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所说明的道理。
2.把握文中逐层深入论证的思路。
3.了解孟子和《孟子》,探求孟子的思想。
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间为了争夺领土和权力,不断地进行吞并战争,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样的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孟子的这一光辉的思想闪耀经年,传诵至今。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感受孟子思想的深刻之处。
激趣导入
了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孟子》一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了解孟子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一统天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理解文章大意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理解文章大意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
环:围
翻译: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理解文章大意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夫:句首发语词
而:连词表修饰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理解文章大意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城墙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粮食
多:充足
翻译: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
理解文章大意
5.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委:放弃
去:离开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翻译: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理解文章大意
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所以
域:限制,文中指使……定居下来。
固国:巩固国防
以:凭借
翻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理解文章大意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寡:少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翻译: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理解文章大意
8.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至:极点
顺:归顺,服从
胜:取得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翻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内外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研读文本
探究任务:
班级将参加一场学校的辩论赛,准备向长于辩论的辩论家孟子学习,提高自己的雄辩能力。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孟子论辩及逻辑的严密之道。
探究过程及成果:
1.结合文章,明确孟子思想。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明确:
研读文本
(2)结合文章思考“天时”“地利”“人和”分别指什么?
天时——有利的自然条件,如风、雨、季节、气候等。
地利——有利的物质条件,如城、池、兵革、米粟等。
人和——众人拥有的士气、斗志,万众一心的精神状况,众志成城、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等。
明确:
研读文本
(3)文中的“道”指什么?“得道”“失道”分别是什么意思?
“道”——施行“仁政”。
“得道”——得到仁义,施行仁政,施恩于民。
“失道”——失掉仁义,倒行逆施,残暴统治。
明确:
研读文本
(4)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就会“多助”、“天下顺之”。
明确:
研读文本
2.小组合作,探究本文逻辑严密的特点。
本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论证严密,条理清晰。
开篇点明中心论点,揭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关系。然后以“攻城”为例,先从攻方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然后从守方说明没有人心团结、众志成城的精神,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守住城池,即“地利不如人和”,用两个“不如”,将三者加以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这个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层层推进,强调了“人和”是三个条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进而从“域民”“固国”“威天下”类推到治国也需要“人和”。
(1)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
研读文本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①举例论证。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②对比论证。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
明确:
研读文本
(3)本文在论证方法上的特色:
①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随后巧妙运用战例,依次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和”的至关重要。然后进一步阐发,指出欲获“人和”,必先遵循“得道”之理。由战争推及到治国,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核心理念,使文章焕发出普世价值的光彩。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各部分之间衔接紧密,逻辑严密,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②议论中巧妙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气势恢宏,笔触酣畅,结构严谨有序。例如,通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式,以肯定而有力的语言气势突显了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性。
③文章前半部分以举例论证为主,下半部分则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两种论证方法的交替运用使得论点更加鲜明突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明确:
这节课,我们感知了孟子雄辩的艺术,本文通过深入比较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深刻揭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所在——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是否施行“仁政”。在严密的论证逻辑中,深深感慨孟子奔走呼告,呼吁各国君主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这一思想的伟大与可贵。让我们再次诵读本文,感受孟子思想的伟大和雄辩的艺术!
总结新课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请结合本文所学的辩论技巧,写写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