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17: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党政党建风工作汇报演示模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毛泽东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本常识
01
理清本则消息的结构层次
02
感受人民所向披靡的气势,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03
了解新闻写法
04

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
1949年4月22日2时,新华社发布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让我们一起来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写作背景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下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文体知识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工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广义的新闻
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狭义的新闻
文体知识
新闻的结构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 。
标题
主标题
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题
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标题
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文体知识
新闻的结构
导语
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
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
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
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前期工作概述
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新闻的特点
及时性
简明性
真实性
文体知识
电头:也称“消息头”,是消息体裁的外在标志,是用来标示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以及时间的,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的。用电文发往外地的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
电头的作用:标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注有发稿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时效及来源,借以传达某种信息。

研读感知
研读感知
第二层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的胜利。
主体:具体报道三路大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区域以及战果。
第一层
研读感知
1.这则消息的“五要素”具体指什么?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22日夜。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人: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何事: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研读感知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中路军( )
西路军( )
东路军( )
安庆—芜湖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20日夜—21日夜
21日下午5时——
22日22时
21日下午5时——
22日22时
30万
35万
35万
30万
三分之二
大部
研读感知
1.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①时间上,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
②中、西两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即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将东路军的激战放在最后写,可使文势掀起高潮。
③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东路军,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研读感知
2.汤恩伯对战况做了哪两点判断?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句子并加以分析。
汤恩伯作了两点判断:
(1)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2)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而实际情况是: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
研读感知
分析:汤恩伯的判断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事实表明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大势已去,即使是非常坚固的防线也无济于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当时的局势。
研读感知
3.两则消息中作者为何多次使用第一人称“我”?
“我”代表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受苦百姓;毛泽东反复用“我”来表达,表现了他对解放军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研读感知
这则消息通过全面、及时、客观地报道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战况等,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即将彻底崩溃。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括)
主体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报道渡江战况
赞扬我军气势
考点解析
常见的考查形式:(1)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字以内)。
(2)请将这则消息改写为标题新闻。
方法点拨:1.抓住关键句,提取关键词。新闻的关键句一般是新闻中
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句子,修饰词较少,一般出现在
新闻的导语中,有时也会出现在中间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2.提炼主干,规范表述。提取关键词后,可从人物、事件
这两个必备要素出发拟写,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3.仔细审题,明确要求。拟写新闻标题往往有一些限制性
条件,如字数限制等,作答时要看清题目要求。

课后小练
课后小练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桅杆(wéi)镌刻(juān)督战(dū)颔首低眉(hàn)
B.弱点(ruò)解剖(pāo)惊骇(hài)锐不可当(d ng)
C.踱步(dú)绯红(fēi)诘责(jié)深恶痛疾(è)
D.滞留(dài)粲然(càn)踌躇(chóu)风平浪静(jìng)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B项,剖pōu,当dāng。C项,踱duó,恶wù。D项,滞zhì。
课后小练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它的写作要求是真实、及时、简明。
B.新闻中导语一般指正文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的要旨。
C.《消息二则》的语言虽不鲜明生动,但在准确精练方面堪称典范,符合新闻报道对语言的高要求。
D.“伯仲”,伯是老大,仲是第二;“仲春”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2.答案:C
解析:C项,“语言虽不鲜明生动”说法有误。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鲜明生动。《消息二则》符合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课后小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年伊始,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来势凶猛,极易传染,各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B.本次军训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了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为他们顺利度过中学生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C.由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采用“90秒即兴考核”等形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赢得了众多观众的青睐。
D.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3.答案:A
解析:B项,“提高”和“意志”不搭配,可改为“锤炼”。C项,主语残缺,可删去“由于”。D项,“受……的影响”与“是……造成”的杂糅,可删去第三个“是”和“造成的”。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作者: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