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9课时《2.7.1探索勾股定理 》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勾股定理”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知识之后,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几何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勾股定理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途. 它是初中几何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搭建了几何图形与数量关系之间的桥梁,同时勾股定理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文化魅力.
学习者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以及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知道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了解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掌握勾股定理,会利用两边边长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一边长; 3.会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教师介绍:这是毕达哥拉斯树,也叫“勾股树”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勾股树”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勾股定理,体验数学文化之美。 学生活动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快回忆相关问题. ? 带着问题参与新课.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甚至可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环节二:新知探究教师活动2: 教师活动2: 第一步:剪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图一),把它们按图二放入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中。这样我们就拼成了一个形如图二的图形. 第二步:设剪出的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两条直角边 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分别计算图二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大、小两个正方形的面积 第三步:比较图二中阴影部分和大、小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讲授: 阴影部分的面积:S1=4×ab=2ab 大正方形的面积:S2=c2 小正方形的面积:S3=(b-a)2 可以发现S1=S2-S3 ∴2ab=c2-(b-a)2 ∴2ab=c2-(b2-2ab+a2) ∴2ab=c2-b2+2ab-a2 即a2+b2=c2 一般地,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有下面的关系: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a,b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c为斜边的长,则a2+b2=c2. 几何语言表示: 在Rt△ABC中 ∵ ∠C=90° ∴ a2+b2=c2 (AC2+BC2=AB2) 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知道直角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古人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中较短的一边为勾,较长的一边为股,斜边为弦,因此这一性质也称为勾股定理.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CM- 2002 )的会标,它的设计思路可追溯到3世纪中国数学家赵爽所使用的弦图。用弦图证明勾股定理在数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生活动2: 学生自学、互动。在具体计算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猜想、发现结论.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适时的进行提示 学生思考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能提高对数学结论的认可程度.环节三:典例精析 例1:已知ΔABC中,∠C=Rt∠,BC=a, AC=b,AB=c。 (1)若a=1, b=2, 求c; (2)若a=15,c=17,求b; 解:(1)根据勾股定理,得c =a +b =1 +2 =5 ∵c>0,∴c= (2)根据勾股定理,得b =c -a =17 -5 =64 ∵b>0,∴b=8 例2 如图所示是一个长方形零件的平面图,尺寸如图所示, 求两孔中心A, B之间的距离.(单位:毫米) 解:过A作铅垂线,过B作水平线,两线交于点C,则∠ACB=90°, AC=90-40=50(mm) BC=160-40=120(mm) 由勾股定理,得 AB =AC +BC =50 +120 =16900(mm ) ∵AB>0, ∴AB=130(mm) 答:两孔中心A,B之间的距离为130mm 学生活动3: 参与教师分析和讲例题.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通过具体例题的教学理解和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把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增强巩固知识并提高知识认同度.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如图,已知两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25和169,则字母B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 ) A.12 B.13 C.144 D.194 选做题: 2.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其中两边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等于__________. 【综合拓展类作业】 3.在△ABC中,∠C=Rt∠,AB=c,BC=a,AC=b. (1)如果a= 9,b=12,求c. (2)如果a=12,c=13,求b. (3)如果c=34,a:b=8:15,求a,b.
课堂总结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如图,在△ABC中,AD⊥BC于D,AB=17,BD=15,DC=6,则AC的长为( ) A.11 B.10 C.9 D.8 选做题: 2.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尝试对勾股定理做出证明.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如图,就是著名的“赵爽弦图”.△ABE,△BCF,△CDG,和△DAH是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CD和EFGH都是正方形.已知AB=5, AH=3,求EF的长.小敏的思路是设EF=x,根据题意,小敏所列的方程是 . 【综合拓展类作业】 3.有一架3米长的梯子靠在学校围墙上,刚好与墙头对齐,此时梯脚B与墙脚C的距离是1米。 (1)求墙的高度 (2)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 底端将向外水平移动多少米
教学反思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台风麦莎出发到一朵红莲被风吹的题目,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的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