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练习:1.2《装在套子里的人》(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练习:1.2《装在套子里的人》(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4 13:3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时练(一)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揉皱(zhòu)
禁闭(jìn)
刹那(chà)
古刹钟声(shà)
B.祈祷(dǎo)
降服(xiáng)
丧葬
(sāng)
垂头丧气(sànɡ)
C.陶冶(yě)
讥诮(xiào)
游说(shuì)
说长道短(shuō)
D.怂恿(sǒng)
辖制(xiá)
瘦削(xiāo)
削足适履(xuē)
解析:A项,“古刹钟声”中的“刹”应读“chà”;C项,“讥诮”中的“诮”应读“qiào”;D项,“瘦削”中的“削”应读“xuē”。
答案:B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自称      的别里科夫,其实是一个因循保守、顽固反动的人。
(2)在张扬自我的时代,炫美、炫富唯恐不及,难得有人愿做一个      。
(3)《诗经》中那些描写      的诗篇,往往能激发人们对高雅生活的向往。
A.谦谦君子  正人君子  淑女君子
B.谦谦君子  淑女君子  正人君子
C.正人君子  谦谦君子  淑女君子
D.正人君子  淑女君子  谦谦君子
解析:“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的人,有时也用来讥讽假装正经的人。“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淑女君子”,端庄的女子和正派的男子。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旅游局认定五种行为属于“不合理低价游”,将受到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三个月,甚至吊销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处罚。
B.本届政府将持续深入进行反腐,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国外等情况定期报告,自觉接受监督。
C.中国央行行长日前表示:如果不下大的决心,不清理财务不健康问题,不引入市场经济规则,否则银行体系将很难存续。
D.明年是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通过十周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吁请国际社会积极行动起来,防止和应对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袭击。
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在“将受到”前加上“违规旅行社”;B项,成分残缺,需补出“落实”的宾语中心语,将末分句改为“并自觉接受监督的制度”;C项,否定不当,可去掉“否则”。
答案:D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从本质上讲,契诃夫不太喜欢戏剧化效果,         ,所以,当他为处理这类内容相对丰富、时间跨度颇大的题材而采用那种逐步展开、层层递进的手法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情节张力的不足和主旨魅力的削弱。
A.那种剧烈的冲突、高涨的情绪、设计巧妙的情节,都因为他对生活本身面貌的强调而遭到排斥
B.那种冲突的剧烈、情绪的高涨、情节的设计巧妙,都因为他对生活本身面貌的强调而遭到排斥
C.他对生活本身面貌的强调,那种剧烈的冲突、高涨的情绪、设计巧妙的情节,都因此遭到排斥
D.他对生活本身面貌的强调,那种冲突的剧烈、情绪的高涨、情节的设计巧妙,都因此遭到排斥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连贯和选用句式。比较“冲突的剧烈、情绪的高涨、情节的设计巧妙”和“剧烈的冲突、高涨的情绪、设计巧妙的情节”,应采用后者,因为作者排斥的是“冲突”“情绪”和“情节”,故排除B、D两项;比较A项和C项,A项是一个单句,C项“他对生活本身面貌的强调”这句话没有说完就转入了下一句,不连贯。故选A项。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小公务员之死
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他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 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向将军的耳朵小声说:
“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分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她先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过歉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被围坐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受呈文了。询问过几人后,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若大人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 ”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
“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 ”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抬起疑问的眼睛来望着他,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的,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 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战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 ”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了气。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B.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长官前后进行过多达四次的“道歉”,而且一次比一次显得卑怯与悲戚。
