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新课导入
看着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会不会觉得心头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惬意?当我们站在奔流的瀑布前,感受着水花溅在脸颊的清凉,望着水雾中若隐若现的彩虹,是不是总想把这份震撼分享给最懂自己的人?
其实,千百年前的古人也和我们一样,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满怀敬畏与热爱。他们会把山水间的所见所感写进书信,寄给志同道合的友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这短短六十八个字,不仅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江南山水图,更藏着古人与自然对话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封书信,看看陶弘景究竟在山水间读懂了什么,又想对友人诉说些什么。
同学们,当我们漫步在清晨的山林间,听着清脆的鸟鸣划破薄雾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整篇文章。
掌握文中景物的独特之处,体会不一样的写景技巧。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品味这两篇文章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
理解并领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感受他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进而培养自身高雅的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37岁时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称。有《陶隐居集》。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即位后多次重金礼聘,都不肯出山。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背景资料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作者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书书信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洒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回信,赞颂了江南山水之美。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文学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也可以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等
新闻被称作消息,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常用于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文体。
题目解读
信
书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谢中书
答复
答
答谢中书书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古义:季节。今义: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今义:萎靡。
古今异义
夕日欲颓( )
欲穷其林(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副词,将要
动词,想要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动词,和
欲
与
一词多义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词类活用
原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注释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注释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确实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
总写——
分写——
总写——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抒情、议论
以感慨收束
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课文结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
仰视
平远
高远
静景
动景
听觉
视觉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俯瞰
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林和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呈现出绚烂辉煌的气象,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通过描写朝夕变化、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选择有代表
性的景物加
以组合,多
角度描写,
使读者对山川
景物产生完整、
统一的印象。
作者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景物及特点
高
高峰
清流
清
石壁
斑斓
青林
青
翠竹
翠
晓雾
薄
猿鸟
恣意
夕日
美
夕日
活跃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从观察角度来看,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
从景物状态来看,由静态到动态;
从感官角度来看,视觉听觉有机结合;
从时间选择来看,选择朝和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活动,是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联系背景
看景物
01
03
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征,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02
寻找文(诗)眼及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深入体会其情感。
找关键词句
考点
体会山水类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了热爱自然、娱情山水、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
这封书信勾勒出了秀美的山川景致,既抒发了作者沉醉于山水间的愉悦心情,以及与古往今来的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感,也展现了他酷爱自然、愿与林泉长相厮守的志趣。
这封信中,蕴藏着不朽的生命与飘逸的灵魂。他将生命融入自然,把灵魂寄托在林泉之间。也期盼我们能在这 “欲界” 之中,体会山水自然里的纯真,让自己的心灵拥有一片净土!
课堂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一版)
【教学目标】
精准识记作者陶弘景的生平标签(如 “山中宰相” 的由来)、南北朝社会背景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以及 “书” 这一文体从实用到审美的演变轨迹。
以 “字字落实” 为原则翻译全文,重点掌握 3 组古今异义(“四时”“歇”“颓”)、2 组一词多义(“欲”“与”)、2 处词类活用(“交辉”“颓”),并能结合语境辨析用法。
剖析 “总 - 分 - 总” 结构的逻辑关系,归纳 “多维度写景” 技巧(观察角度、动静结合、感官互通等),并能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 “三读进阶法”(初读正音断句、再读疏通文意、三读品析意境),逐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运用 “思维导图法” 梳理景物关系,通过 “小组辩论” 探究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乱世中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理解 “自然审美” 作为文人精神避难所的文化意义。
培养 “以文字绘景” 的审美能力,尝试在生活中发现并记录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文言词汇的语境辨析:如 “与” 在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为何是 “欣赏” 义,而非 “和” 义。
写景技巧的具象化分析:例如 “高峰入云”(仰视)与 “清流见底”(俯视)的视角转换如何增强画面立体感。
教学难点
理解 “欲界之仙都” 的双重含义:既指江南山水的实景之美,又暗含作者对世俗的超越情怀。
感悟 “自康乐以来” 句的文化密码:作者为何以谢灵运自比?这一表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人风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播放《茅山风光》纪录片片段(陶弘景隐居地),搭配古筝曲《高山流水》,创设 “山林隐居” 氛围。
问题链驱动法:
设计阶梯式问题:“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山水的色彩美?”→“动静结合的描写有何作用?”→“作者为何说这里是‘仙都’?”
