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消息二则》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报道。两则消息都记录了渡江作战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真实再现了解放军战士在渡江战役中的英勇表现,为后人描述了一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需要完成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新闻阅读任务中,学生需要了解新闻体裁特点,学会新闻阅读方法,领会新闻体裁独特魅力。因本课是单元首篇,承担着单元开篇的任务,且同时编选了两则新闻(消息),故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笔者拟以“百万大军过长江 改天换地启新章”为主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读两则消息,了解新闻内容,把握两则消息的新闻要素,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力求准确全面。
2.研读课文,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形成初步认知。
3.对比分析,判断消息的结构要素,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研读课文,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形成初步认知。
2.对比分析,判断消息的结构要素,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判断消息的结构要素,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如何知道国内外发生的大事的?(引出新闻)
结合下面资料,说说新闻的特点,以及哪个特点最重要。
“新闻”一词最早源于北宋出现的小报。北宋末年,一些中下级政府官员和书铺主人秘密合作,将未经官方审查的邸报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私自以“小报书之,飞报远近”。当时人们私下把这种小报叫做“新闻”。
二、听消息,说事由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讨论:两则消息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消息的内容?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
两则消息的标题最能概括消息的内容。
消息的标题具有简洁准确、概括核心、突出重点的特点,通常包含何人、何事、结果等关键要素,能让读者快速把握新闻的核心内容。
消息标题不带有主观情感渲染,仅客观呈现事实,如两则标题均未使用抒情性词语,而是以数据和行动描述传递信息,以数据和行动描述传递信息,符合新闻“用事实说话”的文体要求。
3.跟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
正文前面有一句话(引出电头。)
追问:电头包括哪些内容?起什么作用?
预设——
电头一般包括发稿单位、时间、地点等内容,它能够表明真实性,体现时效性,强化权威性。电头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也是新闻“用事实说话”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读消息,析事由
1.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件事,你希望知道哪些要素?(引出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结果。)介绍新闻的六要素:5w+1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以及how(如何)
2.学生分组阅读两则消息,找出以上要素。
预设——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
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一方面是人民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六要素——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渡过长江;
何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如何: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香港诸城进击中。
四、比消息,明结构
1.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消息也有自己的专属结构,对比阅读两则消息,看看它们除了都有电头外,在结构上还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预设——
导语开门见山,概括核心事件。电头后均紧跟导语,用一两句话浓缩最重要信息(主体、事件、结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直接点明“谁(人民解放军)、做什么(南渡长江)、结果(胜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概括“规模(百万大军)、行动(横渡长江)、战果(冲破敌阵)”。
主体按逻辑分层,细化事件细节。主体部分均围绕导语展开,按“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分层叙述,补充具体过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分“中路军(已渡完)—西路军(已渡完)—东路军(正横渡)”三部分,按渡江区域从西到东的空间顺序推进,每部分均说明“渡江时间、兵力、战果、敌军反应”;《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虽篇幅较短,但主体仍按“渡江过程(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突破防线(敌溃退)—战果(三十万人渡过)”的逻辑展开,层次清晰。
结尾隐含背景与意义,强化主题。两篇均在主体后简要补充背景或总结意义,而非独立段落:如“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交代敌军溃败的原因(防御失效);通过“胜利南渡”“冲破敌阵”等结果性表述,间接强调战役的决定性作用(如瓦解国民党长江防线)。
2.如果要把这则消息用最简洁的语言告知他人,你会怎样说 如果要把这则消息以微信发10秒语音的方式告知他人,你会怎么说 如果要把这则消息完完整整的告知他人,你又会如何说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介绍标题、导语和新闻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消息结构。)
五、小结
在《说文解字》中,“闻”表示“用耳朵来倾听”,倾听的不是自己房间里的声音,而是门外的声音,而且还是门外不断变化的、传递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最新变化的声音!孩子们,倾听吧,琢磨吧,思考吧,“小我”就会变成“大我”!
六、布置作业
1.在全体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今年的开学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请为我们的开学工作写一则消息,不超过200字。要求:标题简洁醒目、要素完整。
2.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指出其六要素并分析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播报新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2.赏析语句,体会语言的准确和客观。
3.链接资料,思考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播报新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2.赏析语句,体会语言的准确和客观。
教学难点
链接资料,思考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指名回答,一则完整的消息,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二、播报新闻
1这则消息当时是通过广播电台发布的,如果你是当时的播音员,拿到这两则消息的稿件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带着这种心情播报这两则消息。
预设——
无比激动、自豪和喜悦……
2.除了事情本身,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份自豪和喜悦?找出来,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写作这则消息时候的心情。
预设——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直取对岸”,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战斗场景;“突破敌阵”,表现战斗经过,摧垮了敌阵;“不到二十四小时”,显示人民解放军,攻击强度之高,无坚不摧;“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指出了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战斗正向纵深发展的可喜情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控制江阴要塞”等表述,彰显了我军的强大战斗力和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心与激动喜悦。
3.描述敌军的时候,作者又用了哪些词句,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无斗志”直接点出敌军士气涣散,“纷纷溃退”则描绘其溃败的狼狈状态,与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的主动出击形成强烈反差,暗示敌军不堪一击的本质。“甚为微弱”弱化敌军的反抗能力,既客观陈述事实,也暗含对其腐朽本质的批判,间接烘托我军的势如破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重复“溃退”并强调“毫无斗志”,强化敌军的被动与无能,与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胜利的必然性。
4.则消息中作者为何多次使用第一人称“我”?
预设——
“我”代表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受苦百姓;毛泽东反复用“我”来表达,表现了他对解放军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解析新闻
1.渡江作战后,毛泽东同志还写了一首题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朗读诗歌,看看诗歌所写内容和这两则消息有何不同?
(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消息重在陈述客观事实即可。)
2.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感受表达效果的不同。
第一组: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第二组: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一天一夜,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引导学生找出两则消息中与之类似的句子,并采用换词法和删减法进行分析,感受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阅读下面句子,想一想,括号前的词能否和括号里的词互换?为什么?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已经)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各)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已经)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预设——
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正因如此,依江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词语搭配准确有力,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已”改成“已经”,显得很拖沓,不干练!“诸”和“业已”文言词语,用词典雅,业已仄声收束,有语气变换感。
4.从中你读出了新闻语言的什么特点?
四、讨论新闻
1.从这两则消息来看,国民党军队为何会失败?
预设——
士气溃散,毫无斗志:“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抵抗无力,不堪一击:“抵抗甚为微弱”“抵抗较为顽强”(仅局部,且迅速被击溃)
指挥混乱,溃不成军:“纷纷溃退”“仓皇逃窜”
政治孤立,失道寡助:“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2.读一读下面的资料,说说你有什么感悟?
资料链接——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国民党方面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支撑残局,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退到幕后指挥,扩充军力,加强防御,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在北平(今北京)开始和平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和平条件,限南京国民党政府20日前表态。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凌晨,渡江战役拉开了帷幕。
五、小结
1.小组播报新闻。齐读课文。
2.“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了解外部世界更便捷了,但是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立场,读懂新闻背后的深意。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毛泽东渡江战役之时写的另外两则消息——《国内和平协定草案已拟定》《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修改第一节课所写的消息,使之兼具新闻真实和新闻立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