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单元同步练习卷(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单元同步练习卷(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1 20:41: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单元同步练习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有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将含有30°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一块直尺的一边上,如果∠1=70°,那么∠2等于(  )
A.100° B.120° C.130° D.140°
2.现有长度分别为2、3、4、5的木棒,从中任取三根,能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D、E两点分别在边AB、AC上.若再增加下列条件中的某一个,仍不能判定△ABE≌△ACD,则这个条件是(  )
A.BE⊥AC,CD⊥AB B.∠AEB=∠ADC
C.∠ABE=∠ACD D.BE=CD
4.如图所示,P为平分线上的点,于D,,则点P到OB的距离为(  )
A.5cm B.4cm C.3cm D.2cm
5.具备下列条件的,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B.
C. D.
6.在中,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于点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于点.若,则的周长为(  )
A.8 B.10 C.14 D.10或14
7.如图,在△ACE和△BDF中,AE=BF,CE=DF,要利用“SSS”证明△ACE≌△BDF,需添加的一个条件可以是 (  )
A.AB=BC B.DC=BC C.AB=CD D.以上都不对
8.如图,AB=DB,∠1=∠2,请问添加下面哪个条件不能判断△ABC≌△DBE的是(  )
A.BC=BE B.∠A=∠D
C.∠ACB=∠DEB D.AC=DE
9.在等腰△ABC中,AB=AC,其周长为24cm,则AB边的取值范围是(  )
A.1cm<AB<12cm B.6cm<AB<8cm
C.6cm<AB<12cm D.8cm<AB<12cm
10.如图,在 中,已知 于点 , 平分 ,交 于点 ,过点 作 ,分别交 、 于点 、 , .则下列结论:① ;② ;③点 是 的中点;④ ;⑤ 为等边三角形.其中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
A.2 B.3 C.4 D.5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1.如图,点P是∠AOB外的一点,点M,N分别是∠AOB两边上的点,点P关于OA的对称点Q恰好落在线段MN上,点P关于OB的对称点R落在MN的延长线上.若PM=2.5cm,PN=3cm,MN=4cm,则线段QR的长为   cm.
12.如图①,点O在直线上,,,将绕点O以每秒的速度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②),当旋转到第t秒时,所在的直线平分,则t的值为   .
13.如图,已知AB∥CF,E为DF的中点,若AB=8 cm,BD=3 cm,则CF=   cm.
14.如图,在矩形中,,点P从点A出发沿以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以的速度向点C运动,点P到达终点后,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则   秒时,的面积是.
15.如图,点D、E、F、B在同一直线上,AB∥CD、AE∥CF,且AE=CF,若BD=10,BF=2,则EF=   .
16.在△ABC中,AD为边BC上的高,∠ABC=50°,∠CAD=20°,则∠BAC的度数为   .
三、综合题(本大题有9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72分,要求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如图, 在 中, 是 边上的中线, 是 边上一点, 过点 作 交 的延长线于点 .
(1) 求证: ;
(2) 当 时, 求 的长.
18.在中,.
(1)如图1,若点关于直线AE的对称点为,求证:;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若,求证:;
(3)如图3,若,点E在BC的延长线上,则等式还能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19.如图,点D,F,H,E都在△ABC的边上,且DE AC,∠1+∠2=180°.
(1)求证:AE HF;
(2)若∠1=∠3,试猜想∠BHF与∠CFH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0.如图所示,在 中, .
(1)尺规作图:过点A作 的角平分线 (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在 上任取一点E,连接 、 .求证: .
21.如图,AB=AC,点D、E分别在AC、AB上,AG⊥BD,AF⊥CE,垂足分别为G、F,且AG=AF.
求证:
(1)∠EAF=∠DAG;
(2)AD=AE.
22.如图,在△ABC中,AD为边BC上的高,点E为边BC上的一点,连接AE.
(1)当AE为边BC上的中线时,若AD=6,△ABC的面积为24,求CE的长;
(2)当AE为∠BAC的角平分线时,若∠C=66°,∠B=36°,求∠DAE的度数.
23.如图,在中,,射线平分,交于点,点在边的延长线上,,连接.
(1)求证:≌.
(2)若,求的度数.
24.如图, , , , 、 交于点 ,连接 .
