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8 08:4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作为八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中新闻学习的重要篇目,《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一则经典的消息类文本。作为单元内唯一一篇“历史经典消息”样本,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文本内容本身,更体现在对单元核心任务的支撑作用,以及对学生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上。学生此前已通过本单元前两课初步接触了新闻的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在此学情基础上学习本课,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但也面临阅读挑战。基于此,笔者拟以“了解历史盛事学习规范体裁”为主题,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教学中以“夯实基础、降低难度、强化实践”为导向,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掌握消息类文本的核心特征与阅读方法,学习“倒金字塔”这一特有的新闻体裁。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诺贝尔奖的相关知识,传承科学精神。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掌握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思维能力: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
审美创造:品味消息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概括新闻事实,筛选重要信息。
2.联读课文,分析新闻结构,学习新闻体裁。
教学难点
研读课文,赏析新闻语言,感受新闻立场。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板书“诺贝尔奖”,看到这四个字,你会想起谁?
虽然这些年,网上对诺贝尔奖颇有争议,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无数诺贝尔奖的获奖者,正用自己的方式,推动者人类文明的进程。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颁奖现场,一起解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背后的故事,看看第一份诺贝尔奖名单如何震撼世界,又为人类发展埋下了怎样的伏笔。
二、播报新闻,知盛事
1.自由读课文,你发现这篇文章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内容?
(开放性问题,重在引导学生梳理这则消息的核心要素)
预设——
何时:1901年12月10日
何地:斯德哥尔摩
何事: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何人: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以及六个获奖人物
何故:他们在五个领域有突出贡献
如何:颁奖
2.新闻播报:假如你是路透社播音员,你接到这份新闻稿件的心情如何?请你把你的心情体现在播音中。
(补充介绍路透社相关知识: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之一。前身是1851年10月由P·J·路透创办于伦敦皇家交易所的路透办事处,以报道商业消息为主。1916年改为路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路透社”。总社设在伦敦。新闻报道主要是国际新闻。1993年开始在国际互联网上传播新闻,21世纪初每天都有数百万人次访问。)
3.新闻转述
如果要把这则消息用最简洁的语言告知他人,你会怎样说 (何人+何事)
如果要把这则消息以微信发10秒语音的方式告知他人,你会怎么说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如果要把这则消息完完整整的告知他人,你又会如何说呢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如何)
三、解构新闻,学体裁
1.这是一篇报纸新闻,因为版面原因,必要时,编辑会对新闻做内容删减,如果要删减一段,你会删减哪一段?为什么?
预设——
若因版面原因需删减《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的一段,可以删减第四段。因为而第四段关于奖金来源及“诺贝尔基金会管理资金但不参与评定,评议权属于评委会”的内容,属于背景补充信息。虽然其作用是解释奖金的合法性及评奖公正性,但并非“首届颁发”这一核心事件的必要组成部分。删减后,新闻仍能完整传达首届诺贝尔奖何时、何地、由谁颁发、获奖者是谁及为何获奖等核心要素。
(追问:如果需要删减两段呢?)
2.讨论:跟《消息二则》中的两则消息相比,这则消息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
消息的正文部分按照事实的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原则排列。即最重要事实→次要事实→再次要事实→最次要事实。
(讲授“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消息的正文部分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程度依次写出来,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这种固定的结构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筛选信息,符合消息时效性强、快等特点。)
四、点评新闻,赏语言
1.这篇新闻被公认为是新闻中的佳作,请你结合新闻的特点(可就新闻语言、内容等要求入手)在教材上进行批注。
预设——
⑴新闻事实翔实可靠
①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
②主体部分: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表明了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新闻事实的翔实。
⑵语言客观、准确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客观准确的句子,如“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2.讨论:作者为何不对每位获奖者的贡献进行详细介绍?
预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主体任务是宣告“首届诺贝尔奖已颁发”这一事件,而非科普获奖者的学术成果。导语和主体段落需优先确保“获奖者名单、国籍、奖项类别”等基础事实清晰,若对每位获奖者的贡献展开详述,会导致核心信息被稀释,违背“重要性递减”的结构原则。
五、感悟新闻,悟道理
1.有人说,诺贝尔奖之所以能够百年屹立不倒,管评分离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此,你怎么看?
预设——
确保评奖独立性与公正性,根据诺贝尔遗嘱及制度设计,诺贝尔基金会负责管理资金,而评奖权由各专业评委会独立行使,瑞典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评选,这种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资金管理者对评审过程的影响。
2.结合课文内容,认真阅读以下材料,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
材料——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
材料三:诺贝尔小学时候,成绩名列班上第二名。有一次,第一名的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做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六、小结
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传承百年的奖项,一篇经典的消息,带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课文本身。希望大家用敏锐地双眼,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勤于动笔,记录我们身边的历史!
七、布置作业
1.模仿本文结构,为班级‘优秀学生’评选活动写一则简短消息。
2.对比本文与第二课的语言风格,说说消息类文本的共同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