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唐诗五首
野望
新课导入
当夕阳把最后一缕金辉洒在连绵的山岗上,远处的牧人赶着牛羊踏碎余晖,归巢的飞鸟在天际划出凌乱的弧线 —— 这样的画面,是否让你想起了某个秋日的黄昏?一千四百多年前,有位诗人就站在这样的暮色里,望着旷野上的萧瑟秋景,轻轻吟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的诗句。 他叫王绩,是初唐一位特立独行的文人。厌倦了官场的束缚,他回到故乡东皋,过起了耕读垂钓的生活。可即便身处田园,这位曾在隋朝为官的诗人,心中总萦绕着一丝挥之不去的迷茫。当他拄着拐杖站在东皋的原野上,望秋景、观飞鸟、见归人,那些散落的景物背后,藏着怎样的心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野望》,在字里行间读懂这位 “初唐第一诗人” 的旷野凝望。
王绩“初唐第一诗人” 的旷野凝望。厌倦官场束缚,回乡过起了耕读垂钓的生活。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品味分析诗句,感受诗歌意境的美妙,提升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知晓作者的生平与创作情况,掌握基本的字词知识,并且背诵这首诗歌。
理解诗歌的核心主旨,欣赏并体会在日暮场景下诗人所抒发的三种情感。
多次朗读诗歌,细细品味其语言,感受其中的意境;同时,用语言描绘出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以抒怀才不遇之苦闷。
背景资料
王绩入朝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诗人在隋大业(605—618)中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乡,其后浪迹于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野望》选自《王绩诗注》。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文体知识-律诗
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结构
首联:起,睹物兴起,直接入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回扣主题。
ɡāo
dú
xǐ yǐ
qín
皋
禽
犊
徙倚
候
骑
qí
都
护
dū
燕
然
yān
jiǎ
nuǎn
zhuó
dī
贾
暖
啄
堤
qī
芳草萋萋
生字词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gāo
bó
yǐ
dú
wēi
xǐ
huī
野 望 王绩
原文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注释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译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野望》一诗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薄暮时分)、地点
(东皋),以及人物心情。表现了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诗意情绪。
《野望》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 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颔联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颈联
—— 写近景、动态,写人。
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颔联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反衬出诗人的忧郁、孤独、清冷,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结合《野望》一诗的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尾联
野 望
叙事、抒情
远景、静态
近景、动态
巧用典故
孤独无依
前途渺茫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起
承
转
合
《野望》一诗中诗人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而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写作特色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一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朴素清新,流畅自然。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这首五言律诗勾勒出一幅动静相融、光影相映的田园秋日图景,在萧瑟而宁静的景致里,暗藏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怅惘,也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落寞心绪。
《野望》刻画了山野黄昏的秋景,整体基调带着闲逸,却又夹杂着些许彷徨与苦闷,这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围绕秋色中的山野展开,在对萧瑟恬静景色的描绘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境以及避世归隐的情怀。
这首律诗所描绘的是山野秋景,在对萧瑟恬静景色的刻画中,自然而然地显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也抒发了彷徨、孤独与苦闷的情感
课堂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野望》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精准掌握生字词:皋(gāo)、徙倚(xǐ yǐ)、犊(dú)、晖(huī) 等的读音与含义,结合注释疏通全诗大意。
背诵全诗并默写,做到字句无误。
梳理王绩生平关键节点(如隋末为官、唐初归隐)及《野望》创作背景(隐居东皋时期)。
通过多形式诵读(范读、齐读、配乐读、个人吟读),把握五言律诗的韵律节奏(如 “东皋 / 薄暮望,徙倚 / 欲何依” 的停顿)。
分析诗歌意象组合(树、山、落晖、牧人、猎马等),能用散文化语言重构诗歌画面,体会 “动静结合”“光影相映” 的写景技巧。
结合 “采薇” 典故,探究诗人情感的多层内涵,理解 “孤独 — 彷徨 — 归隐” 的情感逻辑。
【素养目标】
体会王绩诗歌 “朴素自然、意境浑厚” 的风格,理解其 “扭转齐梁余风” 的文学史意义。
联系现实,思考 “孤独感” 在不同时代的共通性,培养对文人精神世界的共情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颔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与颈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的写景对比分析(静态与动态、宏观与微观、自然与人文)。
尾联 “长歌怀采薇” 的典故解读,及其与诗人现实处境的关联。
难点:
理解 “徙倚欲何依” 中 “依” 字的深层含义(既指物理上的 “归依”,也指精神上的 “寄托”)。
体会 “闲逸情调” 与 “彷徨苦闷” 在诗中的矛盾统一(如田园秋景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张力)。
【教学方法】
情境沉浸法:播放秋日黄昏山野实景视频(搭配风声、牧笛声),让学生想象 “王绩站在东皋” 的场景,代入诗人视角。
问题链探究法:
设计阶梯式问题(如 “首联的‘望’字统领哪些内容?”→“颔联的‘秋色’‘落晖’为何偏选萧瑟意象?”→“颈联的‘归’与诗人的‘无依’有何对比?”)。
小组合作法:
分组完成 “意象卡片拼图”(将 “树、山、落晖、牧人、猎马” 等意象卡片按 “景 — 情” 关联分类),展示并阐述理由。
比较阅读法:
简要对比王绩《野望》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隐情怀(前者带彷徨,后者显坚定)。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一场跨越千年的 “黄昏凝望”(8 分钟)
播放视频:镜头从 “夕阳西下的山岗” 缓缓移到 “归巢的飞鸟”“归家的牧人”,配音朗诵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提问引导:
“视频中的画面让你想到哪些关键词?(如‘宁静’‘萧瑟’‘归家’)”
“如果此刻你站在这片原野上,会有怎样的心情?”
