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教材分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北宋词人欧阳修的一首词,通过对西湖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西湖的清幽秀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眷恋与喜爱。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如“轻舟短棹”“绿水逶迤”“芳草长堤”等,勾勒出一幅优美的西湖画卷;同时,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赏析词的语言特色,感受宋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中描绘的西湖美景,体会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从多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导入新课
词究竟有多美?著名传统文化倡导者叶嘉莹先生曾说: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兴发感动”是中国诗歌的生命,且这个生命生生不已。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天圣八年以进士及第。曾任西京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职。欧阳修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背景介绍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65岁的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在几次游览后,他创作了《采桑子》十首,本词便是其中一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词语解释:
【棹】桨。
【西湖】这里指颍州(今安徽阜阳)的西湖。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弯曲延伸的样子。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
【涟漪】微细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上阙: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阙: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采 桑 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上阕:
下阕:
主要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上阙词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2.在下阕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作者采用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的手法来创设意境的。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 ,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3.有评论者说这首词首句一个“好”字统领全词,请你说说词人为什么说西湖好,究竟好在哪里?
在词人眼中,西湖的好就在一个“空”字上:群芳已近,笙歌散尽,西湖便只剩词人孑然一身,独自品味暮春时节的幽静空旷。也正是因为这份幽静,因此才惹来双燕,于细雨中蹁跹,更增添几分闲适,所以词人觉得此时的西湖是好的。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赏析词句,体会情感
1.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绿水逶迤”“芳草
长堤”从视觉角度写绿水、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从听
觉角度写乐声和歌声,将泛舟西湖的欢乐情调表现出来,描
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以静写动。“隐隐”和“处处”都凸显了轻舟的流动感。
表现手法:
赏析词句,体会情感
2.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修辞、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以景结情,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
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使得西湖水面愈显幽静。
3.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表现手法:
比喻。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玻璃;以动衬静,更以
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课文主旨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日颍州西湖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春景的喜爱和愉悦、畅快的心情。
课堂小结
这首词歌咏西湖的春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镜头随着小船移动而不断转换【不是定点观察】,表达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流连山水的喜悦,体现了词人恬淡安适的情怀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2. 仿照本词的写法,写一篇描写家乡某处风景的小短文,要求运用多感官描写手法,字数不少于 300 字。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