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14:4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反复朗读课文,读懂内容,读出韵味,积累文中的文言词语。
感受文中作者描绘的月夜景色的特点。
教学目标

体会本文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初任朝官,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读出韵味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清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户〕门。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欣然〕高兴的样子。 〔交横〕纵横交错。
〔相与〕共同,一起。 〔盖〕大概是。 
〔念〕考虑,想到。    〔但〕只是。
感知内容
梳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明确:(1)古今异义
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感知内容
(2)一词多义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3)特殊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感知内容
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解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赏景悟情
根据文意,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
  三个层次。
  第一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相与步于中庭”):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感知内容
  1.《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那天晚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赏月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愉悦,是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的。
  孤独,是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的。
  沉醉,是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的。
  悠闲,是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感受到的。
赏景悟情
  2.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了解,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赏景悟情
  《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赏景悟情
品味语言
  “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自然生动。月光好似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赏景悟情
品味语言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有何妙处?
  以新颖的比喻描写庭院的月景。“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赏景悟情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则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最后几句,包含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豁达诸多负复杂的心境。
教师总结:
赏景悟情
拓展延伸
预设:
中国历史上还有像苏轼这样的“闲人”吗?请你例举一二。
1.陶渊明:
鲁迅曾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可见陶渊明的声名之高。而为“大隐”,自是世事无牵挂,悠闲自在人。他自称五柳先生,年仅四十归隐田园,从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起了隐居生活,直至终老,堪称古代第一闲人。
2.李白:
李白没有参加过科举,一生也只做过几年的官,大部分时间在游山玩水、交朋结友。同时,也到处自荐,颇有跑官之嫌。他有两个号,一曰“青莲居士”,一曰“谪仙人”,均有出世之意。他一辈子都在东奔西跑,可以说,他是忙人中最闲的人,又是闲人中最忙的人。
拓展延伸
3.陆龟蒙:
字鲁望,苏州人。年轻时好学,曾任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置园顾渚山下,常乘船设蓬席,任游江湖间,好读书,写诗,也好藏书,世称“甫里先生”,唐代著名隐逸诗人。
拓展延伸
4.林逋:
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宋史》说他:“少孤,力学,不为章句。”青年时期,他浪迹天涯,闲云野鹤一般。中年后,他厌倦漂泊,回到故乡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过上了极其清苦的隐居生活。因他钟情于梅,亲昵于鹤,故得“梅妻鹤子”雅号。隐居期间,宋真宗、宋仁宗先后派人看望他,召他为官,均被婉拒。因其“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成为士大夫追慕的对象,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才俊多次前去讨教,故名声大振,去世后,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苏东坡所有的文字都是他自己的故事,只要打开他的文字,就可以听到他全部的故事,比所有的流言都真实,比所有的传说更传奇。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文字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