(1)求证: ;
25.将一副三角板中的两块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C按如图方式叠放在一起(其中∠A=60°,∠D=30°;∠E=∠B=45°):
(1)①若∠DCE=45°,则∠ACB的度数为 ;
②若∠ACB=140°,求∠DCE的度数;
(2)由(1)猜想∠ACB与∠DC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当∠ACE<180°且点E在直线AC的上方时,这两块三角尺是否存在一组边互相平行?若存在,请直接写出∠ACE角度所有可能的值(不必说明理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单元同步练习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有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将含有30°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一块直尺的一边上,如果∠1=70°,那么∠2等于(  )
A.100° B.120° C.130° D.140°
【答案】C
2.现有长度分别为2、3、4、5的木棒,从中任取三根,能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3.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D、E两点分别在边AB、AC上.若再增加下列条件中的某一个,仍不能判定△ABE≌△ACD,则这个条件是(  )
A.BE⊥AC,CD⊥AB B.∠AEB=∠ADC
C.∠ABE=∠ACD D.BE=CD
【答案】D
4.如图所示,P为平分线上的点,于D,,则点P到OB的距离为(  )
A.5cm B.4cm C.3cm D.2cm
【答案】C
【解析】【解答】解:∵P为平分线上的点,于D,,
∴点P到OB的距离为3cm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点P到OB的距离等于PD的长。
5.具备下列条件的,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D
6.在中,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于点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于点.若,则的周长为(  )
A.8 B.10 C.14 D.10或14
【答案】D
7.如图,在△ACE和△BDF中,AE=BF,CE=DF,要利用“SSS”证明△ACE≌△BDF,需添加的一个条件可以是 (  )
A.AB=BC B.DC=BC C.AB=CD D.以上都不对
【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
AE=BF,CE=DF,AB=CD才符合SSS定理,可以判定△ACE≌△BDF,
故:
A:AB=BC,BC跟三角形BDF三边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B:DC=BC,BC跟三角形ACE三边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C:AB=CD,则AB-BC=CD-BC即AC=BD,符合题意
D:以上都不对,结论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SS即三边对应相等,故必有AB=CD或给定条件可以推导得到AB=CD,逐一判定即可。
8.如图,AB=DB,∠1=∠2,请问添加下面哪个条件不能判断△ABC≌△DBE的是(  )
A.BC=BE B.∠A=∠D
C.∠ACB=∠DEB D.AC=DE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添加BC=BE,可根据SAS判定△ABC≌△DBE,故正确;
B、添加∠A=∠D,可根据ASA判定△ABC≌△DBE,故正确;
C、添加∠ACB=∠DEB,可根据ASA判定△ABC≌△DBE,故正确;
D、添加AC=DE,SSA不能判定△ABC≌△DBE,故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DBE=∠ABC,由已知条件可得AB=DB,然后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解答.
9.在等腰△ABC中,AB=AC,其周长为24cm,则AB边的取值范围是(  )
A.1cm<AB<12cm B.6cm<AB<8cm
C.6cm<AB<12cm D.8cm<AB<12cm
【答案】C
【解析】【解答】解:∵在等腰△ABC中,AB=AC,其周长为24cm,
∴设AB=AC=xcm,则BC=(24﹣2x)cm,
∴,
∴ 6cm<x<12cm,
∴ 6cm<AB<12cm.
故答案为:C.
【分析】设AB=AC=xcm,得出BC=(24﹣2x)cm,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解不等式组即可得出答案.
10.如图,在 中,已知 于点 , 平分 ,交 于点 ,过点 作 ,分别交 、 于点 、 , .则下列结论:① ;② ;③点 是 的中点;④ ;⑤ 为等边三角形.其中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
A.2 B.3 C.4 D.5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D⊥BC,
∴∠ADC=∠ADB=90°,
∵AC∥EF,
∴∠ACE=∠FEB,∠CAE=∠AEF,
又∵AE平分∠CAD,
∴∠CAE=∠EAD,
∴∠EAD=∠AEF,
∴AG=GE,
又∵GF=GD,∠AGF=∠EGD,
∴△AGF≌△EGD(SAS),
∴∠AFG=∠EDG=90°,ED=AF,∠C=∠GED=∠GAF,故①正确;
∴∠EFB=∠AFE=90°
∵AC∥EF,
∴∠BAC=∠EFB=90°,故②正确;
∵∠AEG+∠EAG=∠AGF,
∴2∠AEF=∠AGF,
∵∠AGF+∠GAF=90°,∠GAF+∠B=90°,
∴2∠AEF=∠AGF=∠B,故④正确;
根据现有条件无法证明E是BC的中点,即无法证明CE=AE=EB,
故无法证明三角形AEB是等边三角形,故③⑤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由垂直的概念可得∠ADC=∠ADB=90°,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CE=∠FEB,∠CAE=∠AEF,由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得∠CAE=∠EAD,进而推出AG=GE,证明△AGF≌△EGD,得到∠AFG=∠EDG=90°,ED=AF,∠C=∠GED=∠GAF,据此判断①;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AC=∠EFB=90°,据此判断②;由外角的性质可得∠AEG+∠EAG=∠AGF,则2∠AEF=∠AGF,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AGF=∠B,据此判断④;根据现有条件无法证明E是BC的中点,即无法证明CE=AE=EB,据此判断③⑤.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1.如图,点P是∠AOB外的一点,点M,N分别是∠AOB两边上的点,点P关于OA的对称点Q恰好落在线段MN上,点P关于OB的对称点R落在MN的延长线上.若PM=2.5cm,PN=3cm,MN=4cm,则线段QR的长为   cm.
