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三单元
与朱元思书
新课导入
富春江两岸山色清翠秀丽,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更兼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镇点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画卷增色生辉。富春江一带昔有“小三峡”之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浙江的富春江久负盛名,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作,后人把它称为“唐诗之路”,而这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不无关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佳作。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审美情趣。
了 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感受富春江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和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梁书·吴均传》说“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代表作品有“吴均三书”(《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
山水景物,诗文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背景资料
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顺。他曾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梁武帝,梁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薛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与朱元思书》是作者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当中应该还有其他内容,但现在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向友人朱元思述说山川之美的一段文字。
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
本课关联知识-骈 文
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也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也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本文开头的“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
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pián tǐ wén
骈 体 文
01
02
是“给予”的意思
与
吴均的朋友
朱元思
即书信
书
03
题目解析
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书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是一篇山水小品文。
韵
yùn
柯
kē
轩邈
xuān miǎo
泠
líng
嘤
yīng
缥
碧
piǎo
窥
kuī
鸢
yuān
戾
天
lì
急
湍
tuān
生字词
通假字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反:同“返”,返回。
一词多义
猿则百叫无绝
天下独绝
绝
绝妙
断,停止
上
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向上伸展
在上边
争高直指
直视无碍
直
直接
笔直
古今异义词
一百许里
古义:
今义:或许,允许。
表示约数
鸢飞戾天者
古义:
今义:罪过,乖张。
至、到达。
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
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望峰息心
横柯上蔽
形容词作动词,消散尽净
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伸展
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①省略句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吾”)
B.急湍甚箭(“甚”后省略介词“于”)
C.互相轩邈(省略主语“其”,指树)
②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定语后置,即“飞戾天(之)鸢者” )
急湍甚(于)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定语后置句,应为“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共色:同样的颜色。共,同样。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随。
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自:从。
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注释
注释
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浅青色。
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急湍: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若:好像。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皆:全,都。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
轩邈: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千百座山峰。
激:冲击,拍打。
泠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好:美丽的。
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蝉则千转不穷:蝉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注释