切入文本:“一千四百多年前,王绩也站在这样的黄昏里,他的凝望中藏着比景色更复杂的心事。今天,我们就通过《野望》解码这份心事。”
(二)知人论世:王绩的 “归隐与迷茫”(10 分钟)
生平梳理(结合时间轴):
隋末:举孝悌廉洁及第,任秘书正字,因 “简傲纵酒” 被弹劾,弃官还乡。
唐初:短暂任职太乐丞,后再次弃官,隐居东皋,自号 “东皋子”。
补充资料:
王绩《五斗先生传》片段:“有五斗先生者,以酒为名……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引导学生体会其 “简傲” 性格)。
时代背景:隋末唐初社会动荡,文人面临 “入世” 与 “出世” 的两难选择。
过渡:“这样一位厌倦官场却又心怀迷茫的诗人,在东皋的黄昏里,写下了怎样的诗句?”
(三)文本研读:从 “望景” 到 “悟情”(30 分钟)
1. 初读正音,把握节奏(5 分钟)
教师范读:突出 “东皋 / 薄暮望” 的停顿,强调 “徙倚 / 欲何依” 的怅惘语气。
学生齐读:标注易错字(如 “薄暮” 的 “薄” 读 bó,不读 báo),纠正节奏偏差。
2. 再读解意,梳理画面(10 分钟)
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圈出疑难处(如 “采薇” 的含义)。
小组合作:用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 的句式概括各联内容:
首联:薄暮时分,诗人在东皋徘徊,不知归依何方。
颔联:放眼望去,树木披秋色,山岭沐落晖。
颈联:牧人驱牛返家,猎人带猎物归来。
尾联:众人相视不识,诗人长歌怀念隐士。
3. 精读析景,探究手法(10 分钟)
聚焦颔联与颈联:
问题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中,“皆”“唯” 二字有何妙处?
(明确:“皆” 写出秋色的普遍性,“唯” 突出落晖的唯一性,以全景式静态描写渲染萧瑟氛围。)
问题 2:颈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的动态场景,与颔联的静态画面形成怎样的效果?
(明确:动静结合,以 “牧人、猎马” 的 “归” 反衬诗人的 “无依”,田园的 “生机” 更显诗人的 “孤独”。)
活动:“光影画家”—— 让学生用文字描绘 “落晖中的山野”,需包含 “色彩(如夕阳的金红、树叶的枯黄)”“光影(如树影的长短、山岗的明暗)”“动静(如微风拂叶、牧人吆喝)”。
4. 深读悟情,解码典故(5 分钟)
分析尾联:
提问:“相顾无相识” 为何让诗人 “长歌怀采薇”?