C.小说喜剧性的结局既表现了作家对思想庸俗、生活委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也堪称其对黑暗、罪恶的制度的控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从创作手法上讲,这篇小说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从而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E.小说从批判市侩意识的角度观察和反映生活,写出了丧失人格意识的奴性心理对于强权和暴力的恐惧和服从。
解析:B项,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向长官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过五次道歉。C项,小说的结局是切尔维亚科夫死了,这非但不是喜剧性的,反而是悲剧性的。
答案:BC
6.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作品进行概述。
解析:概括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分析。在这篇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的一再道歉蕴含了很多的东西,要抓住每次道歉时的心态、措辞分析其形象。
参考答案:切尔维亚科夫具有以下特点:①因循守旧、畏首畏尾。②惶恐忧郁、自卑脆弱。③有获得尊重与认同的强烈愿望。④有对于强权与暴力的无奈屈从的奴性心理。
7.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小说安排情节的艺术。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是小说中的配角,是次要人物,但在烘托映衬主要人物上有重要作用。可以从塑造主要人物、推进情节发展、表现小说主题等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不可以。①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当切尔维亚科夫惶恐不安地把自己的失态告诉妻子时,她最终给予丈夫的建议还是再次去向长官道歉,她的言行无疑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②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与前者的卑怯形成了对比,但是在她的思想意识中,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奴性心理和等级观念,从而凸显了当时俄国社会中切尔维亚科夫式心理的普遍性,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这段情节从侧面烘托了小说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因循守旧、惶恐忧郁的性格特征。
8.对于小公务员之死,有人认为这完全归咎于黑暗的俄国社会,也有人认为这源于小公务员的奴性心理和等级观念,还有人将其归因于小公务员自身的“自卑情结”。你认同以上哪一种说法 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解析:这是一个探究性题目,可以选取题中一个观点或几个观点,展开分析探究。先要亮明观点,再从文本和小说的背景方面找依据。这篇小说的背景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同一时期的,可参照本课的有关背景探究。
答案示例:(1)我认为小公务员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黑暗的俄国社会。①小说中的布里扎洛夫将军从头到尾,并未因为庶务官“一不小心”喷洒在他秃头顶与脖子上的喷嚏发出一声指责,倒是庶务官自己不厌其烦、胆战心惊地连连道歉,最后终于被吓死。②作家在这里巧妙地揭露出沙皇专制统治下严格的等级制度与残酷的高压政策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与罪魁祸首。归根结底,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他杀”。这说明,在这种高压政策面前,人们生存在地位与权势分明的社会中,恐怖与压抑的毒瘤已经深深地污染、毒害了当时俄国各阶层人们的心灵。
(2)我认为小公务员之死源于其自身的“自卑情结”。①从小说情节发展看,小公务员有着很强的“自卑情结”,这也是他的性格特征之一。小公务员生活的环境使他很早就产生了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在他眼里,那些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一种意志、命令和心理威胁,并对他产生一种现实的压抑感。当他想摆脱这种压抑获得个性满足的自尊时,却受到了现实的巨大遏制与反弹,因为上层社会不容纳他,所以,当他向将军道歉,却遭到生硬而傲慢的拒绝时,他的心理受到严重的挫伤。②他有获得自尊的愿望,他要找回心理平衡,于是,他要再次道歉,然而随之而来的打击则更加大了他心境的倾斜度,使他完全处在幻想状态中,不能按照生活的逻辑进行思维,而运用想象的逻辑进行判断,甚至做出“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赔礼道歉的荒唐举动。这正是作者对病态社会使人性扭曲、心理变态的揭露。
三、语言运用
9.(2015·课标全国高考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读书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 答案是否定的。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③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解析:①应该是一个总括性句子。结合下文介绍的“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两种阅读类型,可以推断此句应该是总说阅读的类型。②是针对上一句中的“记忆型阅读”的主要特点“盲从书本知识”来说的。③结合上下文,上句说的是“质疑”,下句说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那么这一空肯定与“问题”有关。