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鸢飞戾天: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经纶世务者: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经纶:策划,治理。世务,政务。
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反,通“返”,返回。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蔽,遮蔽。
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
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见:看见。
日:太阳,阳光。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一看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译文
叙事 ——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抒情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景 —— 风烟俱净,天山一色
第一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请指出。
(1)清澈
水色 —— 水皆缥碧
正面描写
水深 —— 千丈见底
夸张
静(详)
水中 ——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动(略)
(2)湍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侧面描写
比喻
第二段写水,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突出水静态时的清澈和动态时的湍急的特点,水之异尽现。
读第2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
用了什么方法?
(1)视觉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息心忘反 蔑视功名
(2)听觉
泠泠的泉声
嘤嘤成韵的鸟声
千转不绝的蝉声 百叫无绝的猿声
劝友归隐
读第3段,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
第三段写山,以鸟禽的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动静互现。
作者主要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水?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原文 手法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从正面写水的清澈,也用“游鱼细石”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汹涌的大浪比喻成飞奔的马,写出了猛浪奔腾的气势。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既写出了江水清澈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流水湍急的动态美。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面对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的?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恬美和谐、幽静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作者为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变得更高尚,境界也超出世俗的追求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的观感,体现的志趣与“知其不可而为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的态度,而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和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一份严肃,多了一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开朗,更具常人心态,更使人感到亲切。
写作特色
保持了骈文的特点,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也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文章首段以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 “异水” 和 “奇山” 两方面,后以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总结全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写景顺序先 “水” 后 “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 “从流飘荡” 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另外全文详写 “山” 略写 “水”。写 “水” 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 “山” 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本文对浙江富阳到桐庐段富春江上的秀丽风光进行生动描绘,展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传递出其热爱家乡山水、厌弃世俗官场的清高志趣,以及渴望归隐的心境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吴均发出这般感慨,既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对官场俗务的厌弃,也委婉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不过,古时文人常常是在仕途不顺时,才萌生出避世归隐、寄情山水的念头,若客观条件具备,大多还是期望在世间施展才华、有所建树,故而留下诸多抒发抱负的诗文 。
课堂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精准掌握文中 “许、戾、经纶、柯” 等实词的含义,“之、其” 等虚词的用法,以及 “转”“反” 等通假字,熟练翻译重点语句,构建文言知识体系。