(明确:“无相识” 写出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的孤独;“采薇” 化用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的典故,表达对避世归隐的向往,也暗含对现实的失望。)
延伸:对比 “徙倚欲何依” 与 “怀采薇”,梳理情感线索:迷茫无依→孤独惆怅→寄情归隐。
(四)拓展探究:王绩的 “诗史地位”(7 分钟)
写作特色分析:
情景交融:首联 “欲何依” 的情→中间两联 “秋色落晖” 的景→尾联 “怀采薇” 的情,形成 “情 — 景 — 情” 的闭环。
格律成熟:本诗为五言律诗,颔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与颈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严格对仗(词性相对:树树 — 山山,秋色 — 落晖;牧人 — 猎马,驱犊 — 带禽)。
文学史意义:
突破齐梁诗风的 “雕饰华靡”,以朴素语言写山水田园,为盛唐山水诗派(如王维、孟浩然)奠定基础。
(五)课堂总结:一首诗的 “孤独与坚守”(5 分钟)
师生共同梳理:
景:萧瑟宁静的田园秋景(树、山、落晖、牧人、猎马)。
情:孤独、彷徨、归隐情怀。
法: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用典。
升华:“王绩的‘望’,既是望眼前景,也是望心中路。这份在迷茫中寻找精神归依的执着,或许正是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读懂他的原因。”
【作业设计】
基础层:默写全诗,并用 300 字描写 “东皋薄暮图”(需体现 “动静结合”)。
提升层:对比阅读王绩《野望》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分析两首诗中 “望” 的情感差异。
拓展层:查阅《王绩诗注》,找出一首体现其 “嗜酒” 特点的诗,写一段 500 字的赏析(侧重 “诗与人” 的关联)。
【板书设计】
《野望》王绩——初唐第一诗人的旷野凝望
结构 内容与情感
│ 首联(起)│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迷茫无依(情)
│ 颔联(承)│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萧瑟之景(静)
│ 颈联(转)│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归家之景(动)
│ 尾联(合)│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归隐之思(情)
手法: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用典
风格:朴素自然、意境浑厚
【教学反思】
在《野望》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堂环节的复盘与学生反馈的梳理,既收获了一些可复用的经验,也发现了需要优化的问题。以下从 “亮点成效”“不足反思”“改进方向” 三方面进行总结:
亮点成效:以 “沉浸” 与 “探究” 激活文本
情境导入的共情效果显著
课前播放秋日黄昏山野视频时,特意加入了风声、牧笛声等环境音,配合 “树树皆秋色” 的诗句朗诵,学生能快速代入 “王绩站在东皋” 的场景。有学生在课堂反馈中提到:“看到夕阳照在山岗上,突然理解了诗人为什么会‘徙倚’—— 那种辽阔中的孤独感,好像自己也体会到了。” 这种 “感官 + 文本” 的双重沉浸,为后续理解 “彷徨苦闷” 的情感奠定了基础。
问题链设计推动深度思考
围绕 “望” 字设计的阶梯式问题(“望什么景?”→“景中藏何情?”→“情为何而发?”),引导学生从 “解意” 到 “悟情” 逐步深入。例如分析 “徙倚欲何依” 时,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依’不仅是‘归依’,更是诗人在乱世中对‘精神归宿’的渴望。” 这种解读超出了基础注释的范畴,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成效。
跨文本勾连拓展了认知维度
对比王绩与陶渊明的归隐情怀时,学生能敏锐发现差异:“王绩的‘怀采薇’带着无奈,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是主动选择。” 这种对比不仅深化了对《野望》情感的理解,更让学生意识到 “归隐” 在不同文人笔下的多元内涵,实现了从 “学一首诗” 到 “懂一类情” 的提升。
不足反思:细节处理与学情适配的疏漏
典故解读的 “前理解” 铺垫不足
部分学生对 “采薇” 典故的背景陌生,虽然课堂上补充了伯夷、叔齐的故事,但仍有学生困惑:“为什么隐居要‘采薇’?” 这反映出在课前预习中,对 “典故文化常识” 的铺垫不够。若能提前布置 “搜集古代隐居相关典故” 的微任务,课堂上的解读会更高效。
律诗格律的讲解略显生硬
在分析 “颔联、颈联对仗” 时,直接罗列 “树树 — 山山”“秋色 — 落晖” 等词性对应,学生虽能记住 “对仗要求”,但对 “格律为何服务于情感表达” 理解模糊。有学生课后提问:“为什么非要对仗?不对仗不行吗?” 这说明讲解时未结合诗歌韵律与情感的关联(如整齐的节奏反衬诗人内心的 “不平静”),导致知识与文本脱节。
学生个性化表达的空间不足
在 “描绘东皋薄暮图” 环节,多数学生聚焦 “树、山、落晖” 等显性意象,但少数学生提到 “诗人的拐杖”“风中的枯草” 等细节(从 “徙倚”“秋色” 中延伸),因课堂时间限制未能深入讨论。这反映出对 “个性化解读” 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充分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改进方向:让 “诗” 与 “人” 更紧密相连
强化 “文化铺垫” 的前置性
针对典故、格律等难点,设计 “预习任务单”:
文化常识:搜集 “伯夷叔齐”“采薇” 相关故事,写 50 字短评;
格律基础:标注《野望》的平仄(可简化为 “平声字标红,仄声字标蓝”),初步感知节奏。
深化 “形式与内容” 的关联
讲解律诗对仗时,结合情感设计问题:“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整齐句式,与诗人‘彷徨无依’的心情是否矛盾?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形式的 “规整” 与情感的 “凌乱” 形成张力,更显孤独的深刻。
搭建 “个性化表达” 的展示平台
增设 “诗中细节我来补” 环节,让学生用文字或漫画补充诗中未直接描写的细节(如诗人的表情、风中的落叶等),并说明 “补的理由”。通过展示与互评,让文本解读从 “标准化” 走向 “个性化”。
《野望》的教学核心,在于让学生透过 “萧瑟秋景” 读懂 “诗人心事”。未来需在 “知识传授” 与 “情感共鸣” 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既让学生掌握律诗的 “形”,更让他们体会诗歌的 “魂”—— 毕竟,好的诗歌教学,从来都是 “见诗,更见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