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第8课《咬文嚼字》(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第8课《咬文嚼字》(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4 13: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第八课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婵娟(chán)  倒涎(xián)  锱铢必较(zī)
B.援例(yuán)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ìn)
C.蕴藉(jiè)
尺牍(dú)
不胜枚举(shènɡ)
D.付梓(xīn)
斟酌(zhēn)
岑寂无声(cén)
【答案】 D(“梓”读zǐ。)
2.对作者关于贾岛诗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基本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字意境冷寂,表现了孤僧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字说明寺内有人,访者拘礼。
B.“推”字与上句的冷寂一致;“敲”字平添了搅扰。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D.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字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
【答案】 D
3.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B.因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是先有思想,后有语言,思想要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作为语言表达工具的文字和思想感情必定有密切关系。
C.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D.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答案】 B
4.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C.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只有咬文嚼字,才能达到艺术美。
【答案】 A
5.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全文虽然没有统一的中心,但结构并不松散,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
B.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C.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
D.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答案】 A(“全文没有统一的中心”不对。)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述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B.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的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C.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
D.《伊索寓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精深,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
【答案】 A(朱光潜是“现代”著名的美学家。)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从“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到“不致落入下乘。”原文见课本。
7.文章解说了“联想”的来源,又做了生动的描写。
①“联想”的来源为。
②对“联想”的生动描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摘原句回答)
③上述引文中运用的修辞格有:和。
【答案】 ①习惯
②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意味
③比喻 拟人
8.文段中使用了“乞灵”和“自鸣得意”,请思考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意。
①“乞灵”具体指的是:。(限15字)
②“自鸣得意”的原因是:。(限14字)
【答案】 ①从前做诗文都靠从古书中找词藻典故
②安于并毫不斟酌地使用套语滥调
9.文中对“套板反应”从总——分角度做出了评价,它们分别是(请摘原文回答)
①总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评:
a.就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就读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个人的心理习惯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②a.“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b.“套板反应”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10.文中在谈韩愈的“唯陈言之务去”时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俗滥的语言显示思想情感的混乱;去陈言才能真正作出不是“下乘”的文章和避免“套板反应”。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晚年朱光潜
⑴从1976年到1986年,朱光潜写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等三本书,重新翻译了《费尔巴哈论纲》并作了细致的注释,部分翻译了《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的章节,还用两年时间翻译了维柯四十万言的《新科学》。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愈加感到时间的宝贵,他每天要工作四至五小时,争分夺秒。朱光潜的晚年生活非常有规律。他把自己比作米勒那幅名画中的三位拾穗乡下妇人,这决不是自谦!只有真正体会到学海无涯的人才会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胸襟。
