆弧(半径要大于BC的一半),再以C点为圆心,以相同的半径再画一段圆弧. 2.连接两个圆弧的交点D、E,交底边于点H(点H即是中点) 3.连接AH,AH即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 如何画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 1.先找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BC和顶点A.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BC重叠,把三角板沿BC平移,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顶点A. 3.沿着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从顶点A画一条垂线段交BC于点D,AD即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学生活动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快回忆相关问题. ? 带着问题参与新课.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的认知更直观,使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环节二:新知探究教师活动2: 证明: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重合. 已知△ABC中,AB=AC,AD是BC边的中线,求证:AD⊥BC,∠BAD=∠CAD. 证明:∵ AB=AC, AD=AD, BD=CD,
∴△ABD≌△ACD(SSS),
∴∠ADB=∠ADC,∠BAD=∠CAD.
∴∠ADB+∠ADC=180度,
∴∠ADB=90度, 即有AD⊥BC. 几何语言表述: (1)∵AB=AC,∠1=∠2, ∴AD⊥BC,BD=CD。 (2)∵AB=AC,AD⊥BC, ∴∠BAD=∠CAD,BD=CD; (3)∵AB=AC,BD=CD, ∴∠BAD=∠CAD ,AD⊥CD;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学生活动2: 学生自学、互动。在具体计算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猜想、发现结论.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适时的进行提示 学生思考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回顾巩固旧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证明,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自主解题能力. 环节三:典例精析 例3 已知:如图,AD平分∠BAC,∠ADB=∠ADC 求证:AD⊥BC 证明:如图,延长AD,交BC于点E。 ∵AD平分∠BAC ∴∠BAD=∠CAD(角平分线的定义) 而AD=AD(公共边) ∠ADB=∠ADC(已知) ∴△ABD≌△ACD(ASA)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BC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AE是等腰三角形ABC顶角的平分线 ∴AE⊥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即AD⊥BC 将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如图放置,就能检查一根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图中的三角尺是等腰三角形.当重锤线经过三角尺斜边(底边)的中点时,重锤线(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高叠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即三角尺的斜边与重锤线垂直,可以确定三角尺的斜边与横梁是水平的。否则梁就不是水平。 例4 已知线段a,h,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底边BC=a,底边BC上的高线长为h. 作法 如图: 1、作线段BC=a; 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交BC于点D; 3、在直线 MN 上截取DA=h,连结AB、AC。 △ABC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学生活动3: 参与教师分析和讲例题.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通过具体例题的教学理解和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把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指的是( ) A. 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B. 腰上的中线、腰上的高线、底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 C. 顶角的平分线、 中线、高线互相重合 D. 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选做题: 2.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 (1)如果AD⊥BC,那么∠BAD=∠    ,BD=    ; (2)如果∠BAD=∠CAD,BC=6 cm,那么∠BDA=    °, BD=    cm; (3)如果BD=CD,那么∠BAD=∠    ,AD⊥    . 【综合拓展类作业】 3.已知:如图,AC=AD,BC=BD,AB与CD相交于O点. 求证:AB⊥CD.
课堂总结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动点(点D与点B,C不重合),△ABD和△ACD的面积分别表示为S1和S2,下列条件不能说明AD是△ABC角平分线的是(  ) A.BD=CD B.∠ADB=∠ADC C.S1=S2 D.AD=1/2BC 选做题: 2.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B上一点,且DE=AE.求证:DE//AC. 【综合拓展类作业】  3.如图,线段OD的一个端点O在直线a上,以OD为一边画等腰三角形,并且使另一个顶点在直线a上,这样的等腰三角形能画多少个?(并用直尺与圆规画出相应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反思 本设计基于教材,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通过复习导入带领学生回顾旧知,安排学生探索新知,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直观感知知识,例题习题安排恰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