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叩开天宫之门——《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叩开天宫之门——《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17:4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叩开天宫之门——
第2课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播放视频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这个光点从酒泉升起——猜猜它是什么?
01
时空穿梭站:中国航天逆袭之路
02
新闻直播间:全景事件解构
03
写作训练舱:新闻写作三级火箭
04
星耀中国:震撼数据与民族精神
05
深空作业站:分层任务与拓展阅读
目录
CONTENTS
目录
CONTENTS
01
时空穿梭站:中国航天逆袭之路
THE FIRST PART
01
时间轴关键节点
从1992年‘921工程’启动到2021年神舟十二号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航天经历了多个关键节点。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2003年,神舟五号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完成首次太空行走;2021年,神舟十二号成功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空间站建设新征程。这些节点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04
中国航天30年逆袭时间轴
04
中国航天30年逆袭时间轴
04
中国航天30年逆袭时间轴
神舟十二号完成
空间站阶段首次
载人飞行任务。
02
背景冲突与自主研发
国际空间站拒绝中国加入,这一事件成为中国航天自主研发的重要契机。面对国际封锁,中国航天人秉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决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空间站。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不屈不挠、勇于攀登的生动体现。
04
中国航天30年逆袭时间轴
02
背景冲突与自主研发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深刻启示。通过讲述航天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明白,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04
中国航天30年逆袭时间轴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02
新闻直播间:全景事件解构
THE FIRST PART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人民日报社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报道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发表评论等重要职责。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金立旺都是人民日报的记者。
作者介绍
本文聚焦于2021年中国航天里程碑事件——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驻中国自主建造的“天和”核心舱,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历史性突破。这一壮举诞生于中国被国际空间站排斥的逆境之下,面对2011年美国“沃尔夫条款”的技术封锁,中国航天人十年磨剑、自力更生,以“快速交会对接”“长期在轨驻留”等核心技术突破,推动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迈入空间站时代。
由人民日报社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金立旺组成的报道团队,在酒泉发射现场以笔为镜,将航天员推开舱门的瞬间定格为“从被拒之门外到自建天宫”的科技自立自强宣言,记录下平均年龄52岁的航天员乘组以苍穹为证、用星河落款的强国誓言。
背景介绍
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新闻知识吗?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指媒体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所做的简明、迅速、准确的报道。
新闻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文体知识回顾
5W1H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为何(Why)
过程如何(How)
文体知识回顾
认识生字词
获悉( ) 驻( )留
关键( ) 载( ) 人
模( ) 式
再生生保:

zhù
jiàn
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人类实现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在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并提供必需的生活支持保障。
zài

阅读文章,找出新闻对应的要素
神舟十二号进驻全景还原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引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正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过程以及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各个环节等。
概述航天员后续工作。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课文研读
1、分析标题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引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直接点明了核心事件,突出了主要人物(三名航天员)和关键行动(进驻天和核心舱)。
正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进一步强调了事件的重大意义。
引题和正题中“顺利进驻”“首次”突出了这一事件在中国航天史上的开创性,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课文研读
2、导语首句为何强调“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
凸显新闻权威性。通过指定官方信源,确保“发射时间(9时22分)”“入轨精度”等核心数据的公信力,符合重大科技报道的严谨要求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课文研读
3、“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准确”能否替换为“成功”?
不可替换。“准确”强调轨道参数零误差(距地400公里/倾角41度),体现中国航天精准测控能力;“成功”仅指结果达标,弱化技术含金量。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课文研读
4、对接段详细标注“北京时间15时54分”“6.5小时”有何深意?
构建技术坐标系。
前者定格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世界级成就(国际标准约2天),后者用时长数据实证“快速”特性,无声彰显中国速度。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课文研读
5、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和对接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信息?这些信息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哪些特点?
关键信息:发射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构成组合体;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些信息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高精度、自主性、高效性等特点。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课文研读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课文研读
6、为何特意说明对接“前向端口”并点明“三舱(船)组合体”?
