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68分)
1.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民报》的创办 B.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C.《青年杂志》的创办
D.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它们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揭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以下属于“这些企业”的是
A.上海发昌机器厂
B.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C.轮船招商局
D.中国蚕丝公司
3.
下列图片代表的著作或报刊中,能反映中国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
A.
( http: / / www.21cnjy.com )
B.
( http: / / www.21cnjy.com )
C.
( http: / / www.21cnjy.com )
D.
( http: / / www.21cnjy.com )
4.1877年,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政治评价道:“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据此分析,刘锡鸿
A.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
B.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C.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进行全面的批判
D.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
5.
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错误的是
A.放弃进化论 B.重新评估传统
C.反思西方文明 D.肯定孔孟之道
6.
《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 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 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
7.
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呼吁人们推翻人吃人的制度。鲁迅的这篇小说发表于: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维新变法运动期间
C.新文化运动期间
D.抗日救亡运动期间
8.
金耀基教授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中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中国“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的主要表现是:
A.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的器物
C.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9.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
A.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
B.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
C.破除旧有伦教,冲击儒家思想
D.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
10.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
1923年
9月
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l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l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
10月
16日“看《共产党宣言》。”
10月
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11.
1902年前后,梁启超率先主张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以下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是
A.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
B.维新派认识到革命共和才是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C.维新派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不能救中国
D.梁启超开始接受民族主义“排满”的口号
12.
近代有人指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贱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思想观念是
A.中体西用 B.“革命是除旧布新之良药”
C.君民共主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13.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
A.“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B.“宪法者,万世之不易者也,一切法度之根源也”
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
D.“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
14.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的“新观念”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立宪代议 D.三民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
15.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16.据史载:1873年,列强使节要求参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治帝亲政典礼,并要求觐见时采用西礼“折要者三”,廷臣尤为反对。李鸿章熟悉洋务,主张“礼与时交通”,讨论和交涉的结果是清廷谕令照西礼执行。虽然事出无奈……皇帝的威严却因此大打折扣。这主要说明当时(
)
A.东西方风俗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
B.西方列强主张与中国平等交往
C.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D.“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17.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的《变法通义》,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都是为了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推翻清朝统治的必要性
C.否定儒学的必要性 D.反对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18.
材料
1895年,严复说:“秦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摘编自《严复集》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10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2)据材料说明严重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
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1)
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答案
1.C
2.C
3.A
4.A
5.A
6.B
7.C
8.A
9.A
10.C
11.A
12.C
13.D
14.C
15.D
16.D
17.A
18.(1)民智低下;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5分)(2)戊戌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与革命派相比落后于时代潮流;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10分)
19.(1)(6分)理解:兴办洋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洋务人才非常缺乏;在科举仍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洋务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鄙视和排斥。(2)(9分)转变
:由追求科举功名到宣扬维新思想。(3分)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科举之途的无望(严复的个人经历及品质)。(任答三点即可,6分)
20.(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4分)(2)特点: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做法,把西方大学管理方法引进中国;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让各位老师参与其中;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做法,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