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材分析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选自部编版 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篇具有鲜明新闻特征的文章。文本以朴实凝练的语言报道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取得重大胜利的经过,展现了革命队伍的士气与人民的期盼。学习本课既可让学生体会新闻写作中式结构的运用,也能帮助他们理解新时代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下的阅读与表达思维训练。教材安排该课旨在培养学生对时事与社会背景的关注,以及对真实材料的分析与思考能力,为后续专题写作和拓展延伸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梳理课文,掌握新闻“快、短、新、活”的特点,提升对消
息文体的整体认知。
2.品读文章典型语句,感受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雄气概与无畏精神,激
发学生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在理解新闻体裁的基础上,运用 原则进行时事写
作,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消息的结构与要素,体会解放军南渡长江的磅礴气势与报道的时代背景。
教学难点:
赏析关键词句,领悟文本精练准确的语言风格,并尝试灵活运用新闻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提到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他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且还是诗人和战地记者。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用自己如椽之笔记录下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伟大壮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通过阅读并梳理这样的一则新闻,感受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同时学习如何迅速、简明、灵活地报道新闻事件,进而把握(即新闻简讯)的特点。希望大家能够以阅读这则新闻为起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如何在写作中应用新闻“快、短、新、活”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 新闻与的概念和要素
是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进行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它的四大特点被概括为“快、短、新、活”:
快:及时报道正在发生或不久前发生的新闻。
短:简洁明了,不用赘述过多背景。
新:内容具有新近性和新闻价值。
活:表达灵活,可适当穿插叙述、评论等形式提升可读性。
2.在新闻写作中,一般需要包含以下要素:
时间:事件发生或报道的具体时刻。
地点:事情发生或报道传来的场所。
人物: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主要人物或群体。
事件:整个新闻报道的核心,是报道的主题所在。
结果或影响:事件后续发展及其对社会、国家、个人造成的影响或可能
带来的趋势。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内容,并在文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主要结果,看看我们能否从文章开头的“电头”到主体的正文内容中迅速提炼出这些新闻要素。
3. 学习新闻结构
在学习新闻时,可以从、、等结构切入:
:表明通讯社、时间地点,突出真实性和时效性。如文中的“新华社
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就清晰交代了报道来源和时间。
:开篇点明新闻事实,简洁地概括重要信息,吸引读者关注。
:围绕主要事实,按照时间、地点或事件发展顺序展开,往往在主
体部分详细呈现事件的背景和过程。
请思考: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作?对应指出它的概括作用。再进一步看看主体段落如何按照作战时间、地点推进,体现了脉络清晰、节奏明快的特征。
4. 语言特色与写作技巧
(1)词语运用与表达效果
课文中出现的“不到”“即已”“突破”“进击”等词语,表面上是简要报道事
实,实际上烘托出我军所向披靡、迅猛推进的强大气势。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寥寥数字就勾勒出壮阔景象,让我们
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三十万大军的排山倒海之势。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突出敌方不堪一击,映衬解
放军的坚强与强盛。
(2)结构推进与气氛渲染
全文以时间为序,从22日夜的战况,到不到24小时后,我军快速突破
水线防线,节奏紧凑,增强新闻的“快”。
在新闻主体中,对南岸城镇的迅猛进击、敌军的溃退以及国民党反动派
即将覆灭的命运作了鲜明对比。此处体现了新闻写作中“短”与“活”的结合:语句不繁琐,却灵活传递紧张战局。
在如实报道中插入言论:“整个国民党政府必然走向灭亡”,这既是对事
件性质的精炼评论,也从侧面突出了报道主题。
(3)对比阅读与思考
可将本文与另一则新闻材料(如关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报道)
进行对比阅读,提炼新闻要素、“导语”写法,思考不同题材、不同事件的时效性与文风差异。
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熟悉的学校或社会新闻进行尝试写作:抓住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结果,注重语言的简洁明快,体会新闻写作集合“快、短、新、活”四大要素的写作思路。
5. 课堂合作与展示
(1)小组讨论:
找出文中体现“快、短、新、活”四要素的具体句子,并简要分析这些词
句如何增强新闻的生动性以及语言的准确性。
对比本文与课外新闻稿,观察结构和语言风格异同。
(2)小组展示:
代表同学使用PPT或板书展示分析结果。
其余同学补充或提问,师生共同交流、补充要点。
三、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一新闻体裁在写作上要求迅速报道事件、用词简洁准确,并尽量突出事件的新近性和社会意义。此外,恰到好处地穿插景物描写或简短评述,可以营造强烈的现场感与氛围,增强表达效果。我们也深切体会到从中华民族解放战争中,一则短短的新闻背后蕴藏着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和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既传递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也能灵活运用语言技巧。课后可以尝试撰写一则与自己生活或校园社团活动有关的,感受新闻报道“快、短、新、活”的魅力,更好地提升写作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带着这份激情与思考,继续探索语文学习的丰富世界吧!
课后作业
1.请根据本课所学消息的“四个特点”,运用文中关于“长江风平浪静,我
军万船齐放”等语句的描写方法,围绕一次校内大型活动,写一则百字左右的“新闻稿”,重点突出“快、短、新、活”四要素,注意在文中体现新闻要素和格式。
2.回顾课文中的精彩词语,如“摧枯拉朽”“溃退”“突破”等,从这些词语中
任选两三个,用或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文字(不少于50字),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凝练。
【板书设计】
一、概念:对新近发生、具社会价值事实的简要报道
二、特点:
三、结构:电头 — 导语 — 主体 — 结语
四、语言:准确、凝练、平实;彰显宏大气势与革命精神
五、重点: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大无畏精神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消息文体特点的掌握较为顺利,通过对“快、短、新、活”等特征的分析,他们清晰地察觉到新闻写作的逻辑和语体要求。同时,通过赏析经典片段,学生深切感受到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与英勇战斗的崇高精神。他们对毛泽东同志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主旨见解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后续教学中,我还需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消息与其他文体的差异,鼓励他们在课内外练笔,尝试撰写短新闻,以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巩固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