通过多样朗读训练,敏锐感知骈文 “四六句式、音韵和谐” 的节奏韵律,提升文言语感与文言文诵读、鉴赏能力。
深度品鉴写景语句,透彻把握动静结合、多感官描写等写景技巧,能够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写景文段创作,显著增强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
运用自主翻译、小组研讨、教师点拨的阶梯式方法,逐步突破文言字词与语句理解难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借助文本分层剖析、合作探究,清晰梳理写景逻辑,领会 “总分” 写作思路,精准掌握写景手法,提升文本解读与知识迁移能力。
开展情感梯度研读(文本表面 — 作者经历 — 现实联结 ),深度体悟作者情感志趣,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情感共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度沉浸富春江山水之美,厚植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提升自然审美与人文审美情趣。
辩证理解作者厌弃官场、向往自然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中找寻心灵与自然的平衡,传承古典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扎实掌握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实现精准、流畅翻译课文,筑牢文言知识基础。
细致品味写景语言,透彻理解动静结合、多感官描写、骈文语言美等特色,深度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清晰梳理 “总分” 文章结构,把握 “异水 — 奇山” 写景顺序与内在逻辑,明晰写作脉络。
(二)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的深层意涵,精准解读作者复杂情感(厌弃官场、向往自然、含蓄归隐 ),理解 “情景交融” 的高阶写法。
灵活且创造性地迁移运用文中写景技巧,结合现代生活场景进行个性化、高质量写景创作,实现能力转化与提升。
【教学方法】
梯度诵读法:设计 “初读正音 — 再读悟形 — 三读品情 — 配乐美读” 阶梯,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情感,逐层深化对文本的感知,让学生在诵读中内化理解。
情境沉浸式教学法:运用 VR 虚拟富春江游览、动态山水动画、古典音乐渲染(如《流水》 ),构建多维情境,让学生 “身临其境” 感受文本画面,突破理解壁垒。
项目式小组合作法:以 “为《与朱元思书》制作‘山水诗画’文旅手册” 为项目,分解为 “文言解码组”“写景技巧组”“情感解读组”“创意拓展组”,分组探究后整合成果,培养团队协作与深度探究能力。
跨媒介迁移法:关联摄影作品、短视频、现代散文(如《瓦尔登湖》选段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现文言写景技巧向现代创作、多元媒介的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穿越时空的山水邀约(5 分钟)
多媒体启动 VR 虚拟游览程序,学生佩戴 VR 设备,“置身” 富春江畔:江水潺潺、山峦入云,耳畔响起风声、鸟声、水声交织的自然乐章。游览结束,教师引导分享:“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心情有何变化?”
引出课题:“1500 年前,吴均也‘漫步’在这片山水间,用文字记录下震撼与感动,写下《与朱元思书》。今天,让我们解码这封‘山水情书’,重走吴均的富春江之旅!” 板书课题、作者,营造穿越感与探究欲。
(二)知识铺垫:知人论世,初识骈文(4 分钟)
作者全息解读:通过 “吴均生平时间轴” PPT,呈现其 “贫寒苦读 — 仕途波折(多次被贬、辞官 )— 寄情山水” 人生轨迹,重点标注 “因正直不阿遭排挤,归隐后专注文学”,关联文本厌弃官场的情感根源。
骈文深度剖析:展示骈文典型段落(如《滕王阁序》选句 )与本文对比,从 “四六句式(统计本文四六句占比 )、对仗类型(工对:‘泉水激石’对‘好鸟相鸣’;借对:‘风烟’对‘天山’ )、声韵规则(平仄相间,如‘风烟俱净(平平仄仄),天山共色(平平仄仄)’ )” 多维讲解,让学生直观感知骈文特色,为文本研读奠基。
(三)初读感知:以读入文,把握节奏(10 分钟)
专业范读,锚定标准(2 分钟):播放国家级播音员录制的 “配乐诵读版”(搭配古琴曲《潇湘水云》 ),要求学生闭眼聆听,在脑海中 “绘制” 山水轮廓,同时标记字音、节奏特点。听完后,齐声复现难读字音(缥碧 piǎo、轩邈 xuān miǎo、鸢飞戾天 yuān lì ),总结 “二二节拍为主,如‘从流 / 飘荡,任意 / 东西’;长句切分,如‘蝉则 / 千转不穷,猿则 / 百叫无绝’” 的节奏规律。
分层练读,强化感知(5 分钟):
自由读:学生运用节奏规律自由朗读,教师巡视纠正字音、节奏偏差,重点关注基础薄弱学生。
角色读:设定 “吴均本人”“山水爱好者”“文学评论家” 三种角色,学生选择角色,用对应语气诵读(如 “吴均本人” 要读出寄情山水的悠然与超脱 ),增加朗读趣味性与情境代入感。
接力读:分组进行 “段落接力诵读”,一人读一句,衔接流畅者加分,强化对文本连贯性与节奏的把握。
思维导图,梳理框架(3 分钟): 朗读后,发放 “文章结构填空卡”:“本文以______总起,分写______(特点:______ )和______(特点:______ ),最后以______收束,表达______情感。” 学生自主填写,快速梳理 “总分” 结构,明确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的文眼地位,初步把握行文逻辑。
(四)文本研读:解码文言,品鉴写景(22 分钟)
1. 文言解码:字词句式的深度破译(10 分钟)
组建 “文言解码特攻队”:将学生分为 4 组,分别负责 “实词特攻组”(许、戾、经纶、柯等 )、“虚词特攻组”(之、其、者等 )、“通假字特攻组”(转、反 )、“特殊句式特攻组”(省略句 “(船)从流飘荡”、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 ),每组领取 “文言破译任务卡”,包含 “字词溯源(如‘戾’,甲骨文像‘鸟飞至天’,本义‘至、到达’ )、语境演绎(用‘戾’的不同义项造句,代入文本判断 )、易错警示(‘经纶’不是‘整理丝线’,而是‘筹划政务’,古今异义 )” 等任务。
小组攻坚与成果发布:各小组通过 “查字源字典、联系成语(如‘鸢飞戾天’关联‘暴戾恣睢’,但义项不同 )、代入翻译” 等方法探究,5 分钟后,以 “文言解码发布会” 形式汇报:实词组用情景剧演绎 “经纶世务者”(一人扮官员忙碌筹划,一人旁白 “经纶,筹划也” );虚词组用数轴图展示 “之” 的用法(助词 “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标志 )在本文的分布;通假字组用 “通假变形动画” 演示 “转” 通 “啭”(小鸟鸣叫的字形演变 )…… 教师点评补充,突破文言难点,让字词学习趣味化、深度化。
