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14:4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诵读古诗,感知诗歌的内容。

精读赏析,体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校园广播站《古诗鉴赏》栏目本期需要推送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唐代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因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由此也成为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感受边塞诗歌的特色的同时,完成诗歌推送的相关任务。
简介诗体,引入节目
节目开始需要一段介绍“边塞诗”的文字引入本期节目,请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书写诗体介绍。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的创作尽管源远流长,但是其繁荣却在唐代。据统计,现存唐以前诗歌中涉及边塞内容的诗歌约180首左右,而《全唐诗》中边塞题材的诗歌多达2000多首。唐代的边塞诗中,又以盛唐为最。
预设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诵读诗歌
听《使至塞上》范读音频,感受诗歌的格律之美,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
诵读诗歌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诵读诗歌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长河:指黄河。
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推送诗歌,讲述内容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歌的内容。
明确
推送诗歌,讲述内容
(1)悲伤 忧伤 昂扬 积极乐观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显失意情绪,忧愁苦闷。“过居延”:目的地之远,特殊的地域,这两句是叙事,于叙事之中微露失意情绪。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大雁北归旧巢,诗人迎着大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
预设
精读赏析,评选文案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长河”“落日”为静态的“大漠”增添动感,动静结合使得这幅画充满了力量。一个“大”字写出了沙漠之壮阔。正可谓“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
1.苏轼评价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小组合作,结合颈联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精读赏析,评选文案
(1)构图美:“长河”“落日”为“大漠”添动感
(2)线条美:一横、一竖、一圆、一曲线
(3)色彩美:黄沙漫漫、灰白烽烟、橘色水波、血色落日
(4)层次美:俯瞰长河、仰望落日、落日西沉、孤烟直上
小结
精读赏析,评选文案
2.结合诗句赏析,总结本诗的起承转合。
(1)首联:出使所至
(2)颔联:出使所感
首联平铺直叙,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地点。轻车简从,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单、孤寂、悲凉之感。
颔联“征蓬”的自比,“归雁”的反衬,暗写诗人
内心的孤寂、激愤、抑郁、忧伤、落寞。
精读赏析,评选文案
(3)颈联:出使所见
(4)尾联:出使所闻
笔力苍劲,意境开阔,心中慢慢地衍生出一种力量,漂泊、失意、孤单、落寞仿佛都消散了,进而转化成不尽的豪迈气概。
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一则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了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诗人的情绪为之高涨,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激昂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精读赏析,评选文案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
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
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精读赏析,评选文案
3.结合学习成果,书写鉴赏文案,并参加班级评选。
4.投影展示成果,根据投票结果,评选最佳文案。
拓展延伸
回忆所学,说说你学过的边塞诗,放在节目的最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预设
课堂小结
《使至塞上》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布置作业
1.课外摘抄高适、岑参描绘的边塞诗。
2.根据本节课学习成果,自己录制一期《诗歌鉴赏》。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