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一着惊海天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变化和中国海军的豪迈气魄。
2.品读课文,欣赏文章映衬、烘托的手法特点。
3.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
学习重难点
1.品读课文,欣赏文章映衬、烘托的手法特点。
2.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二、导学基础知识——写作背景
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进行了歼-15舰载机的着舰训练。这篇通讯记录的就是552号歼-15战斗机着舰的经过,向读者展现了这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因保密需要,原文以“ × ×”代替一些具体数据。
三、导读理解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明确:“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3.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
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4.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明确: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5.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明确: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6.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
明确: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7.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明确: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④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8.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9.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明确:重点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
自我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xiào,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洌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gǒu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1)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呼xiào(_____) 澎湃(_____) 桅杆(_____) 一丝不gǒu(_____)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段中“迎风招展”的意思是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殍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2)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集中笔墨写这个环节?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啸;pài;wéi;苟
(2)凛洌;凛冽
(3)形容旗子等随风飘扬
解析:(1)注音时要注意声母、韵母及声调的位置。书写时要注意区分“啸”与“萧”、“苟”与“枸”“钩”。
(2)答题时,要注意“冽”与“洌”的区别。“冽”两点水,与寒冷有关;“洌”三点水,指(水、酒等)清澈。
(3)结合语境解释“迎风招展”的意思。
2.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歼-15舰载机”比作“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舰载机动作的轻巧灵活。
(2)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表达出对成功的喜悦之情;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主题。
(3)表现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轻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反衬出此时的成功来之不易。
(4)因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是一个非常复杂、危险的系统工作,在这其中,读者最关心的就是舰载战斗机的着舰情况,所以作者这样安排。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语句的能力。本题中“像凌波海燕”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舰载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周围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来从侧面表现主题。作答时,要从烘托气氛、营造现场感觉、突出主题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
(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语句的作用的能力。文章中提到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这既是对我国的轻视,也表明舰载机着舰难度之大。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作答。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因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是一个非常复杂、危险的系统工作,作者不可能把全过程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而在其中,舰载战斗机的着舰情况最为重要,所以作者紧紧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集中笔墨,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