精准翻译大挑战:PPT 出示 “句子翻译星级题”,从一星(基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到三星(难点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学生自主选择挑战,翻译后用 “直译 + 意译 + 美感评价” 三维度自评、互评,教师强调 “信、达、雅” 原则,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直译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像飞奔的马”,意译 “急流如箭射,浪涛似马奔”,美感评价 “动词‘甚、若’精准,比喻生动,凸显水的动态美” ,提升翻译质量与文学感知。
2. 写景品鉴:山水画卷的多维解码(12 分钟)
“异水” 解密:动静之间见真章(6 分钟)
情境化任务:“假设你是‘富春江旅游形象大使’,需要为‘异水’拍摄宣传片,如何用镜头呈现?” 引导学生研读第二段,从 “拍摄角度(俯视:千丈见底、游鱼细石;仰视:急湍甚箭 )、镜头运动(静态特写:水色缥碧、游鱼穿梭;动态快切:急流奔涌、浪花飞溅 )、声音设计(无声衬静态,水声衬动态 )” 维度分析。
创意表达:分组用 “镜头脚本” 呈现解读,如 “静态镜头组”:画面从高空俯拍,江水如碧绿丝带,游鱼像灵动银线,字幕配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动态镜头组”:急流如白色箭影穿梭,浪花似骏马奔腾,音效加入轰鸣声,字幕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教师点评时,提炼 “动静结合(静态显清澈,动态展磅礴 )、侧面衬托(游鱼细石衬水清 )、修辞增效(比喻、夸张让水的特点更鲜明 )” 写景技巧,让学生直观理解。
“奇山” 探幽:感官联动绘神姿(6 分钟)
多感官体验任务:发放 “感官体验记录卡”,要求学生从 “视觉(山的形态、色彩 )、听觉(泉声、鸟声、蝉鸣、猿啼 )、触觉(山风的清凉、树木的苍翠带来的心理触感 )” 维度研读第三段,记录 “文字触发的感官联想”。
跨媒介创作:基于记录卡,分组创作 “奇山” 的跨媒介作品:“视觉组” 用彩铅绘制 “山峦争高图”,标注 “负势竞上…… 千百成峰” 的形态;“听觉组” 用音频软件合成 “山林交响乐”(泉水声、鸟鸣声、蝉声、猿声分层叠加 ),对应 “泉水激石…… 百叫无绝”;“综合组” 制作短视频,融合画面与声音,展现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的光影变化。展示后,教师引导提炼 “多感官联动(以声衬静,视听结合 )、化静为动(赋予山‘竞上’‘争高’的动态 )、光影渲染(明暗对比显幽深 )” 写景技巧,让学生掌握多样写景方法。
(五)情感探究:解码文心,联结古今(10 分钟)
文本深读,叩问初心(3 分钟):聚焦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开展 “情感密码破译” 活动。分组讨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代哪类人?作者写这句话,是单纯描述他人反应,还是另有深意?” 引导学生从 “侧面烘托山水魅力”“自喻抒情(作者曾为‘经纶世务者’,见此景生归隐心 )”“批判现实(对官场追名逐利的否定 )” 多维解读,理解 “双关表意” 的精妙,感受作者借景抒情、含蓄深沉的文风。
知人论世,理解困境(3 分钟): 结合 “吴均仕途波折时间轴”(被贬经历、辞官归隐节点 ),讨论 “作者写此景、抒此情,与他的人生遭遇有何关联?” 呈现其《与顾章书》中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等语句,对比解读,理解 “寄情山水是作者在现实失意中的精神突围,山水成为对抗官场污浊的心灵净土”,体会古典文人 “仕与隐” 的矛盾与选择。
古今对话,辩证思考(4 分钟): 设计 “穿越时空的问答”:“假如吴均来到现代,看到人们‘内卷’于职场、‘沉迷’于功利,他会说什么?现代社会的我们,如何看待他‘厌弃官场,归隐山水’的选择?” 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既肯定自然对心灵的治愈价值,也探讨 “现代社会的‘归隐’可以是精神突围(如短暂逃离喧嚣,回归自然汲取力量 ),而非消极避世”,让古典情怀与现代生活联结,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六)巩固拓展:多维迁移,创意输出(9 分钟)
文言知识大闯关(3 分钟): 设计 “文言知识飞行棋” 游戏,棋盘格子对应 “字词释义(如‘许’的用法 )、句子翻译(如‘急湍甚箭’ )、通假字辨析” 等考点,学生分组掷骰子答题,积分制竞争,强化文言知识记忆与运用,让复习趣味化。
写景技巧创意秀(6 分钟): 发布 “现代山水创作挑战”:选择 “校园小花园”“家乡溪流”“城市公园一角” 任一场景,运用 “动静结合、多感官联动、化静为动、骈句点缀” 等技巧,创作 150 字左右写景片段。 学生创作后,开展 “山水作品拍卖会”:作者扮演 “艺术家” 推介作品(说明运用的技巧 ),其他学生扮演 “收藏家” 竞价点评(从技巧运用、画面感、情感表达打分 ),教师最后 “鉴宝总结”,强调技巧迁移要点,实现从文言到现代创作的跨越。
(七)课堂小结:立体梳理,升华认知(3 分钟)
学生自主绘制 “《与朱元思书》知识树”:从 “文言根基(字词、句式 )”“写景繁花(技巧、画面 )”“情感果实(志趣、思考 )”“文体绿叶(骈文特色 )” 四个维度梳理,教师选取典型作品投影展示,全班补充完善。
教师诗意总结:“这篇短文,是吴均写给山水的情书,是骈文花园的奇葩,更是我们触摸古典、观照内心的窗口。愿大家记住富春江的碧水青山,也记住文字里藏着的热爱与思考,让古典之美,照亮现代生活!” 呼应导入,升华课堂主题。
(八)布置作业:分层进阶,延续探究(3 分钟)
基础层: 完成 “文言知识巩固卷”(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文意理解 ),背诵并录制 “情感诵读版”《与朱元思书》,上传班级 “山水诵读云展厅”。
进阶层: 阅读吴均《与顾章书》《与施从事书》,制作 “吴均山水小品文对比研读报告”(从写景技巧、情感表达、骈文特色比较 )。
创意层: 以 “给吴均的回信” 为主题,用骈文或现代文写作,回应他在《与朱元思书》中的情感,探讨 “古典山水情怀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鼓励发表或投稿。
【教学资源】
VR 虚拟富春江游览程序、动态山水动画素材
文言字源字典、骈文研究专著节选(如《中国骈文通史》 )
国家级播音员诵读音频、古典音乐素材(《潇湘水云》《流水》 )
创意写作任务卡、文言知识飞行棋道具
吴均其他山水小品文原文及赏析资料
【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沉浸式情境、项目式探究、跨媒介迁移,试图突破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与浅表。但需关注:VR 设备的适配性(确保学生体验流畅 )、分组任务的时间把控(避免探究过深或过浅 )、创意写作的评价维度(平衡技巧与情感 )。后续教学可优化 “技术辅助与文本深度的融合度”,让文言经典在现代课堂中真正 “活” 起来,实现文化传承与语文能力的双重提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