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4 13:3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滨(bīng)  蚜虫(yá)  家畜(chù)
B.蚁冢(zhǒnɡ)
蜂窠(kē)
纤维(xiān)
C.霎(chà)时
拱券(xuàn)
阈(yù)值
D.毗邻(bǐ)
茸茸(rónɡ)
黏菌(nián)
【答案】 B(A.滨:bīn,C.霎:shà,D.毗:p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荆山之上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C.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
D.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状况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答案】 D(A.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含贬义。B.栉风沐雨: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雪,一般用作谓语。C.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不能用来形容“温馨和美的亲情”,属于对象不符。D.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网络谣言总是以一种虚假的面目来欺哄民众,如果不辨是非,就容易上当受骗。中国互联协会向全国发出倡议,呼吁各界履行社会责任,依法办事,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传播。
B.
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雾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C.余额宝类的互联理财产品之所以能实现远超其他货币基金的高收益,主要是由于其挂钩的货币基金的资产配置中,大量资金配置了高利率的银行协议存款造成的。
D.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针对亲子观众推出“故宫亲子数码艺术展”在台北市华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幕,以趣味互动的方式吸引家长与孩子,让家长与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答案】 B(A项,不合逻辑:虚假的面目怎能欺哄民众,应该改为“真诚”。C项,句式杂糅,去掉“由于”或“造成的”;D项,句式杂糅,中途易辙,在“推出”后面加“的”。)
4.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是为了说明什么?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
B.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
C.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
D.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否则自己的文章不容易被人接受。
【答案】 D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
B.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
C.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D.不过作者把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提并论,还对人类的行为不无讽刺,有贬低人类的意思。
【答案】 D
6.对《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的观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B.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C.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来谈,即把人类行为看做是“拟人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生物化”的。
D.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的情结。
【答案】 C(“拟人化”和“生物化”说反了。)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②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他接着写道:
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生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
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③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explore)一词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但却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英语explore,其语源拉丁语explorare有“喊出”之意——译者)。我们愿意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7.第一段说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人类社会具有密切的联系性,但是缺少生物社会的那种联合智慧。
8.第二段引用权威文章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现代科学中的________特点解说白蚁的______________,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生物的社会特点。
【答案】 人类的社会工作类似于白蚁的工作 互为联系 合作特性
9.第三段是全文小结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物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似点。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钱偷了是小事
刘耀兰
①他们结婚七年了,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居。搬进新居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牛皮癣广告上的电话,用座机给安装防盗门的师傅打了一个电话。那位师傅办事效率真高,不一会儿就将防盗门安装好了。
②那天早上上班时间到了,她和他刚跨出门,电话就响了,她停在门口。他跑进去拿起电话喂了一声,说,怎么没有声音?女人说,打错了吧。女人看了他一眼,发现他的眼神怪怪的。
③第二天是法定假日,他们起来得比较晚,吃过早餐又把家里收拾一番。今天是她母亲的生日,他们要去祝寿。正准备出门时,电话又响了,他拿了起来,一连喂了三声,对方还是没人应声。他说,怕不是又打错了吧?她白了他一眼,说,我怎么知道。
