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疏通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色彩浓丽的语言,分析全诗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李贺开创了他所独有的“长吉体”,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名句。其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便出自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也正是这首诗,让他得到了韩愈的赏识。话说盛夏的一日午后,韩愈正解衣欲睡,有家仆呈上诗卷称有人前来拜谒。韩愈想推辞不见,可打开诗卷一看,前两句诗就令他拍案叫绝,遂整衣冠迎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它的独到之处。
夯实基础
1.认识诗体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诗,这个题目多用来写军旅战争和边塞题材。李贺借乐府旧题,抒个人情感,所写内容与雁门郡没有关系。
李贺,中唐诗人,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有“诗鬼”之称。李贺与李白、李商隐被称为“唐代三李”。李贺写这首诗时,17岁。
2.认识李贺
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诵读,品诗韵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诵读,品诗韵
朗读要求
诵读,品诗韵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重音也是非常重要的,适时的重音给人以强调之感,比如在一些人物、地点、动词、语气词等地方适时的重音。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并在书上标出重音。
诵读,品诗韵
3.合作翻译诗歌,明确诗句的语气与情感。
(1)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2)一、二句要读出紧张、壮烈之感,三、四、五、六句读出悲壮、凝重之感,七、八句读出坚定、豪迈之情。
明确:
品读,体诗情
1.思考探究第二题写到“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作家汪曾祺说:“别的诗人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李贺是画在黑底子上的。”请找一找,本诗中除了黑色之外还有哪些颜色或者表现颜色的词语?
(一)合作探究:
2.请任选一句或两句,抓住颜色,结合意象,思考这些颜色写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品读,体诗情
1.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2.全班交流,明确要点。
探究方法:
2.(1)“黑云”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敌军压境的紧张气氛,“黑云”象征着敌军的强大和压迫,而“城欲摧”则暗示了形势的危急。“黑云”写出敌军攻城气势庞大,浩浩荡荡,乌压压一大片,为后面诗歌写“燕脂”“夜紫”作铺垫。因为人很多,所以死伤很多。
成果展示:
1.金,燕脂,紫,红,黄金,写颜色;秋色,霜,玉龙,也是写颜色的词语。
品读,体诗情
(2)“金鳞”以阳光照耀下的铠甲为喻,形象地展现了将士们的威武之势。“金鳞开”不仅描绘了铠甲的闪光,也暗示了将士们的英勇和坚定。这一句与首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斗志昂扬。
(3)“黑云”和“金鳞”色彩上的对比,写出敌我双方的对比,“黑云”写出的是敌军的嚣张气焰,“金鳞”写出的是我军的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4)“秋色”点明秋天是战争发生的背景,草木萧条,一派苍凉。这句诗在宏观上写出萧瑟秋景,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气氛。
(5)“燕脂”燕脂是鲜红色,是战场将士流的血的颜色,可以看出他们在浴血奋战。
“夜紫”写出过了一夜之后,血迹凝固了,暗示了战场上的血迹和牺牲。这种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和悲壮,同时也为后文的英勇抗争注入了力量。这两句诗满眼萧瑟景,满地将士血,颜色传递出悲凉。
(6)红旗是“半卷”,描写了驰援部队连夜急驰的活动情形。它的意思是说,驰援部队将红旗半卷赶赴战场,偃旗息鼓,等到了敌军的营垒前,便击鼓助威,加入战斗。
(7)“黄金台”是古代君王用来表彰功臣的地方,而“玉龙”则是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将士们的英勇和忠诚。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将士们对君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
品读,体诗情
品读,体诗情
李贺并没有像一般的边塞战争诗人,如陆游、辛弃疾那样叱咤风云,带兵作战,甚至终生未亲临边塞,这些战场的画面、声音都是他想象的,但却把战争场景写到如此惨烈、悲壮。请结合下面资料,说说“我在李贺身上读懂了……”
1.出身没落皇族,身体羸弱。7岁能诗,才思聪颖,名扬京洛。少年作诗刻苦,呕心沥血。21岁,科举场上,剥夺资格。27岁英年早逝,流星闪耀。他身体羸弱,但却想要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资料链接:
(二)合作探究:
品读,体诗情
2.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李贺凭借想象和听说的战争场面,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征战诗。
我在李贺身上读懂了他身不能至边塞,但心向往之,他渴望投笔从戎,纵横沙场,他从不缺少希望与慷慨,正是因为他心中的热血与志向。
预设:
艺术特色
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调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主题归纳
本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边境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课堂小结
整首诗以浓烈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同时也以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忠诚报国为精神内核,传递了对国家忠诚和对人民安宁的深切关怀。诗中的重点语句不仅描绘了战争的场面和将士们的内心世界,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国家的深刻思考。
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李贺生平资料和自己感兴趣的李贺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练笔《李贺,我想对你说》,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 )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 )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 )
听觉,视觉
用典,侧面
用典,主旨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