对比阅读法:
将文中 “晓雾猿鸣” 与郦道元《三峡》“林寒涧肃” 对比,分析不同山水描写的情感差异。
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模拟 “陶弘景与谢中书对话”,用现代语言演绎书信中未直言的心境。
【教学过程】(45 分钟,分时段细化)
(一)情境导入(7 分钟)
视觉冲击:展示三组对比图片 ——①城市高楼与茅山云海;②车水马龙与山涧溪流;③职场压力场景与古人归隐画卷。
问题引导:
“如果让你选择一处安放心灵,你会选哪组?为什么?”
“千年前的陶弘景,在动荡的南北朝选择了归隐茅山,他如何向友人诉说这份选择?”
背景铺垫:用 “一句话新闻” 形式简介南北朝政局:“公元 5 世纪,南朝政权更迭频繁,文人纷纷‘逃向山林’—— 这不是逃避,而是另一种精神坚守。”
(二)初读感知(10 分钟)
作者与文体认知
分发 “作者名片”:陶弘景(456—536),道教思想家,医学家,37 岁隐居后被称为 “山中宰相”(附茅山隐居图)。
文体辨析:展示汉代尺牍实物图片与唐宋文人书信手稿,对比 “实用记事” 与 “审美抒情” 的差异。
朗读训练
教师范读:侧重节奏(如 “山川 / 之美,古来 / 共谈” 的停顿)与语气(结尾句的感慨语调)。
学生分层读:①齐读正音(重点纠正 “颓 tu픓与 yù”);②小组轮读,互相点评断句;③个人展示读,教师用 “停顿是否合理”“情感是否到位” 点评。
(三)译读解意(12 分钟)
自主翻译:学生用 “双色笔” 批注 —— 黑色译字面义,红色标疑难处(如 “沉鳞竞跃” 中 “鳞” 代指鱼)。
合作解惑:以小组为单位,用 “我来解答”“我有疑问” 形式交流,教师板书共性问题:
古今异义:“四时俱备” 的 “时” 为何是 “季节”?(可联想《论语》“四时行焉”)
一词多义:“欲” 在 “夕日欲颓”(将)与 “欲穷其林”(想)的区别(结合 “副词”“动词” 词性分析)。
精准翻译:师生共同逐句翻译,强调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如 “五色交辉” 译为 “色彩斑斓,互相辉映” 而非 “五种颜色发光”。
(四)品读赏析(13 分钟)
结构梳理:
让学生用 “△” 标出总起句、“○” 标出写景句、“□” 标出抒情句,明确 “总 - 分 - 总” 结构。
讨论:开头 “古来共谈” 有何作用?(既点出山水之美是共识,又引出下文的独特描写)
写景技巧探究:
小组任务:用 “思维导图” 梳理 “景物 - 特点 - 角度”,如:
高峰——高(仰视)
清流——清(俯视)
石壁——斑斓(平视,静态)
猿鸟——乱鸣(听觉,动态)
全班分享:重点分析 “晓雾将歇” 与 “夕日欲颓” 的时间呼应,以及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如何赋予山水 “生命力”。
情感解读:
问题链: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赞叹?②为何说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引导学生联系谢灵运是山水诗鼻祖,作者暗指自己与他同为知音)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陶弘景,写完信后会对自己说什么?”(如 “这山水,懂我的心”)
(五)总结拓展(3 分钟)
课堂小结:用 “关键词串联法” 回顾 ——“一位隐士(陶弘景),一封书信,一幅山水画卷,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怀”。
拓展任务:
必做:仿写 “校园之美,今朝共赏”,要求运用至少两种写景角度。
选做:对比阅读《与朱元思书》,找出两者写景的异同。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朝)
(“山中宰相”,寄情山水)
总起: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引出)
│
分写:山水画卷 技巧
│ 高峰入云(高)——仰视 ▲观察角度多变
│ 清流见底(清)——俯视 ▲动静结合(静:石壁翠竹;动:猿鸟沉鳞)
│ 五色交辉(彩)——平视 ▲感官互通(视觉+听觉)
│ 晓雾夕日(时)——朝暮 ▲时间呼应
│
总收:欲界之仙都(赞) 情感:热爱自然
康乐以来无此奇(傲) 超然物外
【教学反思】
文言词汇辨析可能耗时过长,需提前准备 “词义卡片”,供学生快速查阅。
