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新闻阅读
1.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素养目标
1.学习关于新闻的基本常识,能迅速抓住新闻的主要信息。
2.提取消息的主要内容,体会其简洁精练、用事实说话的写作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写一些简单的消息。
◎重点:了解新闻知识,掌握新闻“六要素”,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境预设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遍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了解新闻知识,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那么,我军渡江作战的情况如何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全面了解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的具体情况。
·导学参考·
教师可在课前先准备一些关于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融入情境。
【预习导学】
1.查找资料,完成填空。
毛泽东(1893—1976),字 ,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 省长沙市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的讲话稿收集在《毛泽东选集》里,他的诗词收集在《毛泽东诗词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收集在《毛泽东新闻作品集》里。
·导学参考·
教师可结合下面的时代背景,对当时的社会形势及毛泽东的生平做简要介绍,引导学生识记、理解。
背景介绍: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芜湖( ) 摧枯拉朽( )
溃退( ) 荻港( )
拓展:“溃”字的同音字“馈”,可以组词为“ ”。
3.解释下列词语。
(1)经营:
(2)摧枯拉朽:
(3)溃退:
(4)渡过:
拓展:“渡过”与空间有关,常用于江河、湖海等;有比喻义,常用于 等。“度过”与 有关,常用于 等。
4.阅读新闻,说说这则新闻的标题交代了哪些信息。
学习小助手
标题中的“我三十万大军”点明了人物,“长江”点明了地点,“南渡”点明了事件,“胜利”点明了事件的结局。
【答案】
1.润之 湖南 革命
2.wú xiǔ kuì dí 馈赠
3.(1)筹划、组织并管理。
(2)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4)由这一岸到那一岸。
危机、难关 时间 岁月、光阴
4.交代了人物、事件及地点,交代了事件的结局。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阅读新闻,找出这则新闻的电头、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导学参考·
教师可出示一则标准的新闻稿,结合新闻内容对新闻的电头、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进行分析讲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本文的新闻要素。
任务驱动二细读课文,品析语言。
这则消息明显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试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学习小助手·
作者表情达意,往往通过词语的锤炼,因此需要细细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据此分析。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导学参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然后请一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任务驱动三目标检测,拓展延伸。
本报杭州4月16日电 为创新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落实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助力深化全民阅读,近日,“典耀中华”阅读大会暨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启动仪式在浙江省金华市举办。
近年来,随着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深入实施,社会大众读经典的氛围更加浓厚。据介绍,本次阅读大会组织了4场主题对话,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全民阅读”“数智时代与全媒体阅读”“书香校园与青少年阅读”“文化自信自强与经典阅读”等主题,探讨融汇传统经典、红色经典、当代经典的阅读,促进文明互鉴、阅读推广。南开大学持续推动阅读教育,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开展“诗教润乡土”活动,办好“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始终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
任务驱动一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任务驱动二
1.“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敌军准备的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2.“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这场景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3.“不到”“即已”“现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任务驱动三
示例:“典耀中华”阅读大会启动
·导学参考·
引导学生复习新闻知识,主要提醒学生从导语中提炼标题。
一课一法
拟写新闻标题“五注意”
1.题文一致: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
2.一语破的: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最本质的事实。
3.简洁明快:善于概括和压缩,使内容更精练。第一,锤炼字句;第二,适当采用简称。
4.旗帜鲜明:①要有明确的是非观;②要有鲜明的立场。
5.生动活泼:①注意选择和恰当运用词语,如词语的意义、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等;②为了使标题更加生动活泼,更富有表现力,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拟人、双关、反语、排比、呼告、仿词等。
思维导图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必胜
【答案】介绍具体内容
任务一 新闻阅读
1.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重点:1.积累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情境预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了中路军(安庆—芜湖)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胜况。4月22日下午开始,国民党
军开始全线退却。22日22时,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我们继续学习新闻,更进一步了解新闻知识。
·导学参考·
进行课堂导入之前,教师可播放一段或几段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影像片段,以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战争氛围,然后再行导入。
【预习导学】
1.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填空。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 、 、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锐不可当( ) 歼灭( )
要塞( )
3.解释下列词语。
(1)负隅顽抗:
(2)气势磅礴:
(3)锐不可当:
(4)业已:
拓展:当的另一个读音是“ ”,可以组词为“ 、 ”。
4.找出这则消息的电头、标题、导语和主体。
电头:
标题:
导语:
主体:
【答案】
1.主体 背景
2.dāng jiān sài
3.(1)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2)(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雄伟盛大。
(3)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4)已经。
dàng 典当 当真
4.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里……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根据这则消息的电头、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导学参考·
教师可点名提问学生的层次划分情况,然后结合主体部分的内容,指出学生层次划分的合理或不合理之处,最后再来概括层意。
任务驱动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于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4.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导学参考·
以上四个问题,第4题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叙述的标准,如渡江作战的先后次序、敌军的抵抗强度等。
任务驱动三联系实际,拟写新闻。
请你就学校或班内近期发生的一件事写一则消息,要求必须有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答案】
任务驱动一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情况。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任务驱动二
1.“百万”是实数。中路军三十万,西路军、东路军各三十五万。“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2.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议论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听到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条理分明地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
4.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详写东路军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任务驱动三
略。
·导学参考·
先复习新闻的知识,从标题的拟写、导语的作用、主体内容如何安排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掌握的新闻素材,互相借鉴。
备选问题1.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说说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答案】
1.中路军写得简略,这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做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2.①准确。如“一千余华里”“二十四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②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一课一法
叙议结合
叙议结合主要有以下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点。
思维导图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答案】中路军渡江情况 西路军渡江情况 东路军渡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