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诗词五首《赤壁》教学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诗词五首《赤壁》教学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21:4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整体感知内容,抓关键词句寻兴感之由。
2.把握思想感情,解读作者的感慨之意。
3.合作探究,总结诗歌写作之法。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出自杜牧,他是晚唐最耀眼的诗星,清代全祖望《杜牧之论》:“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读其诗、古文词,感时愤世,殆与汉长沙太傅相上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赤壁》,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
杜牧(803一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诗人杜牧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在兵法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曾为《孙子兵法》做注解十三篇,对后世影响很大。年轻时曾有多部军事方面的著述,也都很有卓见和很强的可行性。只是,在当时混乱的情况下,他的军事主张很难被采纳,让杜牧抱憾许久。不过,杜牧还是得到过一次机会,小试牛刀,显示其军事本领。宰相李德裕平定刘稹叛乱时,杜牧及时献计献策,许多具体意见被采纳,有了杜牧的神机妙算,这场战役以朝廷军队大胜而画上句号。遗憾的是,杜牧与李德裕分属敌对的政治阵营,从那儿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合作的机会。
1.作者简介
资料链接
《赤壁》诗是杜牧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至四年间出任黄州刺史时游赤壁矶作,赤壁,其地有很多处,杜牧诗中的赤壁,并非赤壁大战的赤壁,而是在湖北黄冈市,屹立长江滨,土石皆带血色,名赤壁山,又名赤壁矶或赤鼻矶。杜牧所写的《赤壁》诗及宋人苏轼作前后《赤壁赋》,皆借黄州赤壁矶以咏赤壁之战的史事。
2.背景资料
资料链接
3.“咏史诗”
咏史,主要指针对史实,发表议论。咏史诗,如李商隐《贾生》、李清照《夏日绝句》。
内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
情感: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警醒当世、怀古伤已)
手法:借古讽今、今昔对比、用典、寓情于景
整体感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整体感知
折戟:
销:
将:
前朝:
东风:
周郎:
铜雀:
二乔:
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锈蚀。
把,拿。
以前的年代。
春风。
吴国的将领周瑜。
即铜雀台。
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整体感知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打败了曹军。
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折戟沉沙铁未销,
东风不与周郎便,
自将磨洗认前朝。
铜雀春深锁二乔。
整体感知
1.合作解读诗歌内容,说说不同表达方式的朗读技巧。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音调以平缓为宜。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后两句为议论,音调以沉郁为宜。
明确:
整体感知
2.自由朗读诗歌,根据提示,读出诗歌的节奏。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韵脚:“销”“朝”“乔”要重读拖音。
提示:
寻兴感之由
作者咏史兴感之由是什么?试结合关键词简要品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是写兴感之由。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这两句使用“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思索,使下面的怀古幽情水到渠成,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明确:
解感慨之意
1.诗句中出现了哪些人物,结合资料,说说作者写这些人物的用意。
周郎:周瑜,出身大族,累世公卿(官三代)。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在当时不亚于现在的当红流量小生。周瑜还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尤其精通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21岁随孙策平定江东,初立战功,24岁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孙策死后,托孙权于周瑜,素有“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三十四岁官至“三军总司令”大都督。范成大誉之“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二乔:东吴两大绝世美女,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材料链接:
解感慨之意
(1)诗中写了周郎、二乔。
(2)深:幽深。古代后宫的女子,都是住在深宫中。
锁:宫中的女子是没有自由的。
杜牧通过“深”这个形容词,“锁”这个动词,设想了2位夫人的遭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代宫廷女子的悲惨处境,这里也到出了他对女子这种处境的同情。
如果没有这一机遇,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历史将会改写,东吴将会亡国。但是,杜牧并未直言东吴亡国,而是委婉地借东吴两位夫人:大乔、小乔的归属指出战争失败的后果。大乔、小乔将会被曹操抓,锁在幽深的铜雀台。这样写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其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明确:
解感慨之意
东风就是东南风,是天气。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有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诗句(临江仙·柳絮)。
东风是机遇,是个人无法把握的天时。因为东风,周瑜成名,曹操饮恨,令人羡慕。
赤壁之战时,孙权对周瑜充分信任,杜牧却受到皇帝的冷落。他也希望有这样的政治春风落到他的头上,能够得到朝廷的重视。
风,可以是机遇,也可以是君主对臣子的信任。杜牧写这首诗是有感而发。是对自己艰难处境的反应,表达的是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2.赤壁之战东吴胜利的原因有很多,作者却认为取胜的关键是东风,结合所学,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明写诗之法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含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小组合作,总结诗歌写作技巧。
前两句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不直言战争之胜负,而通过“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通过以小见大,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深刻警策,言近旨远。
明确:
明写诗之法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因此他从小也是一个非常博学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而且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人,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2)引用典故,借古讽今。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咏史诗·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胡曾的《咏史诗·赤壁》吟咏的也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简要概括诗歌内容。
(1)“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意思是说战斗之时熊熊烈火借着东风,一路向西烧毁了曹操的战船及旗帜,这是周瑜为了吴国的建立,而进行的一次两虎相争之斗。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意思是说两军在赤壁交战之时,周瑜都没有动用刀枪剑戟之类的兵器,(而只是用火攻)就打败了曹操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
拓展延伸
(2)胡曾和杜牧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拓展延伸
(2)前者重在叙事,后者重在议事;前者采用的是纪实手法,后者采用的是假设手法;前者强调的是周瑜个人主帅的谋略作用,后者强调的是天气等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
课堂小结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时势造英雄,具备了“周郎”的实力,却等不来合适的机会,成就不了功业,才是作者感慨和遗憾的所在。所以,杜牧借赤壁之战,周瑜借东风这一历史,实则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郁郁不平。
布置作业
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观点,200字左右。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