学生对 “康乐” 的文化背景可能陌生,可在导入时简要补充谢灵运的山水诗成就。
仿写练习的评价需侧重 “写景角度” 的运用,而非语言华丽程度,鼓励学生从身边景物入手。
通过以上设计,既保证了文言知识的扎实落实,又深化了文本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 “读 - 译 - 品 - 创” 中真正走进陶弘景的山水世界。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二版)
【教学目标】
1、精准掌握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四时”(古义:四季;今义:较长时间)、“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颓”(古义:坠落;今义:萎靡),能结合例句分析词义演变逻辑。
一词多义:“欲”(副词 “将要”/ 动词 “想要”)、“与”(动词 “欣赏”/ 介词 “和”),通过对比《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同类用法加深理解。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 “辉” 作动词 “辉映”)、“夕日欲颓”(形容词 “颓” 作动词 “坠落”),归纳 “名词 /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的判断依据。
2、识记文学常识:
作者陶弘景 “山中宰相” 称号的由来(隐居茅山却参与朝政)、《陶隐居集》的文献价值。
“书” 体的演变:汉魏六朝 “实用尺牍”(如《报任安书》)与唐宋 “文学性书信”(如《与朱元思书》)的差异,明确本文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特点。
3、赏析写景艺术:
能从 “空间维度”(仰视 “高峰入云”、俯视 “清流见底”、平视 “两岸石壁”)分析视角转换的画面层次感。
能从 “时间维度”(朝 “晓雾将歇”、夕 “夕日欲颓”)梳理晨昏变化中的生命律动。
能从 “感官维度”(视觉 “五色交辉”、听觉 “猿鸟乱鸣”)品味动静结合的写景效果。
4、理解情感内涵:
结合南北朝 “乱世隐逸” 背景(政局动荡、文人避世),分析作者 “寄情山水” 的精神寄托。
解读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双重含义:既赞山水之奇,又隐含 “知音难觅” 的怅惘与 “自许为知音” 的自负。
【素养目标】
培养 “微言大义” 的文本解读能力:通过 68 字的极简文字,体会古人 “以少总多” 的表达智慧。
建立 “自然审美” 的文化观:对比现代 “快餐式观景” 与古人 “沉浸式体验” 的差异,理解山水审美对人格修养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类型 内容 突破策略
重点 1. 多维度写景技巧的具体分析
2. 文言现象的语境辨析 1. 用 “思维导图” 标注景物、角度、特点
2. 设计 “词义辨析卡”(例句 + 语境分析)
难点 1. “欲界之仙都” 中 “仙都” 的象征意义
2. 作者情感中 “自得” 与 “怅惘” 的交织 1. 对比 “欲界”(佛教概念,指世俗)与 “仙都” 的对立,联系作者道教身份
2. 补充谢灵运山水诗成就,分析作者 “追慕前贤” 的文化心理
【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
朗读梯度训练法(初读正音→再读断句→三读悟情)、
问题链探究法(如 “为何先写静景后写动景?”→“朝夕之景有何情感差异?”)、
跨文本对比法(与《三峡》《小石潭记》对比写景风格)、
情境还原法(用茅山实景图 + 配音还原文中意境)。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文言夯实 + 内容梳理;第二课时:赏析深化 + 文化探究)。
【教学过程】(分课时详解)
第一课时:走进文本 —— 解码文言,梳理脉络
(一)情境导入(8 分钟)
视觉冲击:播放两段视频 ——①现代都市快节奏生活(车流、加班场景);②茅山隐居实景(云雾、溪流、鸟鸣)。
问题引导:
“如果让你给千年前的陶弘景发一条朋友圈,你会问他什么?”(预设:“为什么放弃官场隐居?”“山水有什么魔力让你痴迷?”)
