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2《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20:1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一篇典型的事件通讯类新闻,选自2021年6月17日《人民日报》,记录了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对接并实现航天员首次进驻天和核心舱。作为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文本,其内容与写法紧扣新闻特性,既传递了核心信息,又展现了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感染力。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阅读文本,既是对前一篇《消息二则》新闻基础知识的深化实践,又为学生提供了真实、鲜活的新闻范例,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根据单元整体安排,拟用一课时完成本文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巩固消息基础知识,品味新闻语言,迁移新闻写作,激发爱国豪情。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新闻结构和新闻要素,巩固新闻知识。
2.比读课文,紧扣本文的关键词句和逻辑链条,强化理解能力。
3.朗读课文,品析本文的精彩描写和新闻北京,激发爱国热情。
4.迁移写作,模仿本文的行文思路和语言风格,提升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新闻结构和新闻要素,巩固新闻知识。
2.研读课文,紧扣本文的关键词句和逻辑链条,强化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迁移写作,模仿本文的行文思路和语言风格,提升写作水平。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七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太空一日》,通过阅读该文,我们了解了中国航天人的艰辛,时间发展到2021年,中国航天事业有个更大的进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去了解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的全过程。
二、初读,知要素
1.齐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
事件主体:明确指出行动主体是“中国人”,体现国家层面的集体成就;
核心事件:“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直接点明事件内容,即中国航天员进驻自主建造的空间站;
关键限定词:“首次”强调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突出事件的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
2.默读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并圈画出这则新闻的核心要素和相关结构。
预设——
(1)主要内容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核心要素
何时:2021年6月17日
何地:酒泉—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空间站)
何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
何事: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如何: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3)主要结构
导语:首段第一句。
主体:首句后至2段
背景: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人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结语:第三段。
三、比读,区分不同
1.对比阅读本文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说两则新闻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预设——
本文标题之前有引题。
追问:引题和标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
引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与标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具体事实与核心意义的递进关系,前者是对新闻事件直接结果的陈述,后者是对事件本质价值的提炼。
2.从正文内容上看,本文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么写?
预设——
文章开篇明确标注“《人民日报》酒泉2021年6月17日电”,并说明信息来源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这种“电头+权威信源”的写法是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保障。
本文按时间顺序展开,依次介绍新闻事件的始末。这样的结构脉络清楚,方便读者对事件的过程获得清晰、完整的印象。
本文呈现任务全流程并介绍了后续计划,因为普通读者不了解航空航天相关知识,方便读者了解事情的整个经过。(在学生反馈后,要求学生根据文本绘制“神舟十二号进驻空间站”时间轴,标注关键节点,并补充每个节点的核心动作。)同时还与事件性质不同有关,渡江战役迅速发展,作者无法了解全面,所以重在呈现战争结果,空间站对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所以作者详细介绍,侧重航天任务的“技术细节”与“长远规划”。
(补充说明,本文体裁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所不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纯消息,本文也可归类为兼具消息时效性与通讯细节性的新闻体裁。)
四、朗读,体悟情感
1.这则新闻中有很多具体的数字,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些数字起到了什么作用?
预设——
⑴体现真实性:“6月17日9时22分”精准到时分,“3名”明确人数,用具体数字确凿地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规模,增强内容的可信度。
⑵突出准确性:数字精确界定了发射时间、地点和人员数量,让读者能清晰、准确地获取信息,符合新闻语言“准确无误”的特点。
⑶强化时效性:具体时间点凸显事件的即时性,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新”,体现消息对时效性的高度要求。
这些数字精准记录事件时间、时长及组合体构成,以具体数据支撑事实,体现新闻真实性与准确性,同时通过精确时间凸显时效性,让读者清晰把握事件进程。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最能打动你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预设——
“准确”聚焦飞船入轨环节,精准呈现轨道进入的高精度,凸显航天技术的精湛可靠;
“顺利”贯穿发射、送航天员、状态设置等流程,强调各环节推进无阻,体现任务执行的高效流畅,从不同维度彰显中国航天实力与成就,传递自信与自豪。
……
3.指名试读,全班评议,全班齐读,读出自豪。
五、迁移,探究新闻
1.文章很短,却有四位作者,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预设——
合作完成与责任共担:稿件由多位记者共同参与采访、研究写法,报道中的思想观点和事实真实性需共同承担责任,体现集体劳动成果。
新闻事件重要性:重要新闻事件往往需要多人协作完成信息采集与核实,参与人数多侧面反映事件受关注度高。
2.结合课文想一想,在撰写这则新闻之前,记者们采访了哪些人,分别问了哪些问题?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开放性问题,能聚焦新闻内容既可。)
六、小结
这则消息围绕神舟十二号任务,展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主空间站这一标志性事件。彰显中国航天技术突破,体现国家航天实力提升,传递科研人员拼搏成果,凝聚民族自豪感,凸显建设自主空间站的意义,记录中国空间站发展关键一步,激励探索太空、追求科技进步的决心。
七、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领域的成就。
2.采访老师,了解学校最近发生的大事(不包括开学报名)写一则消息,注意新闻结构和要素的完整性,以及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