⑵面对美学界一些玩概念、套公式的恶劣文风,他实在忍不住了,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这些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不光是文风成问题,文艺界里还有许多禁区,要冲破这些“禁区”。他勇敢地站出来讲人性论、讲人道主义、讲人情味、讲共同美和形象思维。在给老友沈从文《凤凰》作序里他写道:“我相信从文在他的工作范围内实现了这个理想,我特别看出他有勇气提出‘人性’这个蹩脚倒霉的字眼,可能引起‘批判’,好在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就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在真理的长河中,是非终究会弄明白的。”
⑶果然,朱光潜的序文在《湘江文学》1983年第1期上发表,很快就遭来一些人的批判。该刊的编辑凌宇感到有些歉意,专程去看望朱先生,朱光潜十分平静地对他说:“没关系,发了也就发了。”当时的政治气候确实对朱光潜有些不利,朱光潜身体也已渐衰弱,病了一场。
⑷朱光潜感到自己的身体欠佳事小,美学界的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事大,《新科学》又是近代对美学或诗论作出贡献最大的一部著作,因此他不惜余力和“维柯”一搏。他认为,把维柯的《新科学》介绍给国内的学者,有助于开拓视野,消除机械形而上学方法带来的危害,使中国美学真正和世界美学的潮流接轨。
⑸朱光潜治学的眼光是世界性的,因而他晚年的系列活动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3年3月,朱光潜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主持该校第五届“钱穆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讲的题目就是《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1984年,美国世界维柯研究会正式邀请朱光潜赴美参加年会,朱光潜因年老体衰,终未能成行。
⑹1985年春,朱光潜病情突然加剧。头脑有时清醒,有时已不能自已。在友谊医院时,他会时常冷不防冒出一句:“维柯的《新科学》里这个词,早该这样译的。”
(摘编自宛小平《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
相关链接:
①《拾穗者》是近代法国画家米勒的一幅名画,画的是三位乡下妇人在夕阳微霭中弯着腰在田里拾收割后落下的麦穗。我青年时期在法国卢浮宫看过这幅画,时过半个世纪,对它还保存着新鲜愉快的印象。现在想起自己的晚年美学研究,和那三位拾穗的乡下妇人颇可攀上同调。
(摘自朱光潜《美学拾穗集》)
②我近几年因译维柯的《新科学》,在研究古代社会。过去这方面知识太差,处处都感到“捉襟见肘”,就向他(沈从文)提出一些关于古代社会的问题。他不但引证他自己在研究文物中所得的收获和启发,作了令人信服的解答,而且还指导我去看我国最近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的新论著。我从此认识到研究文学和美学已不宜画地为牢、闭关自守,考古和研究古代社会也还是分内事。
(摘自朱光潜《关于沈从文同志的文学成就历史将会重新评价》)
1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朱光潜认为研究美学的人只要学一些与美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就能彻底扭转美学界的玩概念、套公式的恶劣文风。
B.朱光潜高度肯定维柯的《新科学》在近代美学研究中的贡献,翻译它是为了开拓美学界视野,消除思维僵化的危害。
C.在香港中文大学讲“维柯”以及收到美国世界维柯研究会的参会邀请,体现了朱光潜学术研究的影响力。
D.病重的朱光潜时常冷不防地冒出一句:“维柯的《新科学》里这个词,早该这样译的。”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对事业的一片痴心。
E.对维柯《新科学》的研究奠定了朱光潜先生在中国美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答案】 AE
(“只要……就能彻底扭转”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如果不学一点……那会是更大的欠缺”。E“奠定了朱光潜先生在中国美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中无据,“并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与原文意思有出入,原文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12.文章第二段与链接材料②提到朱光潜与沈从文的两段往事,从中可看出朱光潜在治学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坚持真理。力挺倡导“人性”的沈从文,无惧他人的批判。②谦逊好学。向沈从文请教古代社会方面的知识。③视野开阔。研究视野不拘泥于美学,把研究文学、古代社会等视为分内事,并具有国际视野,将维柯的《新科学》翻译、推介给中国学者。
13.朱光潜为什么把自己比作米勒名画中拾穗的乡下妇人?请根据文章和链接材料①探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朱光潜在晚年争分夺秒地工作,与农妇赶在日落前捡拾麦穗相似。②朱光潜视晚年的美学研究为补缺拾遗,与农妇捡拾收割后落下的麦穗相似。
四、高考热点
14.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一段文字填写完整。
从古到今,动物在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不少动物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含有动物的成语乃至熟语中,有蕴含褒扬或鼓励意味的,如“马到成功”,表达了对创业者的良好祝愿;又如“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蕴含贬斥或讽刺意味的,如“鼠目寸光”,表达了对见识浅陋者的嘲讽;又如“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鹏程万里(表达了)对前途远大者的祝福
闻鸡起舞(表达了)对勤奋求学者的赞赏
(2)丧家之犬(表达了)对失魂落魄者的鄙夷
惊弓之鸟(表达了)对惊恐万分者的嘲笑
15.下列图表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文后题目。
(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在10~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字数分别在10~20)
①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结论:
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书写能力堪忧。
(2)
原因。
