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梦回繁华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甲】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各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乙】《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1、给加点的字或词语注音。
摄( )取 长而不冗( ) 遒劲( ) 记载( )
2.【乙】处画线句有一个错别字,是“______”,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甲】处画线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迎春花不与万芳争艳,在春寒料峭时,早早迎来春意,为万花试探时令的脉搏。
B.“玉兔”探月,“北斗”组网,“嫦娥”凯旋,“天舟”对接等,一个个好消息从太空摩肩接踵而来。
C.每逢节假日,购物中心的路口便车水马龙,需要许多交警维持交通。
D.深秋时节,莱州寒同山上枫叶正红,每年这个时候前来观赏的游客都络绎不绝。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电视剧《觉醒年代》主创们选取《新青年》杂志作为叙事切入点,借其串联起1915年到1921年的历史,让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了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
B.“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伴着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
C.一个国家的强盛,必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
D.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手机游戏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使用手机。
6.填入文段空格中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韩国废除汉字几十年后的今天,韩国、日本等国又对汉字“敬为上宾”,毕竟汉字在语言表现力、思考能力上的“深思熟虑”高于韩文、日文,汉字的兴盛_①___。
复旦大学邵毅平认为,汉字的命运不是由汉字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力量强弱决定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或者复兴汉字,根本原因还是___②___。”
A.①不能只看其经济利益,更应注重发扬其精神文化 ②汉字博大精深
B.①不能只发扬其精神文化,更应注重其经济利益 ②中国强大了
C.①不能只看其经济利益,更应注重发扬其精神文化 ②中国强大了
D.①不能只发扬其精神文化,更应注重其经济利益 ②汉字博大精深
7.请你仿照例句,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相近,句式相同。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习了《梦回繁华》一文后,同学们对《清明上河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班级准备开展以“走进《清明上河图》”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清明上河园是依照北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建造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公园。作为宋代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地,清明上河园内有不少楹联。请为以下店铺选择恰当的楹联:
黄记包子( ) 虹桥染坊( )
大宋官窑( ) 汴绣苑( )
A. 素以为绚 青出于蓝
B. 云霞分五色 锦绣累千丝
C. 虽无伊尹调鼎手 却有孟常饱客心
D. 丽质纹衣麟釉俏 青琼紫玉鳝红奇
(3)请你参照示例,根据背景资料,发挥想象,设计一段文物《清明上河图》的内心独白,讲述它的“前世故事”。(100 字左右)
示例:【文物】越王勾践剑
背景资料:春秋时,吴越交战,越国败。越王勾践屈身侍吴,归国后卧薪尝胆以图自强,经过漫长而又艰辛的准备,最终实现复仇强国之梦。
内心独白:我是一把君王剑。我的王——勾践,曾是世人眼中的失败者,而我也曾是一把属于失败者的剑。我的王,你与越国子民同在,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我,与你同在,卧薪尝胆,一心雪耻。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
【文物】《清明上河图》
背景资料:《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画中人物达五百多个,所绘景物大至原野、河流、城郭,小到摊贩的摊位上陈设的货物、招牌文字。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各题。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9.这一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特点
10.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起到了什么作用
11.“《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这句话中的“基本”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将在一个星期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对此,海外航天官员、专家、媒体纷纷表示祝贺、赞叹。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通过社交媒体予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为该研究所参与了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而自豪。据悉,这家研究所参与了天问一号所携磁力计的研制工作。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阳系探索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罗卡尔15日对媒体说,中国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海外祝贺、赞叹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新华网)
文本二
