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音、及关键词语的含义;了解新闻标题(引题、正题)的结构特点及其配合作用,体会标题中关键词的表达效果;分析新闻语言特点,体会其准确性和权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预习、完成字词学习、信息提取、问题探究和仿写等方法,拓展思维,深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体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学习航天人勇于探索、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培养关注时事、获取有效信息的意识。
二、 作者介绍 (通常新闻报道署名记者或通讯社)
作者: 、 、 、 ,他们都是《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在航天领域新闻报道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素养。
三、 写作背景
核心事件: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天宫空间站)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三名航天员( 、 、 )送入太空,并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航天员顺利进入核心舱。这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三步任务(建造空间站)的关键里程碑。
历史意义: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彰显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强大实力和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为未来长期、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提升了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时代背景:中国正处于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空间站建设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大标志性工程。
四、基础积累
1.加粗字注音。
舱( ) 驻留( )捷( )巡 ( )载( )人飞船
词语解释。
(1)空间站 :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2)核心舱:空间站的主控制舱段,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提供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并连接其他实验舱。
(3)载人飞船:
(4)交会对接 :两个航天器(如飞船与空间站)在太空轨道上接近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5)入驻:进入并居住下来。文中指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并开始工作生活。
(6)里程碑:
五、 文本研读与探究
1.本文标题通常由引题和正题组成。请找出本文的引题和正题,并分析两者是如何配合共同揭示新闻核心内容的?
引题:
正题:
分析其作用:
2.标题中的“首次”和“自己的”这两个词分别强调了什么?它们在表达新闻价值和激发读者情感方面有何作用?
3.句子“《人民日报》酒泉2021年6月17日电”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从新闻结构分析来看,本文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请以导语部分为例,具体分析新闻的结构。
导语:“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何时)时间:
(何地)地点:
(何事)事件:
(何人)人物:
结果:准确入轨,顺利升空。
5.文章结尾“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三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本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回答下列问题。
空间站的成功运行,让作者感受到了什么?(写出一点)
2.作为一名初二学生,作者从这件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简述)
拓展训练
1.请用自己的语言(不超过80字)概述这则新闻报道的核心事件(即“何事”)。
2.请结合以下语段进行仿写。(选做)
示例语段:神舟12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3.通过学习《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一文,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不少于300字。
部编(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导学案答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及关键词语的含义;了解新闻标题(引题、正题)的结构特点及其配合作用,体会标题中关键词的表达效果;分析新闻语言特点,体会其准确性、简洁性和权威性(特别是信息来源的交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预习、完成字词学习、信息提取、问题探究和仿写等方法,拓展思维,深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体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学习航天人勇于探索、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培养关注时事、获取有效信息的意识。
二、 作者介绍 (通常新闻报道署名记者或通讯社)
作者:余建斌 吴月辉 刘诗瑶 金立旺,他们都是《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在航天领域新闻报道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素养。
三、 写作背景
核心事件: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天宫空间站)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送入太空,并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航天员顺利进入核心舱。这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三步任务(建造空间站)的关键里程碑。
历史意义: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彰显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强大实力和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为未来长期、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提升了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时代背景:中国正处于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空间站建设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大标志性工程。
四、基础积累
1.加粗字注音。
舱(cāng) 驻留(Zhù)捷(jié)巡 (xún)载(zài)人飞船
词语解释。
空间站 :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核心舱:空间站的主控制舱段,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提供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并连接其他实验舱。
载人飞船:运送航天员往返太空与地面的航天器。
交会对接 :两个航天器(如飞船与空间站)在太空轨道上接近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入驻:进入并居住下来。文中指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并开始工作生活。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重大事件。
五、 文本研读与探究
1.本文标题通常由引题和正题组成。请找出本文的引题和正题,并分析两者是如何配合共同揭示新闻核心内容的?
引题:神舟十二号三名宇航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正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分析其作用:
引题作用:点出执行任务的飞船(神舟系列)和行动(进驻);“天和核心舱”点明地点,“顺利”点名事件进展情况。引题通常渲染气氛、交代背景、引出正题,语言更具文学性或概括性。
正题作用:“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新闻最核心、最本质的事实陈述。它明确点出了新闻的主体(中国人)、事件(进入)、对象(自己的空间站)独特性/重要性(首次)。
解析:
引题营造氛围、铺垫背景(神舟发射、追逐梦想,进驻核心舱),正题直击核心事实(首次进入自建空间站)。引题为正题提供语境和意义升华,正题是对引题信息的聚焦和确认。两者结合,既吸引读者,又清晰准确地传达了新闻的核心价值。
2.标题中的“首次”和“自己的”这两个词分别强调了什么?它们在表达新闻价值和激发读者情感方面有何作用?