答案示例: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10.(原创题)提起英国著名演员查里·卓别林,人们心中都会浮现出他那一幅幽默滑稽的肖像。右面是流传最广的卓别林肖像画,请你用简明生动的文字,描写这幅图画。100字左右。
解析:对画面的描写,要抓住画面人物的特点,注意描写的顺序,可参阅本课描写别里科夫的方法,从头至脚一一写来。
参考答案:他是一个头戴破烂礼帽、留着一撮坚硬的小黑胡子、上身是短小破旧的礼服、下身是肥大不合体的裤子、脚踏变形的大头皮鞋、拄着细小的拐棍、走路时迈着外八字步的城市流浪汉形象。
课时练(二)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陶冶  筋疲力尽  兴高彩烈  战战兢兢
B.怂恿  没精打采  性情孤僻  一桩心事
C.籍贯  绣花衬衫  心慌意乱  胀红了脸
D.讥诮  竭力辩护  哎声叹气  垂头丧气
解析:A项,“兴高彩烈”应为“兴高采烈”;C项,“胀红了脸”应为“涨红了脸”;D项,“哎声叹气”应为“唉声叹气”。
答案:B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本周市场受消息面影响较多,增加融券标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证券法》修订草案一审、新股发行提速、开展“证监法网”专项执法行动等消息     。
(2)一年多来,无论晨曦微露的清晨,抑或落霞满天的黄昏,在这条绿道上健身锻炼的人     。
(3)在冒险之余,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旋律     ,丝丝入扣,时而清新愉悦,时而扣人心弦,令人心醉,心驰神往,也是另一种游戏享受。
A.络绎不绝  纷至沓来  不绝如缕
B.络绎不绝  不绝如缕  纷至沓来
C.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  不绝如缕
D.纷至沓来  不绝如缕  络绎不绝
解析:“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纷至沓来”一般用于单向的到来;“络绎不绝”除了可用于单向的到来外,多用于双向的来往不断。“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牵头单位,北京协和医院派出了首个援藏医疗队,于8月19日从北京飞赴西藏,开展为期三年的医疗援藏工作。
B.会议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须加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开发内容新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资料。
C.各级政府应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利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征求广泛公众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D.此次足协调整改革,不仅包含对足协自身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破与立”,更是一次确立全新运行系统的大胆探索。
解析:A项,暗换主语,可在“于8月19日”前加“该医疗队”;也可以把“了”改为“的”。B项,成分残缺,可在“队伍”后加“建设”。C项,语序不当,把“广泛”移到“征求”前。
答案:D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最初,解释植物睡眠运动最广泛的理论是“月光理论”。提出这个论点的科学家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可能少地遭受月光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         。然而,这个理论不久就受到质疑。
A.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可能受到干扰,也会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B.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C.使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都受到干扰,也会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D.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也会受损害
解析:根据“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知,主语是“过多的月光照射”,A项,第一个分句主语偷换;D项,第二个分句主语偷换;而C项,“都受到干扰”中“都”表明受干扰的不止一个方面,而语段只提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在钉子上
[俄]契诃夫
一群十二品文官和十四品文官刚下班,在涅瓦大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今天是斯特鲁奇科夫的命名日,他正带着他们到他家里去举行命名日宴会。
“马上我们就要大吃一顿了,诸位老兄!”过命名日的人想象着吃喝的乐趣,说,“我们可要大吃特吃了!我的好妻子已经把馅饼烤好。面粉是昨天傍晚我自己跑去买来的。白兰地已经有了……是‘沃隆佐夫斯基’牌的……我妻子恐怕已经等急了!”
斯特鲁奇科夫住的地方非常远。他们走啊走的,最后总算走到了他的家。他们走进前堂。他们的鼻子闻到馅饼和烤鹅的香味。
“你们闻到了吗 ”斯特鲁奇科夫问,高兴得直笑。“脱掉大衣吧,诸位先生!把皮大衣放在那口箱子上!卡嘉在哪儿呀 喂,卡嘉!全班人马都到齐了!阿库丽娜,你来帮着各位先生脱大衣!”
“这是什么 ”这群人当中有人指着墙上问道。
墙上有一颗大钉子,钉子上挂着一顶新制帽,带着亮晃晃的帽檐和帽章。文官们面面相觑,顿时脸色发白。
“这是他①的帽子!”他们窃窃私语道,“他……在这儿 !”
