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这位是今年七一奖章获得者——马毛姐,你知道马毛姐的名字是怎么由来的吗?16岁的马毛姐受邀前往北京参观国庆观礼,毛主席亲切地询问她的名字,她说我没有名字。在得知她还没有正式的名字时,毛主席沉思了一会说,“你姓马,我姓毛,就叫马毛姐,你同意吗?”就这样,马毛姐拥有了她自己的名字。马毛姐为什么会受邀参加国庆观礼,她做了什么呢?
同学们,渡江战役是由无数个像马毛姐一样的中国人民协助人民解放军取得的胜利之战,渡江战役也是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国的重要战役之一,让我们一同进入《消息二则》的学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素养目标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
明确本文的“五要素”
关注时事新闻
培养读报习惯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写作背景
定义:又称消息,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新 闻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消息的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新闻结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消息的主要特征
时效性强
真实客观
wú
芜湖
kuì
溃退
jiān
歼灭
xiè
泄气
dū
督战
sài
要塞
yǐ
业已
dānɡ
锐不可当
xiǔ
摧枯拉朽
字词正音
电头有什么作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作用: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标注时间,体现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
整体感知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找出这则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是1949年2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
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为何,
整体感知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说一说这两则消息是以怎样的结构顺序报道的呢?
在写作消息时,消息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
消息的标题,其作用是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所需的信息。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最精辟的议论组成,也是最能吸引读者的部分。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以便读者全面完整地了解消息的内容。
整体感知
倒金字塔结构起源于电报的运用。在战争期间,电报业务刚开始投入使用,记者的稿件通过电报传送,但由于电报技术上的不成熟,稿件有时不能完全传送,时常中断,为了让消息及时、真实、简洁地传递,记者们想出一种新的发稿方法:将消息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排列,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排列,后将这种消息结构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为什么消息采用的是先导语再主体的结构模式?
整体感知
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却只用了不到两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情景?
本文不到两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的?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作者先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从侧面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接着又用“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从正面表现我军的锐不可当。
整体感知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改为“构筑”?“溃退”能否改为“败退”?为什么?
不能。“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体现出国民党反动派依然有所企图,更能反衬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比“败退”的程度深,更能体现国民党军队败退的速度之快。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字里行间透露出自豪之情。
整体感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盛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主旨归纳
课后小练
1.下列有关新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B.电头也称“消息头”,交代通讯社名称、报道地点和报道时间,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C.新闻的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D.消息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主体、结语是其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D
解析:“标题、主体、结语是其不可缺少的三部分”说法有误,应为“标题、导语、主体是其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课后小练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则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B.“科技下乡”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大约半小时,近千份科技信息资料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C.《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纪录片,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过程。
D.本次军训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了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为他们顺利度过中学生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C
解析:A项有误,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消息”;B项有误,语义重复,应删去“大约”;D项,“提高”和“意志”不搭配,可改为“锤炼”。
课后小练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胜利”、“南渡”这些字眼,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B.她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
C.“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
D.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沿着自力更生的道路不断发展。
解析:D项句中的“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是并列关系,中间应使用顿号。
D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