答案:“首次”,强调这是历史性的突破,是前所未有的成就,突出了事件的里程碑意义和稀缺价值。它告诉读者这是值得铭记的时刻。
“自己的”:强调空间站的自主性和所有权。它传递了关键信息:这个空间站不是租用的、不是合作的,而是中国独立设计、建造和拥有的。这极大地彰显了国家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作用:新闻价值:极大提升了新闻的重要性(重大突破)、显著性(国家成就)、接近性(国人自豪)、异常性(首次拥有)等价值。
激发情感:“首次”激发自豪感和历史感;“自己的”强烈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对国家科技发展的认同感。两者结合,使标题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3.句子“《人民日报》酒泉2021年6月17日电”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此句为新闻的“电头”部分。
解析:“《人民日报》酒泉2021年6月17日电”是标准的新闻电头,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媒体名称:《人民日报》(发布机构);
发稿地点:酒泉(新闻事件发生地);
发稿时间:2021年6月17日。
作用:声明新闻来源、时效性和地点,增强权威性。
4.从新闻结构分析来看,本文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请以导语部分为例,具体分析新闻的结构。
导语:“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解析: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核心事实。
(何时)时间:6月17日9时22分;
(何地)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何事)事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何人)人物:三名航天员;
结果:准确入轨,顺利升空。
解析:开门见山,突出最重要信息(任务成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5.文章结尾“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三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本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的作用,旨在增强新闻的深度、连续性和教育意义。具体作用如下:提供未来行动细节,增加新闻的完整性;它告知读者航天任务的后续安排(如三个月在轨驻留、机械臂操作等),使新闻不只报道当前事件,还覆盖未来发展。这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任务的全貌,避免信息碎片化。
解析:作为主体部分的内容,它连接了导语(可能报道任务发射或初期进展)和潜在结尾(如任务影响总结),为新闻建立时间线。读者能从中看到事件的发展脉络(“现在发生了什么?下一步是什么?”),从而产生持续关注。
潜在的教育和宣传作用:通过列出具体活动(如出舱活动、机械臂操作),它向公众普及航天知识,同时展示国家航天计划的稳健性和前瞻性,起到鼓舞人心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效果。
六、联系生活实际,回答下列问题。
1.空间站的成功运行,让作者感受到了什么?(写出一点)
答案:(任选一点即可)
(1)照亮了我们的科技自信。
(2)激荡了心中的民族自豪感。
(3)点燃了心中的火种(或:明白了学习知识的意义)。
2.作为一名初二学生,作者从这件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案:(参考答案,意思对即可) 学习知识、打牢基础很重要,是为了积蓄力量去探索未知和建设祖国;要树立远大目标(如为航天事业做贡献),并脚踏实地努力;认识到自己作为青少年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围绕目标、学习、责任、奋斗等方面回答即可)
七、拓展训练
1.请用自己的语言(不超过80字)概述这则新闻报道的核心事件(即“何事”)。
答案示例:中国神舟XX号载人飞船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他们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并进入舱内,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驻自主建造的空间站。
(解析:要点:航天员、进入、自建空间站、首次)
2.请结合以下语段进行仿写。
神舟12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仿写示例(主题:南极科考队首次进驻新建的昆仑站主楼):
在南极内陆冰盖之巅的昆仑站主体建筑顺利完成竣工验收后,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站分队队员从生活舱整装出发,按预定流程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依次开启连接通道的密封门和主楼气闸舱门。南极时间1月27日11时15分,科考队员李航、王雪峰、陈海洋率先踏入昆仑站主楼内部,标志着人类首次在南极冰穹A区域拥有了可长期驻留的现代化科研基地核心设施。
解析:
流程严谨性与精确性:同样展示了从出发地(生活舱)到目标(主楼)的步骤(整装、准备、开门、进入),体现了极地任务的周密计划和安全规范。“按预定流程”、“依次开启”、“踏入”等词体现了程序性。
强调历史性突破:明确点出地点(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事件(首次进驻新建主楼)、具体时间(南极时间1月27日11时15分)和首批进入人员(李航、王雪峰、陈海洋),突出“人类首次拥有可长期驻留的现代化科研基地核心设施”这一重大意义。
营造现场感与代入感:描述队员从“生活舱”出发,开启“密封门”、“气闸舱门”,最终“踏入主楼内部”,让读者能想象队员们在极端环境下完成这一历史性进驻的场景。
突出团队协作与程序规范:“科考队员”、“分队队员”、“按预定流程”、“依次开启”、“率先踏入”等词体现了团队行动和遵守规程。
奠定事件意义的基础:对进驻具体环节的描述,为最后一句“标志着人类首次在南极冰穹A区域拥有了可长期驻留的现代化科研基地核心设施”提供了具体的事实依据和过程支撑,使其结论水到渠成,更有力量。
3.通过学习《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一文,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不少于300字。
参考答案:
仰望星空,心随天舟
当中国航天员打开舱门,第一次踏入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站时,那份沉甸甸的自豪感如同炽热的星火,瞬间在我胸中燃遍——那不只是宇航员的一小步,分明是我们民族在浩瀚星海中刻下的一个巨大惊叹号!
从课文中我才真切得知,从最初只能在地面仰观星辰,到如今于宇宙深处筑起安稳的家园,这条攀登天梯之路凝聚了无数航天人呕心沥血的探索。曾经我们被拒于世界航天俱乐部门外,技术封锁如寒冰;然而坚毅的中国航天人,在沉默中蓄力,在困境中突破,终令这“天宫”在无垠深空熠熠生辉——它是一面旗帜,无声宣告着:自主创新之路,虽崎岖却必可直抵云霄!
此刻仰望苍穹,天宫在头顶运行,我心中也悄然种下了一颗向往星辰的种子。它无声诉说着,若我们这一代少年能执着地积蓄学识与力量,敢于梦想,勇于担当,那么今日的仰望,终将化作明日的抵达。我辈目光所及,岂止是眼前的课本?那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正召唤着我们接过前人的火种,去照亮更辽远的未知。
当中国空间站如明珠般运行于天幕,它照亮的不止是轨道,更点燃了少年心中敢于仰望浩瀚苍穹的勇气。这勇气源于前人一步一印的坚韧,也必将成为我辈向着未来星空扬帆的底气——因为天宫在轨,梦想便有了最坚实的锚点,心之所向,即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