揭示空间站架构奥秘。
“前向端口”是天和核心舱唯一载人对接通道,与天舟货运舱构成“T”字形枢纽,为后续“机械臂操作”埋下伏笔。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课文研读
7、进舱过程分两步写“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是否冗余?
必要技术白描。
节点舱是气闸缓冲舱(防空间失压),核心舱是生活主舱,两道门开启程序体现航天安全规范,绝非文学重复。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课文研读
8、全文三次出现“首次”,分别强调什么?
① 标题“中国人首次进入”(民族历史维度)
② 对接段“核心舱首次与载人飞船对接”(技术突破维度)
③ 进舱段“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空间站”(主权象征维度)
形成三位一体的“首次”价值金字塔
课文研读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课文研读
9、文章篇幅短小却包含三次精确时间点,为什么?
缔造“新闻史诗”的金属质感。以分钟为单位雕刻历史:
9:22(发射)→15:54(对接)→18:48(进舱)
时间链如火箭推进器节节发力,见证中华民族从地球走向深空的精确足迹。
03
写作训练舱:新闻写作三级火箭
THE FIRST PART
新闻写作结构与技法
新闻写作的‘三级火箭’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事实、背景延伸和结语。标题要吸引眼球,如‘神舟十二号成功进驻天和核心舱’;导语(燃料舱)要简洁明了,概括核心事件;主体事实(助推器)要详细准确,提供关键信息;背景延伸(整流罩)要深入挖掘,展现事件背景;结语(火箭头)要高瞻远瞩,提炼核心价值。
新闻写作结构与技法
01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完成题目
人民日报酒泉10月26日电 (记者刘诗瑶、谷业凯)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空间科学实(试)验,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
04
新闻练习
01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
(2)画线句有一处语病和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
你提出修改意见。
04
新闻练习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完成题目
在“空间科学实(试)验”加“开展”一词;
将“调试”后的逗号改成顿号。
04
星耀中国:震撼数据与民族精神
THE FIRST PART
中国航天的成就可以用一系列震撼的数据来体现:3人乘组、90天驻留、400公里高度、29.8万公里时速(7.9km/s)。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先进性,也体现了航天人对精准和高效的追求。
震撼数据展示
震撼数据墙与民族精神立方体
中国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航天人面对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始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从无人飞行到载人航天,从短期飞行到长期驻留,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断前行。
航天精神
震撼数据墙与民族精神立方体
创新是中国航天的核心动力。从自主研制核心舱到不断突破航天技术瓶颈,航天人始终走在科技前沿。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航天领域,也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如华为芯片的突破,展现了中国企业面对国际封锁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顽强拼搏精神
民族精神立方体——创新
震撼数据墙与民族精神立方体
坚守是中国航天精神的重要体现。聂海胜24年3次飞天,展现了航天人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长期坚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科学家隐姓埋名,为国家的核武器事业奉献一生,这种坚守精神激励着我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民族精神立方体——坚守
震撼数据墙与民族精神立方体
协作是中国航天成功的关键。天地协同保障是航天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员在太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地面团队的紧密配合。在现实生活中,抗疫期间全民配合,展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协作精神。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将航天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民族精神立方体——协作
震撼数据墙与民族精神立方体
05
深空作业站:分层任务与拓展阅读
THE FIRST PART
01
分层任务卡
基础任务:制作‘航天新闻要素’手账,临摹空间站结构图并标注术语,巩固基础知识。
挑战任务:采访虚拟航天员,撰写《天宫日记》开篇段落。
荣耀任务:设计中国月球基地徽章。
分层任务卡与拓展阅读推荐
02
拓展阅读推荐
推荐《天宫:中国太空家园纪实》和《少年航天局》系列丛书,这些书籍详细介绍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航天技术以及航天人的故事,阅读这些书籍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
分层任务卡与拓展阅读推荐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