背景补充:用 “时间轴” 简述南北朝历史(420-589 年,政权更迭频繁),明确 “文人遁世” 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精神突围。
(二)初读文本,夯实文言(20 分钟)
朗读训练:
教师范读:突出 “山川 / 之美” 的停顿、“实是 / 欲界之仙都” 的赞叹语气。
学生分组读:一组读 “静景”(高峰、清流等),一组读 “动景”(猿鸟、沉鳞等),体会节奏差异。
文言解码:
自主批注:用 “△” 标古今异义,“波浪线” 标一词多义,“方框” 标词类活用。
小组 PK:每组派代表解析一个文言现象,如 “沉鳞竞跃” 中 “鳞” 是借代(用 “鱼鳞” 代 “鱼”),并举例其他借代用法(如 “帆” 代 “船”)。
译文互校:
学生尝试直译,教师纠错:如 “五色交辉” 不能译为 “五种颜色发光”,而应是 “色彩斑斓、互相辉映”(体现 “交” 的动态)。
(三)梳理结构,把握内容(15 分钟)
脉络分析:
总起:“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开门见山,点出描写对象。
分写:“高峰入云…… 沉鳞竞跃”—— 具体写景(空间 + 时间)。
总结:“实是欲界之仙都……”—— 抒情议论,升华主旨。
表格梳理:
写景层次 景物 特点 视角 / 感官
整体山水 高峰、清流 高、清 仰视、俯视
近景色彩 石壁、青林、翠竹 斑斓、青翠 平视(视觉)
晨昏动态 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活泼、生机 听觉 + 视觉
(四)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并用 “/” 标注停顿。
绘制 “文中山水思维导图”(含景物、特点、角度)。
第二课时:深入文本 —— 赏析艺术,探究文化
(一)复习导入(5 分钟)
“接龙背诵”:抽查学生背诵,纠正易错句(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 “与” 读 yù)。
展示学生绘制的 “思维导图”,评选 “最佳视角奖”(突出观察角度多样性的作品)。
(二)赏析写景技巧(20 分钟)
角度探究:
问题 1:“高峰入云”(仰视)和 “清流见底”(俯视)的视角转换,有何表达效果?(预设:体现山水的立体美,给人 “身临其境” 之感)。
问题 2:“晓雾将歇” 写早晨,“夕日欲颓” 写傍晚,为何选择这两个时间点?(预设:晨昏是光影变化最丰富的时刻,“将歇”“欲颓” 的动态感,赋予山水生命力)。
动静结合:
静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色彩鲜明,稳定持久。
动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声音喧闹,生命活跃。
讨论:“静景是‘画’,动景是‘声’,两者结合有何妙处?”(预设:如 “有声电影”,让画面更生动,体现自然的生机)。
(三)探究情感与文化(15 分钟)
情感解读:
小组辩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自负还是遗憾?”
正方(自负):作者以谢灵运(山水诗鼻祖)自比,暗含 “我也能领略此奇景” 的自信。
反方(遗憾):谢灵运之后再无知音,流露 “知音难觅” 的怅惘。
教师总结:二者兼有 —— 既赞山水之独绝,又叹世人之忽略,更显自己与自然相通的高雅。
文化延伸:
对比阅读:《与朱元思书》(吴均)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本文 “欲界之仙都”,同是写山水,前者侧重 “劝世”,后者侧重 “自适”,分析差异原因(吴均是官员,陶弘景是隐士)。
拓展思考:“古人为何偏爱在书信中写山水?”(预设:书信是私密交流,山水是精神寄托,二者结合更显真情)。
(四)总结与作业(5 分钟)
课堂小结:用 “一句话总结”——“68 字的山水情书,写尽了自然之美,也藏尽了文人风骨。”
分层作业:
基础:仿写 “校园之美,师生共赏”(要求用 2 种以上写景角度)。
提升:结合《陶弘景传》,写一段 “陶弘景的朋友圈文案”(体现其 “山中宰相” 的身份与心境)。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朝·“山中宰相”)
总起: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破题)
│
分写:【空间】高峰(高)、清流(清)——仰视/俯视
【色彩】石壁(斑斓)、林竹(青翠)——平视(静)
【时间】晓雾、猿鸣;夕日、沉鳞——晨昏(动)
(技巧:多角度、动静合、时空交织)
│
总结:欲界之仙都(赞)——热爱自然
康乐以来无此奇(叹)——自得+怅惘
文化密码:乱世中的精神栖居 / 书信里的山水情
【教学资源拓展】
多媒体资源:茅山实景图、《茅山道士》纪录片片段(了解陶弘景隐居环境)。
文献资料:《陶弘景传》(节选)、谢灵运《登池上楼》(对比山水描写)。
工具材料:文言现象整理表、写景角度分析卡。
通过以上设计,既落实了文言知识的 “干货”,又挖掘了文本的文化深度,让学生在 “文言 - 文学 - 文化” 的三层解读中,真正读懂这篇 “千古山水短章” 的魅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