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质减负】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情境化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轻质减负】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情境化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2 17:4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国家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新华社发布了一则新闻评论,主要内容是揭露和谴责日本军国主义南京大屠杀的恶行,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下面有一则评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罪行,与日本民众无关,现在中日友好,应忘记过往,面向未来。”对此,你怎么看?请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简短的评论发表你的观点。
情境导入
任务一
阅读评论 知晓文体
任务要求
掌握文章基本的字词内容
了解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掌握新闻评论的文体知识
南京大屠杀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黑暗的一页。而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日本在 1982 年、1986 年及 2001 年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这充分说明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
清街运动
18日,日军将城郊难民及战俘5. 7万余人驱至下关草鞋峡,用机枪扫射,然后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浇洒煤油纵火焚烧。此后,又在12月下旬开始的“清街运动”和“难民登记”中使上万人头落地。 日军滥杀无辜,手段残酷,令人发指。有的往难民身上先浇汽油,后用枪
扫射,枪弹一着人身,火光随之燃起,被弹击火烧之难民,挣扎翻腾,痛苦之极,日军则鼓掌狂笑。有的则把难民杀后割下人头,挑在枪上,漫步街头,嬉笑取乐。
1937年12月,《东京日日新闻》报道了日军“片桐部队”的向井敏明、野田岩两名军官在南京紫金山一带进行杀人比赛的消息。
杀人竞赛
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读准字音
宝鼎( ) 国殇( )惨绝人寰( )
杀戮( ) 篡改( )呓语( )
振聋发聩( ) 遁形( )矢志( )
彰显( )缅怀( )磅礴( )
shānɡ

cuàn

dùn
pánɡ bó
zhānɡ
shǐ
kuì
huán
dǐnɡ
miǎn
词语解释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缅怀:怀念;追想(以往的人或事)。
初衷:最初的心愿。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呓语:梦话。
妄图:狂妄地谋划。
辱没:玷污;使不光彩。
遁形:隐藏形体。
捍卫:保卫(多用于抽象事物)。
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彰显:鲜明地显示。
磅礴:(气势)盛大。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 点。人寰,人间。
丑态百出: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贯,贯穿。
了解作者
“钟声”
“中国之声”的简称,
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
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有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文体特点
外观上,它没有消息的电头、导语等;
它篇幅稍长一些,它不是在报道一件事情。
它也没有针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在特写。
大家通过预习,发现这篇新闻和我们前面所学的《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四篇文章有何不同?思考后回答。
文体特点
新闻评论
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文体特点
大家齐读一下关于新闻评论的介绍,然后针对这篇课文进行抢答。
本篇文章是针对哪件事情发表评论的?
1
发表了什么评论?
2
有没有鲜明的评论性和指导性?
3
可举例说明
文体特点
针对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发表评论,表明了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如课文第3段,揭露日本右翼分子丑恶的嘴脸和无耻的行径,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看到,并认清楚,维护和平的道路艰难漫长。
文体特点
新闻评论
特点
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内容贴近,题材广泛。
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任务二
梳理结果 把握思路
任务要求
梳理文章的结构,完成新闻的要素分析。
分析新闻评论的标题,掌握标题的特点。
画出思维导图,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梳理结构,把握思路
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梳理结构,把握思路
1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梳理结构,把握思路
默读文章,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
第一部分 ( 1 )
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2-4)
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三部分(5-6)
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梳理结构,把握思路
速读这篇新闻评论,结合背景材料提取其新闻要素。
3
何 时
何 人
何 地
何 事
梳理结构,把握思路
再读全文,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作者思路,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完成,成果不限形式)
4
呈现观点
隆重公祭,指出意义: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阐述观点
正义之士铭记历史
日本右翼扭曲历史
正义力量、集体记忆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历史不应该被扭曲
牢记历史
梳理结构,把握思路
再读全文,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作者思路,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完成,成果不限形式)
4
强化观点
引述相关报道和权威人士言论,阐明关系
扩大视野,号召促进和平
梳理结构,把握思路
有人认为,这篇新闻评论中用到的事例太多了,有些冗杂,建议删去一部分,你怎么看?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提及的新闻事实,总结本文所用新闻事实的特点。
5
梳理结构,把握思路
特 点
所选新闻事实多,覆盖面广。正面新闻事实多,涉及多个层面(政府议会、国际组织、新闻媒体、文教部门、一般民众),多个类型(通过议案、撤销资格、发表声明、授予称号、刊发文章、讲述事实、树碑立传、展开研究)。
所选新闻事实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多为权威性组织和人物。
多国家、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强有力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令人信服。
单元小结
消息、新闻特写、通讯和新闻评论的区别
消息 新闻特写 通讯 新闻评论
时效性
主要内容
篇幅
表达方式

一般
较弱
(有日益变强的趋势)
较强
报道新闻事件整体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某一场景
详细记述新闻故事,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一般比较短
比较灵活
较长
一般比较短
以记叙为主
以记叙、描写
为主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以记叙、议论
为主
任务三
新闻播报 体会情感
任务要求
请你对本篇新闻评论进行播报,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作者鲜明的情感立场,并用恰当的语气来完成播报。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企图”陈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丑陋行为。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可否改成“这些”?
可否改成“企图”?
作者用“那些”不用“这些”,在语气上拉开了右翼分子与作者、读者的距离,颇有将“表演”远置于聚光灯下,彰显其“丑态”的意味。
“妄图”则突出了日本右翼分子行为意图的狂妄性,相比于“企图”,语气更重,批判力度更大。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一语,道出右翼分子并非真的在梦中的事实,揭示了他们并非不知道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只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不去承认、不敢正视而已。
新闻播报,明确立场
请同学们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模仿播音员播报这篇新闻稿,在模仿播报过程中体会文章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第1段开头部分适合使用庄重的语气,背景内容适合低沉的陈述语气。
第2段表达出肯定赏识的语气或情感。
第3段应充满愤慨。
第4、5段根据语意用或平稳、或昂扬、或激愤的陈述语气。
第6段段应使用坚定的语气读。
小 结
情感立场
语言特点
态度鲜明,立场明确。批判错误、引导舆论、引领理性认知表达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强烈憎恨。
简洁精准,
针对性强;
句式整齐,
富有气势。
任务四
新闻点评 有话要说
任务要求
根据本文所学内容,写简短的新闻评论。
新闻点评,有话要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更是最好的见证者。阅读本文后,你有怎样的体会?请你写一则简短的评论回复日本网友的观点。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犯下的罪行,是不可原谅的,过去虽已成为历史,然而这段历史不能随意篡改和忘记。面向未来不代表可以抹杀过往、不代表应该遗忘历史。遗忘历史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从而开启崭新的时代。在黑暗的南京大屠杀中,我国30万同胞惨遭杀戮。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我们才能有志气不让历史重演。
示例
总结升华
南京大屠杀逐渐成为尘封的往事,中国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我们从先烈血洒的泥土上站起来,从前辈的胼手胝足中富强起来,今天我们一定要学成技艺、练好本领,让祖国在我们手中强起来、飞起来!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更要立志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课后作业
日本政府不顾世界各国的阻拦,在2023年8月24日,正式开启核污水排放计划,请你根据这一新闻写一则评论,说说你对日本排放核废水事件的看法,字数200字左右。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