“是啊,他在这儿,”斯特鲁奇科夫含糊其辞地说,“卡嘉在招待他……我们走吧,诸位先生!我们到外面小饭铺里去坐坐,等他走掉再回来。”
这群人扣上皮大衣的纽扣,走出去,懒洋洋地往一家小饭铺走去。
“你家里所以有鹅的气味,是因为你家里正好坐着一只鹅②!”档案副管理员放肆地说,“必是魔鬼把他支使来的!他不久就会走掉吧 ”
“不久就会走掉。他在我家里至多不过坐两小时。哎,我饿了!等他走了,我们先喝一杯白酒,吃点鱼昷鱼……然后我们再喝上一杯,诸位老兄……喝完第二杯以后,那就得马上吃馅饼。要不然胃口就差……我的女人烤的馅饼好得很。白菜汤也烧好了……”
“你买沙丁鱼了吧 ”
“买了两听。还买好四种腊肠……我妻子,大概,也饿……不料他闯来了,魔鬼!”
他们在小饭铺里坐了一个半钟头,为摆样子而各自喝下一大杯茶,然后又往斯特鲁奇科夫家里走去。他们走进前堂。先前的那种气味更浓了。文官们从半开着的厨房门口望进去,看见一只鹅和一碗黄瓜。阿库丽娜从炉子里取出一个什么东西来。
“又不顺利,诸位老兄!”
“怎么回事 ”
文官们的肚子痛苦得缩紧了:饥饿可不是舅妈③啊,然而可恶的钉子上却挂着一顶貂皮帽子。
“这是普罗卡契洛夫的帽子,”斯特鲁奇科夫说,“我们走吧,诸位先生!找一个什么地方去等一等……这个人不会坐很久的……”
“这么没出息的家伙倒有这样俊俏的老婆!”客堂里响起一个沙哑的男低音。
“傻瓜就是交好运啊,大人!”一个女人的说话声附和道。
“我们走吧!”斯特鲁奇科夫哀叫道。他们就又往小饭铺走去。他们要了啤酒。
“普罗卡契洛夫是个有势力的人物!”那群人开始安慰斯特鲁奇科夫说,“他在你妻子那里坐上一个钟头,往后你……就有十年的造化呢。这是运气来了,老兄!何必伤心呢 用不着伤心……”
“就是你们不说,我也知道用不着伤心。问题不在这儿!我不痛快的是我的肚子饿得慌!”过了一个半钟头,他们又到斯特鲁奇科夫家里去。那顶貂皮帽子仍然挂在钉子上。大家只得又退下阵来。
一直到傍晚七点多钟,钉子才解除负担,他们也才能动手吃馅饼!可是馅饼干瘪了,白菜汤不烫了,鹅烤焦了,总之斯特鲁奇科夫的前程破坏了一切!不过呢,他们吃得倒是蛮有味道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汝龙译)
注:①暗指他们的上司。②在此是骂人的字眼:蠢货。③俄国谚语,意为“饥饿无情”。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看到钉子上挂着的新制帽,文官们面面相觑、脸色发白,这表现出他们担心私下的聚会被上司发现的恐惧心理。
B.斯特鲁奇科夫含糊其辞的回答以及知道上司“至多不过坐两小时”这两个细节,暗示出那位上司是他家的常客。
C.作为同僚,小官员们深知斯特鲁奇科夫的苦衷,他们在取笑、挖苦他的同时,心里也可能很羡慕他。
D.小说借助普罗卡契洛夫与斯特鲁奇科夫妻子的两句简短对白,着重展现了斯特鲁奇科夫妻子厚颜无耻的嘴脸。
E.从叙述视角看,作者使用第三人称,站在旁观者的视点来叙述、描写,使小说更显得真实、客观、冷峻、幽默。
解析:A项,“这表现出他们担心私下的聚会被上司发现的恐惧心理”理解错误,这个细节旨在通过小官员们的畏惧,从侧面表现上司的粗暴蛮横、专横跋扈。D项,“着重展现了斯特鲁奇科夫妻子厚颜无耻的嘴脸”理解不准确,这个细节重点在于刻画斯特鲁奇科夫的庸俗、麻木和以普罗卡契洛夫为代表的上层官僚的荒淫、无耻以及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E项,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与“真实”“幽默”并无必然联系。
答案:BC
6.小说中的斯特鲁奇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在同僚面前吹嘘炫耀,在上司面前忍气吞声,面对上司的欺凌霸道、荒淫无耻,不敢反抗,是一个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得官职的下层官吏。
参考答案:斯特鲁奇科夫是一个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换取官运的沙俄下级官吏;他愚昧猥琐、虚荣怯弱、逆来顺受;他是一个被沙俄封建等级制度扭曲变形,丧失了人格的奴才。(意对即可)
7.文中画线文字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主人公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这段文字断断续续,共四句话,前两句是说买的东西之多,第三句是说妻子无辜,第四句是表达对上司的不满。这样说的目的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推测出来。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三层意思:极力说明家宴准备充分,食物丰盛,突出诚意;诉说妻子的无奈和无辜,为她开脱;强调上司的到来纯属意外,表达对上司的不满。②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尴尬、难堪和心虚。(意对即可)
8.