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显然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环境比月球表面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遥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对天问一号可能遭遇的险情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在此过程中,天问一号只能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经历“未知9分钟”。同时,这个过程需要融合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我们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向火星发出指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
(摘编自《天问一号本领强》,《光明日报》
文本三
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各国争相进行火星探索,是因为相比于太阳系内的其他星球,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更具有科学探索的价值和条件。而其他星球,如金星的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非因为我们想“移民火星”。
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比如为什么同在太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 如果能找到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
(摘编自《科学认识探测火星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
12. 下列对以上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祝融号”火星车将在天问一号着陆一月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
B.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海外对此纷纷予以祝贺、赞叹。
C.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行和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
D.“祝融号”在火星上应对复杂的路况时,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先进行模拟行驶
13. 文本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
请根据上述三个文本,说一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书院、祠堂还是合族祠
①广州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关于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人们往往会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它既是陈氏子弟读书的书院,又是他们供奉祖先的祠堂。事实上,陈氏书院既没有传统书院的功能,也不同于明清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祠堂,它是清末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
②那么,明清时期广州的合族祠与书院、祠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③书院的建立,本来主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而清代广州城中众多的姓氏书院,它们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实。至于建造的目的,有材料提到:“书院与家塾设建,原为应试居住及合族受屈讼事与输粮往来暂寓。”也就是说,以书院或家塾为名的合族祠的建立,是为了让各地乡村的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打官司、缴纳赋税时暂时居住。合族祠在广州城中出现并蓬勃发展,与明清时期华南地区宗族制度的成熟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
④明末清初,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当广东各地乡人需要在广州城中建立起他们的落脚点时,他们想到要建成宗祠的形式,就毫不奇怪了。这些合族祠在建立时也是按照修祠堂、编族谱、置族产、举行标准化的祭祖仪式这一套整合宗族的模式来操作的。
⑤这些建于清代广州城内外的祠堂建筑,从形式上看,与在广东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祠堂一样,都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的地方。这种祠堂又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每一地方性宗族以“房”的名义参与。他们通过共同在省城建立祠堂,形成了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
⑥这样的同姓组织在士大夫的眼中并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规范。他们容易植党营私,蠹国害民,官府因此屡有取缔合族祠的举措。加之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这更成为官府禁祠的直接原因。
⑦自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引发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禁祠行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帝专门发布上谕,要求各地对行为失范的合族祠“一体严行禁治,以维风化,以正人心”。广东随后就要求“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创立祠宇”。又据《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因此,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为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
(选编于《广州陈氏书院实录》)
链接一
陈氏书院就是一处典型的宗祠建筑群,建筑呈方形平面展开,建筑面积超过6 400平方米,三路主体建筑由南向北分别为前门、中厅和后寝,形成“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门前留有宽阔广场,过去曾竖立着很多石制旗杆夹,旗杆夹上镌有中举族人的姓名及中举年代,昭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每路建筑各有三进,纵横左右共有6院8廊19座建筑。大小建筑之间墙体均用活动隔扇。庆典之时,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外部封闭,内部开放的建筑特点。徜徉书院之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精品雕塑。其中,屋顶灰雕、墙壁砖雕、门窗木雕、阶前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选自刘小芳《宗族中国的历史镜面》,有删改)