④晚上他们刚回到家,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正准备去接,手刚摸到电话又缩了回来,说,你来接。她望了望他,手有些发抖地拿起电话,喂喂喂,是谁?你说话呀?她放下了电话,说,可能是电话坏了。他想了想,朝她笑着点点头。
⑤无巧不成书。这一天,女人先下了班,正准备做饭,阳台边上的电话又响了起来,她走过去接了,这次却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原来是她们经理向她了解一下他不在家时公司的情况。恰恰在这时,他下班回来,透过玻璃窗看到她笑意盈盈拿着电话的这一幕。他站在外面一动不动,等她放下电话,他才上楼开门。
⑥进门来,他笑着说,你今天的衣服穿得好看,半老徐娘还有些风韵。她却岔开了话题,钱你去存起来,放家里不安全。他说,现在安装了防盗门怕啥?我又不会拿去嫖赌。她横了他一眼。他说,电话坏了是不是该拿去修一下?她说,奇怪,刚才通了,我还接了一个电话。是吗?谁打给你的?她怕他多心,说,同事。他冷笑一声,这个同事搞的啥名堂?要是我接,他是不是又不作声?再说了,你不是没有手机,打家里座机会有多大风险?她生气了,你别阴阳怪气的,那天我接还不是没人说话?他怪笑道,这个人有特异功能,知道我在你旁边。她气得直掉眼泪,碗一推就离了桌子。
⑦电话安静了两天。这一天,他们楼下停了一辆警车,两个警察押着一个人上车,然后从他们小区出去了。楼下有好多人在议论着。他问楼下一个邻居出了啥事,那个人说,刚才那人是给我们这个小区安装防盗门的师傅,他在安防盗门时偷偷配了好几家的钥匙,作案前先给你家里打电话,有人接他就不作声,要是没人接,他就知道你家里没人,就进门偷东西。他刚才又在小区作案,恰好这家主人回来遇上了。她也听到了邻居的这番话,两个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然后不约而同地奔进房间里。
⑧不一会,她跑出来哭道,我家钱被偷了。
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他笑了笑,上前拍着她的肩膀安慰说,别哭了,钱偷了是小事……
⑩他话还没说完,却见她两眼圆睁地望着他。
(《大江晚报》2011年4月13日,略有改动)
10.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如果第一次接电话的是“她”,两人之间就不会有猜疑和误会了。
B.第③段和第④段画线句子(怕不是又打错了吧,可能是电话坏了)话语自然,切合角色心理特征,又能推动情节发展,反映了作者的语言功力。
C.第⑥段两处画线句子,“她”是有意无意地岔开话题,“他”却刻意引出自己所猜疑的话题。
D.文中5处写了他的“笑”,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负能量”、心理毒素。
E.作者没有把这个故事处理成主人公性格悲剧,而是反映了不法分子和社会不良风气对普通家庭的伤害和威胁,能令人警醒。
【答案】 EB(A.没有结合主题分析;C.“有意无意”含糊;D.最后一处释然、健康。)
11.第⑨段画线句子(钱偷了是小事)有什么意蕴?试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现了“他”怀疑消释、石头落地的宽慰心情。②表现了他对“她”的真心安慰、关心。③照应“她”把钱“存起来,放家里不安全”的意见,反映“他”有意把钱放在家里,猜疑而又看重情感的心理。④照应标题,引人深思,突出了作者关注社会风气问题的倾向、态度。(社会风气问题比不法侵害更值得关注)
12.小说的男主人公“他”有什么性格特征?试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麻痹大意,轻信他人。随便按照牛皮癣广告上的电话用座机打电话安装防盗门,多次出现蹊跷事还不往这个漏洞上想。②猜疑多虑。对“她”无端猜疑,电话那头没出声,只往“她”隐瞒欺骗方面想。③固执,自以为是。喜欢钻牛角尖,用“怕不是又打错了吧”“电话坏了是不是该拿去修一下”等话语设置圈套,自鸣得意。④用情专一,精明大度。“他”毕竟尊重事实、证据,没有贸然行事,在了解真相后有和解的表示。
13.小说矛盾冲突的高潮是什么情节?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高潮是两人吵架,“她”气得直掉眼泪,碗一推就离了桌子这个情节。“她”因为怕他多心而撒了谎,难以自圆其说,无从辩白,气急无奈;“他”看到“她”打电话时态度和蔼可亲,觉得这神情与对待普通同事不符;而又没听到通话任何一方的话语,内心焦虑无奈。此时,双方矛盾激化,痛苦之状无以复加。
四、高考热点
14.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正确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⑤②④③
(“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①、⑤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所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故先①后⑤;②、④句阐述第⑤句,从读书的时间和内容谈到读书的感受,故先②后④。第③句“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总结全段。)
15.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标识以数字“70”,时间“1945-2015”,和平鸽,
“V”形的长城图案为构图元素。体现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祝,亦代表中华民族组成的钢铁长城,共同抗敌。图案上方为五只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和平鸽由远及近展翅飞翔,表现对历史的纪念、对和平的向往,也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共124字,不含标点。)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国志演义》的诞生,宣告了通俗小说占据中国古代文学舞台中心位置时代的来临。一般认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扎实的文献基础作为支撑。直到今天,人们既没有发现《三国志演义》在元末明初流传的任何版本(稿本、抄本或刊本),没有发现元末明初有任何人记载或谈论过《三国志演义》,也不见有《三国志演义》影响当时文学发展的任何信息。浙江宁波天一阁所藏《录鬼簿续编》中记载的那个戏曲家罗贯中是否就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同样找不到有说服力的确切证据,中国人姓氏有限,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明代中后期传说的《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有宋人、元人、明人数说,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要寻找到编撰《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答案】 ①《三国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 ②同姓名者实在太多 ③关键不是要寻找到罗贯中
五、读写创新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小时候,最喜欢和父母或亲近的长者说话;渐渐长大后,就开始不太喜欢跟父母和亲近的长者说话了,甚至讨厌他们的唠叨了。其实仔细体味起来,父母和亲近的长者的唠叨是对我们的反复教导和嘱咐,是真诚的爱。
请以“唠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写作指向】
本道作文题是一个能使考生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文章的题目。考生动笔之前,要好好回忆一下你的父母和亲近的长者或者其他人对你进行反复教导和嘱咐时的神态,回想一下你当时对他们的态度,回忆越具体越好。现在你体味出他们的爱了吗?你还能想得更深刻一些吗?
