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01
概括文章的典型事件,评点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02
理解藤野先生严谨治学、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和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读准字音。
樱花( ) 绯红( ) 发髻( )
驿站( ) 浙江( ) 囚人( )
芋梗( ) 解剖( ) 教授( )
挟着( ) 扒手( ) 订正( )
yīng
fēi
jì
yì
zhè
qiú
gěng
pōu
shòu
xié
pá
dìng
解释词语。
〔绯红〕
〔标致〕
〔客死〕
〔落第〕
〔不逊〕
鲜红。
漂亮。
死在异国他乡。
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傲慢无礼。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思考: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进行叙事的?
第二部分(第4~35段):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
东京见闻
仙台学医
离开仙台
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整体感知
2.本文回忆了“我”在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请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离开东京之缘由
仙台求学受优待
初识藤野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离别先生
整体感知
3.在本文所回忆的事件中,哪几件事是具体描写藤野先生的典型事件?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认真负责
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
求实问理
理清拍摄线索,选取镜头
1.在“匿名信事件”中,那些日本学生为什么会怀疑“我”的成绩?
当时日本青年接受的是军国主义教育,有一种民族狂热。在他们眼中,中国是弱国,中国人是低能儿,学西方医学不可能及格,更不可能在100多名学生中成绩居中。另外,他们对藤野先生热心辅导中国学生表示不满。
理清拍摄线索,选取镜头
2.结合补充的材料思考:为什么藤野先生会平等对待“我”这个来自弱国的学生?这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你从中读出了“我”怎样的感情?
理清拍摄线索,选取镜头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理清拍摄线索,选取镜头
3.如何理解下面这段话中“小”和“大”的含义?作者写这段话意在表现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1)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如何理解下面句子中标红的词语?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很吃了一惊”是因为藤野先生竟亲自给“我”这个中国留学生添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脱漏的地方和错误的文法。“感激”是因为先生对“我”热情帮助,毫无民族偏见。这对“我”有巨大的鼓励作用。
合作探究
(1)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如何理解下面句子中标红的词句?
……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不过是”表示只是达到了最低的要求,并不能让人满意,表现了“我”有再求上进的愿望。这说明,在这一阶段,“我”对学医所持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
(2)匿名信事件。“我”为什么会说自己是“低能儿”?结合标红的词语进行分析。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是在用反语来突出这种逻辑的荒谬。“也无怪他们疑惑”,正话反说,表达了作者遭受屈辱后强烈的愤懑与辛酸。
(3)看电影事件。作者强调“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有什么深层含义?为什么“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从这变化中可体会出“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我”没有把自己看成局外人、旁观者,“我”的心灵始终与多难的祖国与同胞紧靠在一起。影片的内容深深刺痛了“我”的民族自尊心,加之日本学生的拍掌欢呼,更使“我”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愤,以致发出“呜呼,无法可想!”一语。
看电影事件使“我”认识到,麻木的中国人无论体格如何强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要救治国人的灵魂,必须唤醒民众,这是学医难以实现的,因此“我”决定弃医从文,通过文学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从这种变化中,我们可体会出“我”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看电影事件。作者强调“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有什么深层含义?为什么“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从这变化中可体会出“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4.除了上节课所讲到的“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明线,本文还有一条暗线。请根据前面的分析,找出这一暗线。
第二部分:仙台学医
第三部分:离开仙台
第一部分:东京见闻
线索:“我”的爱国之情。
厌恶、
失望
求上进
辛酸、愤懑
觉醒
继续奋斗
回顾整个拍摄过程,我们体悟到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如果鲁迅再次见到藤野先生,他会说些什么呢?请以鲁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不少于200字。
了解别样人生
丰富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