①社会:电脑的普及、急功近利的意识及对书写的不重视。②学校:缺少重视书写的意识,教师要求低,学生得过且过。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家园,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缺失。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答案】 ①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②难以找到自己的根基 ③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
五、读写创新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风俗,其实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什么?一般说来,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其基本的核心是价值观,并表现在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组织群体之中。
继承旧的传统文化,发展新的时代文化。这是时代的呼唤。
请以“身边的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一道好的作文题,应尽可能地彰显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厚的人文性。“身边的文化”这一话题作文,旨在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思索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时代、文化与生活等的内在联系,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写作能力。“身边的文化”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文化,为此,在构思选材时,就应着眼于文化来谈,不可偏离了这一“靶心”。什么是文化?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切不可狭隘地将其与“文化知识”等同起来。
在审题立意时,还需注意“身边”这一定语,再结合话题材料“不同的风俗,其实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可知,写作选材应切合自身实际来进行,可将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如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等作为切入点,由此导入对文化的理解和阐述。
【佳作赏读】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给我吃果果,夸我是个好娃娃……”哼着这熟悉的歌谣,我不禁又想起了外婆,想到童年的点点滴滴,想起那个偏远的小乡村……那时,我常常会在外婆做饭、纳鞋垫时或与外婆夜晚散步看星星时,哼着这首歌谣。
说起外婆,谈起那个久别的小乡村,心里总是激动不已。外婆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下妇女,而她却是我记忆里最博学的人;乡村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是我心目中最温馨的地方。
“月光光,月华华……”歌谣轻吟,心又飘回到童年的记忆。“斗鸡鸡,斗虫虫……”这种最朴实的文字,堆垒起了乡村特有的风趣,这些看似毫无寓意的小诗,散发着乡村朴实的土香,折射出乡村人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每逢佳节,剪窗花是必不可少的,外婆总是握着我的小手,然后一朵朵花,一条条鱼,一只只小动物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剪刀下,跳入我的眼中……
我最爱的,还是外婆做的乡村小吃!碗儿糕是家乡最美味的小吃,将豆子磨成浆,拌上面粉、黄果子,撒上盐,在油锅里细细地煎着,再洒上些葱花。吃上一口,淡淡的豆香和着淡淡的油香,软软的,真的是什么劳累、什么烦心事都消失了……
外婆纳的鞋垫,永远是最舒适的,让我走在哪儿,都忘不了家乡。它像一根细线,一头拴着乡村的大树,一头拴着我的心,时时告诫着我:“树再高也忘不了根,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本。”鞋垫上常常会绣上些祈祷、祝福的话语,或是绣上些小花,既好看,又耐用。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指间偷偷滑过。不知不觉我已长大,而外婆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乡村,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明时,我又一次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去给外婆扫墓。家乡的变化真大呀!公路修起来了,汽车繁忙地穿梭于县城和乡村之间;公路两边,以前的那些竹林、甘蔗林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小洋楼。晚上,乡村更加热闹了,家家传出电视节目里的喧嚷声。不得不承认,家乡真的变了,人们的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了。而我,却平添了一份感伤,看着已觉得陌生的家乡,怀念着曾经的点点滴滴。
乡村和我一起成长,一起改变。我从乡村走到了城市,开始了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于是,我也开始埋怨生活的烦琐,开始厌倦学业的繁忙,开始抱怨他人的不是……乡村,也追向了城市,步步发展;而乡村的那些最朴实最珍贵的风俗文化,也和我的天真、单纯一样,渐渐远去……生活富裕了,我们的心就更“穷”了吗?那些最美的品质,那些刻在心中的“最大的财富”就要随时代的发展远去了吗?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给我吃果果,夸我是个好娃娃……”又一次哼起这首歌谣,回忆着和外婆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以及昔日乡村文化的丰富美丽。或许,我们真的该做点什么了,为了自己,为了美丽的乡村,为了那最朴实的文化,请留住心中“最大的财富”。
【名师点评】
这篇习作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对话题及材料的理解准确到位,立意符合要求。文章以一首童谣贯串全篇,线索明晰,结构井然。在写法上巧用对比,乡村的今昔迥然不同,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的进步上,还体现在作者曾经感到的最朴实的乡村文化的流逝上。而这恰是文章立意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见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刻。在表达方式上,融抒情、议论于叙述之中,情真意切,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