由于本话题带有较浓的抒彩,建议考生选择记叙性、抒情性特征较明显的文体进行作文,这样便于考生抒发情感,并写出真情实感。
【佳作赏读】
为什么“写”
桂文亚
中学时期,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就是爸爸屡屡推开房门,皱着眉头问:“你一天到晚写,写,写,到底在写些什么?有什么东西这么好写啊?”
“把书读好最重要,成天鬼画符,不如把时间留出来背英语单词,做数学习题!”
爸爸说完便摇着头走开了,我却朝着他的背影做鬼脸,继续灵感迸发,继续那即将完成的“伟大杰作”。
“你爸爸认为,摇笔杆讨生活的人,不但辛苦,而且很难有大出息。他还是希望你正正经经把心思用在学业上,不要梦想当什么‘作家’。”被派来当“说客”的妈妈,带着一点忧虑的表情又重复了一遍,“你爸爸要我问清楚,你一天到晚写,到底在写些什么?”
哎呀,太多可以写的啦,爸爸!
当我坐在窗前,看着月光下树影在风中摇曳,李白的那首“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就不禁涌上心头,这时候,手就痒痒的,很想写点什么,哪怕是写写月色,写写小溪,写写风声,写写远处传来的狗吠声,心情也会变得很美好。
少年时期,有事没事最爱翻看唐诗宋词,有时轻声吟唱,有时大声朗诵,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便生出一口饮尽黄河水的豪情;读到“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就渴望自己能舞一回剑;读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便想象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出现在眼前;读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又仿佛看见雍容华贵的杨贵妃,一缕幽魂在马嵬坡前飘荡……
心里有那么多奇妙的感觉,如奔流的瀑布,想找一个倾泻的出口。一叠稿纸,一杆笔,正可以使我尽情地在想象的天地里驰骋。
而这种因为读诗引发出我不断“写写写”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是爸爸您!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每晚饭过后,您就把我唤到身边,打开那本《唐诗三百首》,在温暖的台灯下,读一句“长安一片月”,就要我跟着念一句,一首诗读完了,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遇到了生字,就在字旁用铅笔注上音。
就这样,年复一年,月复一月,读完了全本唐诗,继续读宋词……那些诗啊词啊,就这样轻轻地静静地流进了我的身体,多情而含蓄,平和而勇敢,庄严而活泼,诗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熏陶了我,提升了我的灵性。而更重要的是,我从诗和词的国度里认识了音韵、节奏、无限自由的美和可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而这一切的一切,最要感谢的人是爸爸您。
虽然直到今天,您还是不时地问上一句:“你一天到晚写,写,写,到底在写些什么?有什么东西这么好写啊?”
【名师点评】
“你一天到晚写,写,写,到底在写些什么?有什么东西这么好写啊?”这是作者的父亲屡屡推开房门,皱着眉头说的一句话。作者从父亲这一句唠叨中,体味出父亲对自己的关怀,感激着父亲教自己读唐诗宋词——培养了作者的写作兴趣。于是,作者在文章后面情不自禁地说道:“而这一切的一切,最要感谢的人是爸爸您。”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情感真挚,结构紧凑,紧扣写作范围,实属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