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自主学习单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自主学习单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18:4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答谢中书书》自主学习单
课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学习目标:
1.语言运用:积累四字短语(如“高峰入云”“沉鳞竞跃”),体会其画面凝练性。
2.思维能力:梳理“总-分-总”结构,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渲染山水之“仙都”特质。
3.审美创:感受文中动静相生的意境美,尝试用白话文扩写晨昏之景。
4.文化自信:理解文中蕴含的魏晋文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开头语:点燃兴趣,明确方向】
亲爱的同学:
欢迎走进六朝文人的心灵山水!《答谢中书书》这封短信,像一扇通往会稽山灵秀世界的雕花窗,邀请你共赏“欲界仙都”。新课标指引我们:文言文学习需品语言之粹、悟情怀之雅。下面,请你以文字为舟,驶向那片穿越千年的青翠吧!
【自学主体: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一、预学·初探
1. 作者介绍
(1)本文选自《 》,作 ,字 ,自号 ,是 (朝代)著名______家,人称“______”。本文文体:“ ”。
答案:《陶弘景集校注(修订本)》;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思想家;山中宰相;书。
2.扫清障碍
(1)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译一译。(自主梳理)
参考答案:颓(tuí)(坠落)、鳞(lín)(鱼)、歇(xiē)(消散)、缥(piǎo)碧、轩邈(miǎo) 、泠(líng)泠 、嘤(yīng)嘤 、横柯(kē)、千转(zhuàn)、鸢(yuān)飞戾(lì)天 、经纶(lún)。
(2)翻译语句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考答案: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②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一眼见底;③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④夕阳将要坠落,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⑤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山水的人了。
3.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你的概括:
参考答案:描绘会稽山四时晨昏的灵秀之景,抒发对自然的沉醉与隐逸之乐。
(2)梳理脉络(快速默读,对应段落批注)
第一部分(1句):总赞山水为“仙都”。
第二部分(2-4句):分写山、水、晨、昏之景。
第三部分(末句):呼应前文,叹知音难觅。
4.初感疑惑
问题示例:作者为何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文化小贴士:“谢中书”指谢徵,南朝文官;“康乐”即山水诗祖谢灵运,涉及士族文化。)
你的分析:
参考答案要点:①高度赞美谢灵运(康乐)的山水文学成就:谢灵运是公认的山水诗开创者,作者认为他在欣赏和描绘山水之美方面达到了极高的境界。②表达对后来者的惋惜:作者感叹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像他那样真正领略、欣赏和描绘出山水景物的奇妙之处了。③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知音之感与自豪:作者写这封信给谢中书(谢徵),描述眼前山水之美,并说“实是欲界之仙都”,暗示自己和谢中书是能够欣赏这奇山异水的知音,甚至隐含着能与谢灵运比肩的自许之情。
二、巧学·深究
1.聚焦语言·品味赏析
你的选句:
你的赏析:
选句示例:“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赏析:“颓”字以拟人写落日温情,“竞”字活现游鱼争跃的生机,八字勾勒黄昏灵动之趣。
2.探究思维·理解内涵:
核心情感:通过对山水极致之美的描摹,表达超脱尘俗、归隐自然的志趣。思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慨叹,引发你对“精神共鸣比美景更珍贵”怎样的思索?
你的思考:
参考答案:作者的慨叹引发我如下思索:再美的自然风光,若无人共享和理解其精妙之处(精神共鸣),其价值与带来的愉悦感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令人感到孤独。精神共鸣让美景的意义得以升华,因此比单纯的美景本身更珍贵。
3.审美体验·尝试创造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题目: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描绘晨雾山谷:“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若将画面仿写为暮春校园,可为:“樱花覆径,雀声穿廊,球影与笑语相逐。”谢中书若回信,或写:“君见青崖白鹿,我慕松间明月,共此山水一契。”
请仿照示例,从以下场景中任选其一,续写两句四字短语,并设计一句谢中书的回信,体现知音共鸣之情。(场景选择)①秋夜书斋(落叶、虫鸣、烛光);②夏荷池塘(蜻蜓、骤雨、蛙声)。
(1)场景选择:
①秋夜书斋:
②夏荷池塘:
(2)谢中书的回信:
(1)示例答案:
①秋夜书斋:黄叶叩窗,寒蛩绕砌,烛影共墨香摇曳。
②夏荷池塘:朱菡垂露,跳珠惊棹,蛙鼓随荷风起伏。
(2)谢中书的回信设计
示例答案:①秋夜书斋场景:“你听,墙角蟋蟀在悄悄说话;我在灯下翻看旧书。虽然我们不在一起,但都感受到这个夜晚的宁静。”②夏荷池塘场景:“君观跳珠碎玉,我醉叶底蛙鸣,共此江湖快意。”
4.文化浸润·拓展认知
文化链接:体现“道法自然”哲学观,以及“以景明志”的士大夫传统。对此,你有什么启发?
你的启发:
参考示例:启示:在信息爆炸时代,提醒我们守护心灵的诗意栖居地。
三、延学·拓展
1.梳理巩固(抄写在积累本上)
(1)思维导图核心:总起→山景→水景→晨昏→抒怀。
(2)好词积累:五色交辉、青林翠竹、猿鸟乱鸣、欲界仙都
2.跨学科联结(选做)
结合美术学科体会:中国山水画“留白”技法与文本意境;再结合生态学科:了解一下文中生物多样性描写,会引发你怎样的探究?
我的探究:
参考答案:中国山水画常以“留白”表现氤氲雾气,正如文本“晓雾将歇”的描写;画面中雾气虚化处即“留白”,与“晓雾将歇”的朦胧意境相通;而“猿鸟乱鸣”等生物活动描写,将“猿、鸟、鱼”等多物种描写,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富多样性。
【结束语:鼓励反思,展望未来】
恭喜你完成这场穿越时空的山水对话!回顾:是否读懂了“欲界仙都”的深意?哪处景物让你最神往?(如: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现在能否感受到文言小品“字字珠玑”的魅力?
这封1500年前的书信,今日依然闪耀着山水灵光。愿你在生活中常怀发现美的眼睛——课堂等你分享心中的“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