链接二
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营建的陈氏书院是如何在“禁令”中顺利开工的呢 聪慧的陈氏族人首先邀请了清末翰林院编修陈伯陶、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陈兰彬等著名陈氏士绅,组建“倡建陈氏书院绅耆”,以正视听,大张旗鼓筹建陈氏书院。其次,精心选址,在当时广东最高学府“广雅书院”旁择地筑祠。《陈氏书院记》中说:“于城西之简塾购得余地,宜命之曰‘陈氏书院’,意盖别有取也。何取尔 取其与广雅
咫尺也。”这一选址等于是向世人宣告,这是一处与“德”为邻,沐浴“广雅”人文之风的巍巍广厦,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族聚会之所。最后,淡化宗祠的血缘关系和世系关系,如各支族牌位的摆放以提捐款项的多寡作为前提。凡此种种,陈氏书院降低了“挟众抗官”的嫌疑,也找到了它得以创建和存在的依据。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第一期)
15.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书院本来是人们读书的地方,主要是为组织教育教学和准备科举考试提供服务的。
B.祠堂是人们供奉祖先牌位、举行天地祭祀的场所,明末清初在广东乡村普遍存在。
C.合族祠也是一种祠堂,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具有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集资兴建的。
D.精美的雕塑是陈氏书院的亮点。灰雕、砖雕、木雕、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16.下列对材料中“陈氏书院”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陈氏书院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
B.当年建陈氏书院的主要目的只是为陈氏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提供暂时居住地。
C.陈氏书院曾经因容留各地族人,祠内龙蛇混杂,扰乱治安,一度被禁止开展活动。
D.陈氏书院不取名为“大宗祠”是因为从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被官府严令禁止创建。
17.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合族祠有别于普通的宗族祠堂,它往往有利于形成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
B.依托合族祠形成的同姓组织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这就直接导致其被官府屡屡取缔。
C.由于朝廷严厉打击,为了求生存,合族祠纷纷改头换面,以书院、书室、试馆为名。
D.陈氏书院选址“广雅书院”旁,意在借助“广雅”的人文气息来弱化其宗族色彩。
18.第⑦段引用了哪些材料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19.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名称中选择一个作为官方名称,你更认同哪一个 请结合文本,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高歌
冯至
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有多少人从没有树林的枯山里凿出多少伟大的石窟,使我们除却放眼所见到的混浊的河水、无边的黄土外,偶然还能遇到宁静的庄严的石像。我们的身体虽然浴在黄土里,但是我们的心情对着那些石像,或者会感到天空一般地晴朗。
“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
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
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
“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他姓吴,他在没有正式工作的时候,也离不开他的凿和锤。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着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
“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
“现在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就艺术来看,它当然抵不住云冈的任何一个石窟,但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尤其是因为他在刚凿成的那一年便死去了。”
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
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得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
“我的原籍是河北省离海不远的一县,因为地近海滨,那里的人多是以航海为业的。那时,一只船从大沽口开出去,往往是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回来。船上的人们把一切交托给那靠不住的海洋。他们一离开家门,母亲常常就开始吃素,妻子就开始夜夜衣带不解地睡觉,以示同海上的人共甘苦的意思。
“我的原籍地是一片硵地,粮食必须到外处去运,所以往营口的那条航线就成了那一带居民的生命线了。在这线上有一块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附近的礁石最多,人们死在这里的最多。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从大沽口起锚出发了。走了两三天,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礁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
“这人遇救后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他在他的家乡成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有的说他死在海里了,有的说他遇了救不知流落在什么地方,有的说在营口街上被同乡看见过,好像成为乞丐。——他本人呢,却像是化缘的和尚一般,到处请求布施,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
“陆地上的人很少有人想到海。谁听他这样荒唐的话呢?他用尽种种的言辞,翻来覆去地使人相信他所说的不是谎话。有的是相信了,但大半的人以为他不是个疯子,便是个骗子。他想,在他未死前完成这件事,他不能不想出一种残酷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指用布缠起,浸上菜油,在不肯施舍的人们的面前,把那块缠在手指的油布用火点燃,让火慢慢地燃到指尖。他说,在那荒岛旁,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一直到死不得安眠,这一点手指尖上的痛苦算什么呢?
