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壹
贰
讲述黄鹤楼的传奇故事,理解诗歌大意。
领会诗歌的主旨,提取黄鹤楼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 。唐朝著名诗人。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及第,官至太仆寺丞 。天宝年间,为司勋员外郎。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诗风较轻浮,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侧面,后期以边塞诗为主, 诗风雄浑奔放,反映边塞的慷慨豪迈、戎旅之苦。
1.自由朗读诗歌,圈画疑难字词,交流诗歌大意。
黄 鹤 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七言律诗)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剩白云在此飘荡。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木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借费祎登仙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景象,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作铺垫。色彩鲜明,对仗工整,各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变化,这两句诗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人用烟波暗喻愁绪,挥之不去,驱之不散,充溢心头;又以烟波下的江流,暗喻愁绪无穷无尽。
末联点题。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日暮途远,烟波浩渺,抒发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预设:
黄鹤楼 白云 阳光 江流 汉阳树 芳草 鹦鹉洲 夕阳 烟波
诗眼:“愁”。
3.结合诗句,说说这是怎样的“愁”?
明确: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乡愁”。
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家乡汴梁,遥遥无踪。于是,诗人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何处是”,流露了急切的思乡之情。“日暮”,烘托思乡的愁绪。
4.诗人看到怎样的景色引发的“乡愁”,请简要品析。
明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这两句诗融情于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具有意境美。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诗人俯视芳草萋萋之时,乡愁已经油然而生了。《楚辞·招隐士》中有言“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崔颢在看到鹦鹉洲的萋萋芳草时,就埋下了乡愁的种子,到了薄暮冥冥,江上笼罩一层青烟,这时倦鸟归林,在外漂泊的游子心中思乡的种子也就破土而出了。于是,一种茫茫渺渺,抓不住也赶不走的乡愁一下子把诗人给笼罩了。
5.“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世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同黄鹤一去不返。请同学们举出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或者是自己曾经体验过的一些例子,并由此体会这两句诗蕴含的感情。
预设:
美好的童年、美好的青春、美好的生命,甚至一个兴盛的朝代,等等。
“白云悠悠”把黄鹤楼和诗人反衬得更加孤独和藐小。“千载”,突出时间邈远,千百年来,白云,还是那白云,黄鹤楼,还是那黄鹤楼,可人间却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空”,蕴含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6.从这首诗出发,解说黄鹤楼的文化品格。
预设:
前半部分黄鹤去而不返,使自己怅然若失,用笔“飘然思不群”。
后半部分思乡而不见,使得乡愁郁结难解,诗情悲壮而又凄清。
此诗如仙人行空不见踪迹,诗境渺茫无际,既有空灵之韵,又有高远之情;既一气贯注,又针脚绵密。难怪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也难怪心高气傲的李白也得叹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由于这首诗的巨大成就,和同样巨大的影响,它基本奠定黄鹤楼诗性品格的主要特征:大气、飘渺、空灵、迷蒙。
课堂小结
《黄鹤楼》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拓展延伸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是天才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当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拓展延伸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思乡诗文名句知多少?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尝试增添鹤楼诗性品格。
黄鹤楼
空间:虚无
时间:邈远
写景(芳、草):实写
抒情(日暮、烟波):点明主旨
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 思念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