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消息二则》——新闻中的烽火记忆
毛泽东
课堂导入:穿越时空的战地记者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研读
01
0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研读
03
新闻写作秘笈
04
实战演练:新闻编辑部
05
目录
CONTENTS
课堂导入:穿越时空的战地记者
01
成为战地记者,传递胜利消息
同学们,想象一下自己是一名战地记者,身处1949年渡江战役的现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总统府的历史照片仿佛就在眼前。如何用简练的语言传递胜利的消息,让全国人民感受到这一历史时刻?
历史现场真正的电波
让我们来看看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报道!
头条!!
毛主席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战略家。他于1921年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领导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在1949年宣告新中国成立。作为卓越的政治家与文人,他曾以"新华社记者"身份亲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战地报道,文中精准的军事术语、雷霆般的动词运用和宏大的历史透视,成为新闻写作典范。其"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深刻重塑了现代中国精神,对20世纪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中的不朽丰碑。
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命令。渡江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的关键一战。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南京的解放,更是全中国解放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体知识——消息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指媒体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所做的简明、迅速、准确的报道。
新闻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文体知识——消息
消息特征如下:
时效性——报道迅速,如《消息二则》中“二十一日午夜”渡江,次日即发布;
真实性——严格基于事实(如“三十万大军”“一千余华里”等精准数据);
倒金字塔结构——导语浓缩核心事件(5W1H),主体按重要性降序补充细节;
客观性——以第三人称陈述,避免主观抒情(例:“敌军纷纷溃退”而非“敌人狼狈逃窜”);
简洁性——语言精炼,聚焦关键信息(毛泽东两则消息均不足500字)。
文体知识——消息
5W1H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为何(Why)
过程如何(How)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研读
02
认识生字词
芜( )湖 摧( )枯拉朽
溃( )退 诸( )城
殷( )家汇 签( )订
督( )战 无锡( )
锐不可当 ( ) 要塞( )
wú
cuī
kuì
zhū
yīn
qiān
dū
xī
dāng
sài
朗读课文
朗读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并在文中划出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
朗读课文
朗读第一则消息,在文中划出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 …… 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
长江前线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研读
Q1:这则消息的核心事件是什么?它选择报道哪个具体时刻的战况?
A1:核心事件是人民解放军中路军约三十万兵力于1949年4月21日午夜,在安庆、芜湖之间区域成功南渡长江,突破敌军防线。
它聚焦于战役最初的突破性时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突击性。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研读
Q2: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包含了哪些关键新闻要素?哪个词奠定了全文情感基调?
A2:包含了人物(Who): 人民解放军;时间(When): 二十一日;事件(What): 渡过长江;数量(How many): 大约三十万人。
“英勇的” 一词是点睛之笔,既点明军队属性,又饱含赞誉,奠定了胜利与赞颂的情感基调。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研读
Q3:文中描述敌军状态用了哪个关键词语?这个词语如何形象地展现敌军败象?
A3:用了 “溃退” 。“溃”本义指水冲破堤坝,“溃退”生动描绘出敌军防线被突破后,士兵像决堤之水般无法控制地、混乱地败逃的景象,凸显其瓦解之迅速与狼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研读
Q4:消息结尾“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中的“进击”一词有何深意?换成“前进”可以吗?
A4:“进击” 不仅表示行进方向,更强调在行进中持续攻击、进攻的态势,暗示战斗仍在激烈进行,我军攻势凌厉,势如破竹。换成中性词“前进”则完全丧失了这种战斗的主动性和攻击性。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研读
Q5:这则消息篇幅虽短,为何极具震撼力?其结构有何特点?
A5:震撼力源于:1. 高度凝练的核心事实(导语即核心);2. 强烈的动态动词(突破、渡过、进击);3. 精准的数字(三十万);4. 敌我状态的鲜明对比(我军英勇渡江 vs 敌军纷纷溃退)。结构是典型的微型倒金字塔:导语(最重要事实)→主体(简要战况)→结尾(最新进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研读
03
朗读课文
朗读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并在文中划出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研读
Q1: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那么是否可融入作者自己的感情呢?
A1:可以
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研读
Q2:与第一则消息相比,这则消息报道的事件在时间和规模上有何重大发展?其核心目标是什么?
A2:时间上:报道的是战役全面展开后(20日夜起)至消息发布时(22日22时)的战况。规模上:从中路军三十万扩大到西、中、东三路百万大军,战线长达一千余华里。
核心目标是全景式展现渡江战役的磅礴气势与决定性胜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研读
Q3:导语中“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这八个字为何至关重要?