“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座荒岛,开始了建塔的工作。塔建成了,他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
“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
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
“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
(有删改)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写了一位石匠和一位渔民的故事,他们都是为他人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尤其是渔民的故事写得悲壮感人,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B.文中渔民触礁遇救,飘流在营口一带,他在家乡成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说法不一,表现了当地人对他的怀念和感恩。
C.文中渔民出海一直没有回到家中,根据T君原籍地风俗,如果他有妻子,他的妻子应该夜夜衣不解带地睡觉,以示与他同甘共苦。
D.渔民将十指缠布浸油点燃,不惜以损坏自己身体的代价募集钱财,建造灯塔,是一个拼命硬干、为民舍命的“中国脊梁”形象。
21.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叙述内容多采用对话方式展开,叙述方式灵活,使文章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B.“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文中石匠只身一人,使用简陋工具凿出石路的艰辛不易,凸显了石匠顽强的意志。
C.画线句在文中出现两次,强调作者所要歌颂的是人类历史上千千万万个披荆斩棘与大自然抗衡的无名英雄,收到了由点到面、铺陈渲染的效果。
D.“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所说的话在文中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强化读者的印象。
22.本文标题“人的高歌”,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3.本文的结构非常严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shè rǒng qiú jìng zǎi 2.副--幅 3.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4.B 5.D 6.C
7.可以使卑微的生命变得高尚 可以使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 可以使浮躁的心态变得平和
8.(1)示例:走进《清明上河图》,感受传世名作之美 (2)C A D B (3)示例:我是一幅北宋时期的精品名画,几百年前张择端将大宋盛世展现在世人眼前。清明时节的热闹繁华,汴京的风光旖旎,商贩游人的络绎不绝,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画面之上,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难忘流连。
9.①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②写实性很强。③画面细节的刻画真实。④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
10.举例子、引用。通过举《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例子,及引用其中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写实性很强的特点。
11.不能删去。“基本”在这里起限制作用,删去后就成了“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一致”,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12.AC
13.①列举“9分钟”“约2万千米/小时”以及“0米/小时”,准确具体,科学严谨。②强调天问一号需要在短时间内急剧降速,突出了天问一号任务难和本领强的特点。
14.①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为人类探索火星作出重要贡献。②促进世界各国在火星探索领域的合作交流。③推动多项技术的融合以及新型材料的研发。④有助于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地球。
15.B 16.D 17.B
18.引用了皇帝发布的谕令,广东发布的政策,《曲江侯书院图记》的记载,以及广东地区对合族祠的各式命名。
作用:①直接引用谕令和政策中的文字,可以使表达的语言含蓄典雅,简洁凝练。
②为文中“各合族祠不以‘大宗祠’为名,而以‘书院’‘书室’‘试馆’为名,是因为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被官府严令禁止创建”的观点提供确凿有力的论据,增强文章说服力,富有启发性。
19.(示例1)我同意用“陈家祠”作为官方名称。
理由:陈家祠本身就是合族祠,具有祠堂的某些特点,用陈家祠命名,名正言顺。从形式上看,陈家祠与在广东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祠堂一样,都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的地方;从现实中看,现在的广州地铁站,以及景点名称均以“陈家祠”命名,这个名字更加深入人心。因此,我同意用“陈家祠”作为官方名称。
(示例2)我同意用“陈氏书院”作为官方名称。
理由:陈氏书院是陈氏族人在“禁令”中顺利开工的,费尽陈氏族人的心血。陈氏书院建造在广雅书院旁,以“陈氏书院”为名,体现了它是一处与“德”为邻,沐浴广雅人文之风的地方;陈氏书院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族聚会之所,它淡化了宗祠的血缘关系和世系关系,找到了陈氏书院得以创建和存在的依据;从现实看,以“陈氏书院”为名,体现了陈氏书院丰富的人文底蕴,并且让游览者关注相关的历史和人文。因此,我同意用“陈氏书院”作为官方名称。
20.B 21.C
22.①“人”不仅指文中以坚强的意志凿成石路的石匠和以不惜损害身体的代价建成灯塔的渔民,还指有着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精神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②“高歌”一指这些平凡而又伟大人们的高歌猛进、顽强奋斗,二指作者对这些人崇高精神的高歌赞美。
23.①议论开篇,引出石匠的故事:从四人游览滇池观赏西山峭壁时对“一段小小的工程”的议论写起,引出石匠的故事。②联想过渡至渔民的故事:T君由滇池湖水联想到家乡渤海湾的海水,由石匠与岩石的搏斗联想到渔民与海水的搏斗,引出渔民的故事,用联想把命运相同的不同人物与故事自然联结。③篇末点题:镜头回到船中,通过C君发表的感想,既是对全篇进行总结,又是对所讲故事社会意义的提炼和升华,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