“钉子上的帽子”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提炼、人物塑造、结构情节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解析:这是一个探究题。“钉子上的帽子”可以说是小说的线索,也可以看成权力的象征。小说正是围绕这条线索反映了沙皇俄国官僚的腐败荒淫,刻画了一群忍受屈辱、逆来顺受的底层官吏的形象。探究时可从主题、人物、情节三者中选择一点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深刻、内涵丰富。①摄取生活中的小事件,截取生活中富有意义的横断面,对当时的俄国社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剖。②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畸形状态,彻底暴露了在等级制度压迫下扭曲病态、丧失人格、丑陋不堪的灵魂。③其中蕴含着作家复杂的思想:既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又有对世事炎凉的感叹;既有对惨淡社会的愤怒,又有对时事弊端的针砭;既有对官僚的批判,又有对人性的鞭挞。
观点二:使小说的形象鲜明、人物多样。①钉子上的帽子是权势的象征,使小官吏们望而却步、狼狈不堪、心惊胆战乃至落荒而逃,这种漫画式的夸张更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内涵。②重点刻画了斯特鲁奇科夫屈辱、辛酸、庸俗与麻木的奴才形象,揭露了以普罗卡契洛夫为代表的上层官僚仗势欺人、厚颜无耻的贪婪嘴脸。③粗线条
地勾画了一群小官吏的群像,表明当时那种没有人格,屈服于权势,像奴隶一样生活着的“小人物”比比皆是。
观点三:使小说的结构紧凑、情节曲折:①以钉子上的帽子为枢纽安排明暗两条叙事(赴宴)线索,使结构集中紧凑。②以钉子上的帽子作为矛盾冲突的交汇点,展示各种矛盾,推动情节发展。③围绕钉子上的帽子,安排三次赴宴三次撤退,使情节跌宕起伏。
三、语言运用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隐性就业正成为一种常态。就在最近,笔者居住的小区里来了一位保洁阿姨,依靠微信预订、微信支付,她独自完成了上门服务,而她并非供职于固定的劳务公司,每月却有稳定的客户,并能获得5
000多元的劳动收入。①                     目前,②                    ,但类似现象大量存在着。而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③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明确语段的主要内容,这一段主要说“隐性就业”,目前“隐性就业”的数量还不确定,但是以后会迅速增长。保洁阿姨的例子正是“隐性就业”的表现,根据第①空的问号可以确定第①空为反问句。根据“但”可以确定第②空内容。而第③空应是陈述“隐性就业”的前景。
参考答案:①这是不是也算一种“隐性就业” ②隐性就业的数量还无法统计 ③隐性就业的数量还将迅速增长
10.右图是2015年9月12日至19日在四川举行的“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志愿者标志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解析:对徽标的说明,要抓住整体意义和构图要素分析。这是志愿者徽标,整体看是“心”形,是志愿者的爱心、奉献之心;具体看,由鸽子和绸带构成,而绸带又是“川”字的变形,暗示举办地是“四川”;鸽子又具有和平、友爱的含义。
参考答案:飞鸽和绸带构成“心”形。绸带舞动,形似“川”字,暗指举办地四川,又体现志愿者的热情;飞鸽振翅,表明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整个图形寓含“美丽四川,与爱同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