A3:这八个字精准勾勒出千里战线的地理坐标,使“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从抽象数字变为具体可感的战场空间图景。“不含”一词体现了新闻语言的严谨性(九江尚未完全攻克)。它为后文分述三路大军(西路在九江安庆段,东路在南京江阴段)的作战情况提供了清晰的空间框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研读
Q4:文中如何分述三路大军的战况?在描述上各有何侧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叙事逻辑?
A4:中路军: 首先简述(因前文已详报),侧重其首先突破和时间进程(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
西路军: 详述其战果辉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敌军抵抗微弱(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东路军: 详述其战斗激烈(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但战果同样巨大(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等县),并点明此处是敌军防御重点(汤恩伯督战)。
叙事逻辑: 由简到繁,由易(中西路进展顺利)到难(东路激战),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全面展现战场态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研读
Q5:分析文中“锐不可当”与“摧枯拉朽”两个成语的运用。它们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A5:“锐不可当” 用于描述西路军的攻势:“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强调我军攻势锋芒极其锐利,势不可挡,侧重于军队的战斗力本身。
“摧枯拉朽” 用于描述东路军的战果:“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好似摧枯拉朽...” 强调摧毁敌军势力如同折断枯枝、拉倒朽木般轻而易举,侧重于敌军腐朽不堪一击,也暗含了历史必然性。
不能互换: “锐不可当”强调自身之“锐”,更适合描述进展顺利、抵抗微弱的两路军;“摧枯拉朽”强调对象之“朽”,更贴合对敌军重点防御但终被摧毁的东路战况的描述,且更具历史纵深。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研读
Q6:文中特别写到“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和“汤恩伯到芜湖督战”有何深意?
A6:“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强调敌军投入时间长、苦心经营,与我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形成巨大反差,反衬解放军攻势之迅猛和敌军防线之脆弱,揭示其必然失败的历史规律。
“汤恩伯到芜湖督战” :点明敌军的最高指挥官和督战地点(中路军方向),既说明敌军对此段防线的重视(印证其“经营”),也暗示其试图负隅顽抗(与后文东路军的顽强抵抗呼应),但最终“督战”也无济于事,更显其败亡之必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研读
Q7:这则消息的结尾有何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A7:结尾并非简单结束,而是对战役胜利原因的深刻分析(我军英勇+国民党拒签协定致其无斗志)。这超越了单纯的事实报道,上升到揭示战争性质(正义性)和胜败根源的高度,使消息具有了政论性和历史纵深感,成为一篇气势磅礴的“胜利宣言”。
在24小时内,人民解放军突破了敌人的千里防线,南京政府彻底瓦解。这一成果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终结,为新中国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战役的关键成果
渡江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人民解放的象征。它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战斗力,也体现了人民对新生活的渴望。这场战役的胜利,为全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役的意义
新闻写作秘笈
04
倒金字塔结构解析
倒金字塔结构是新闻写作的经典结构,从塔顶导语、塔身主体到塔基背景,各部分层层递进。通过分层动态构建的方式,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这种结构的特点。
如果你要把一则新闻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
倒金字塔结构解析
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以第一则消息为例。
完整概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
十万人渡过长江。
具体详细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
湖、安庆之间。……人民解放军正以自
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
朱总司令的命令。
标题
导语
主体
倒金字塔结构解析
标题是消息的第一接触点,用超浓缩语言概括核心事实,承担三大使命:
1、 信息核爆——比导语更精炼地传递5W1H核心要素
2、 引力磁场——用动态词/数字/冲突感抓住读者眼球
3、 价值定位——隐含媒体立场(如“胜利”“溃退”)
标题
倒金字塔结构解析
导语是新闻的精华所在,它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通过积木坍塌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导语在新闻中的重要性。
导语的重要性
5W1H
倒金字塔结构解析
主体部分是对导语的进一步展开,详细描述事件的经过和细节。通过分层构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主体部分的写作要点,如何将事件的全貌呈现给读者。
主体的展开
倒金字塔结构解析
背景部分为新闻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倒金字塔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要点,提升写作能力。
背景的补充
实战演练:新闻编辑部
05
课后作业
小组任务
请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倒金字塔结构写一则园运动会新闻,包含3个本节课重点词语,且导语突出‘破纪录’核心事件。
THANKYOU
感谢大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