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消息二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前者通过短小精炼的信息文本,帮助学生了解新闻写作特点及信息传递规律;后者则以宏大的历史场景,展示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顺应民族命运、勇往直前的浩然气概。两篇文章相辅相成,既能培养学生对信息含义与形式的多维理解,又能激发他们对革命历史的情感共鸣,符合新课标中“注重积累与综合”“鼓励学生探究多种文本体裁”的要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由文本结构切入,分析事件背景与表达意图,进而掌握信息要领。学生要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联系具体情境去思考文章的深层价值。通过对两篇课文的综合研读,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历史责任感。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年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了解消息这一文体的
特点,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与整合信息的能力。
2.深度研读文本中准确、简洁的用语,感受其雄浑磅礴的气势,并提升
学生对新闻语体特点的体悟。
3.结合战役背景与文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激
发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消息文体的要素与写作手法,学会从文中提炼关键信息,准确理解并运用新闻语言的简洁与凝练。
教学难点:
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况的叙述顺序及其内在逻辑,深刻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与“简洁”在塑造事件庄严感和历史意义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背景激趣】
同学们,时光倒回到1949年春天,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大半个中国后,一鼓作气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却在长江防线上负隅顽抗。就在这样关键的历史关头,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浩荡南下,一举冲破敌人苦心经营的长江天险,实现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宏伟景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撰写的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受这篇新闻作品准确、简洁、激荡人心的语言魅力。
【目标导向】
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特点,学习如何从新闻文本中快速获取信息。
2.走进文本,体会文章的准确性与简洁性,并感受其磅礴气势。
3.结合历史背景,培养家国情怀,增强对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敬意。
二、探究新知
【一读:识消息特点】
1.明确消息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请同学们
快速阅读文本,找出这篇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尤其注意新闻所报道的关键情节与数据。例如,文中提到从余华里战线上分三路横渡长江,十分凸显解放军的作战规模与团队部署。
2.新闻结构:重点把握导语和主体。导语简洁明了,迅速告知读者“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的大胜局面;主体按三路渡江顺序展开叙述,既有条理又能表现解放军锐不可当的强大力量。
【二读:深入文本结构】
1.导语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段文字是导语,概括了渡江战役的整体胜利。它开门见山,点出“百万大军”与“横渡长江”,夺人眼球,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分路报道作铺垫。
2.主体层次
第1层(中路军):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简要说明中路军成功强渡长江的迅猛战况。
第2层(西路军):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既写了西路军的战果,也分析了国民党军士气低迷的原因。
第3层(东路军):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文末,写敌军顽抗依然被我军迅速击溃,说明国民党已无力扭转战局。
3.层次衔接
三路大军渡江时间先后有序,“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关键词将三个层次紧密衔接在一起。从中折射出解放军先从中路突破,又同时展开西路和东路渡江的战略部署。
#【三读:品语言特色】
1.准确:文中使用了诸如“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等时间概念,数字
精确,指代清晰,让读者明白消息传播的“时效性”。
2.简洁:标题不加引题、副题,直接点名主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长江”,并在导语处即刻强调“三路大军”“歼灭及击溃”字眼,言简意赅。
3.气势:词语如“百万大军”“锐不可当”“纷纷溃退”等,句式劲道,展现解
放军乘胜追击的威武之姿。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人民迎来胜利曙光的豪情。
【四读:实战探究】
1.结合时代背景
消息写于1949年4月下旬,这时国民党拒签《国内和平协定》,逼迫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而前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连续取胜已使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把握这一背景有助于理解文中“锐不可当”背后的政治与军事动因。
2.合作探究问题
为什么新闻要分三路渡江分别报道?从时间顺序和战略部署的角度思考
它的写作意图。
文中评论西路军与前线敌军的战斗情况时,一略一详,目的是什么?为
何要着重强调国民党拒签和平协议带来的严重后果?
新闻借“三路渡江”详略对比,分析了敌我双方作战士气,试思考这对新
闻的可信度与鼓舞作用有何影响?
【思政渗透:领袖风范】
本文作者毛泽东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也是善于用“笔杆子”宣传人民力量的诗人与政论家。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快速播报,到本篇全面战况报道,他让全国乃至世界舆论看到了国民党政权的摇摇欲坠和全国解放的胜利大势。
三、课时小结
1.内容总结
我们从六要素切入,逐层剖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报道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了它作为新闻的时效性与真实性,也领略到行文简洁明朗、气势磅礴的风格。
2.感悟提升
这篇消息不仅记录了解放战争的关键性胜利,更展现了无数革命先烈为国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它告诉我们:历史洪流中,只有人民站稳立场、团结奋斗,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3.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整理新闻写作要素的作用,并结合历史资料,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简讯,报道你所了解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力求语言简洁、重点突出,锻炼自身的新闻写作能力。
> 寄语:同学们,在新闻的字里行间,我们既能学到写作技巧,也能体会到时代的波澜壮阔。希望大家不断拓展阅读广度,在历史的回望中汲取力量,肩负起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使命。祝大家学习顺利!
课后作业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导语要点(字以内)。
2.联系渡江战役历史背景,说说作者如何体现“锐不可当”的气势。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简述渡江起始、战果
主体
中路军(20日夜起,攻势迅猛)
西路军(21日下午发起攻击)
东路军(抵抗较顽强,终被击溃)
特点: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
主旨:宣告解放战争胜利在望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对消息体裁的解读,引导学生认识新闻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教学过程中,借助导语分析、主体分层和语言特点探究等步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提炼能力。学生在讨论中深刻理解了当年解放军渡江战役的时代意义,也感受到了文中所洋溢的胜利豪情。尤其是对“如”等词语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简洁文字背后的磅礴气势。但在教学实施中仍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整合更多史料,以求加深他们对渡江战役背景的立体感知。今后将继续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实践与思辨,让语言运用与思维训练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