【答案】4.5
12.如图①,点O在直线上,,,将绕点O以每秒的速度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②),当旋转到第t秒时,所在的直线平分,则t的值为   .
【答案】60或150
13.如图,已知AB∥CF,E为DF的中点,若AB=8 cm,BD=3 cm,则CF=   cm.
【答案】5
14.如图,在矩形中,,点P从点A出发沿以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以的速度向点C运动,点P到达终点后,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则   秒时,的面积是.
【答案】2或3
【解析】【解答】解:设运动时间为秒,则,,
依题意得:,
整理得:,
解得:,.
或3秒时,的面积是.
故答案为:2或3.
【分析】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PB=(10-2t)cm,BQ=tcm,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题意可得关于t的方程,求解即可.
15.如图,点D、E、F、B在同一直线上,AB∥CD、AE∥CF,且AE=CF,若BD=10,BF=2,则EF=   .
【答案】6
【解析】【解答】解:∵AB//CD、AE/CF,
∴∠B=∠D,∠AEF=∠CFD,而AE=CF,
∴△AEF≌△CFD,
∴DF=EB,
∴DE=BF,
∴EF=BD-2BF=6.
故答案为6.
【分析】由于AB//CD、AE/C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B=∠D,∠AEF=∠CFD,然后利用已知条件就可以证明△AEF≌△CFD,最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即可求解.
16.在△ABC中,AD为边BC上的高,∠ABC=50°,∠CAD=20°,则∠BAC的度数为   .
【答案】20°或60°
【解析】【解答】解:如图1,∵AD为边BC上的高,∴∠ADC=∠ADB=90°,
又∵∠ABC=50°,
∴∠BAD=90° 50°=40°,
∴∠BAC=∠BAD+∠CAD=40°+20°=60°;
如图2,∵AD为边BC上的高,∴∠ADC=∠ADB=90°,
又∵∠ABC=50°,
∴∠BAD=90° 50°=40°,
∴∠BAC=∠BAD ∠CAD=40° 20°=20°.
故答案为:20°或60°.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来解题,只是∠ACB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钝角,需分两种情况讨论.
三、综合题(本大题有9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72分,要求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如图, 在 中, 是 边上的中线, 是 边上一点, 过点 作 交 的延长线于点 .
(1) 求证: ;
(2) 当 时, 求 的长.
【答案】(1)证明:∵CF//AB
∴∠EBD=∠FCD,∠BED=∠CFD
又∵AD是BC边上的中线
∴BD=CD
在△BDE与△CDF中
∴△BDE≌△CDF
(2)如图所示;延长CF、AD,交于G
∵CF//AB
∴BE//FC
∴∠B=∠FCD,∠BED=∠DFC
又∵AD是BC的中线
∴BD=CD
在△BDE与△CDF中
∴△BDE≌△CDF
∴ED=FD
又∵AE//FC
∴∠AED=∠GFD
在△AED与△GFD中
∴△AED≌△GFD
∴AD=DG,FG=AE=1
∴GC=FC+GC
=2+1
=3
∵AD⊥BC
∴∠ADC=∠GDC=90°
在Rt△ADC与Rt△GDC中
∴Rt△ADC≌Rt△GDC
∴AC=GC=3
【解析】【分析】(1)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AS):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BDE≌△CDF.
(2)先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4: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可证明△BDE≌△CDF.再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2: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可证明△AED≌△GFD.再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可证明Rt△ADC≌Rt△GDC.
18.在中,.
(1)如图1,若点关于直线AE的对称点为,求证:;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若,求证:;
(3)如图3,若,点E在BC的延长线上,则等式还能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点D关于直线AE的对称点为F,
∴∠EAF=∠DAE,AD=AF,
又∵∠BAC=2∠DAE,
∴∠BAC=∠DAF,
∵AB=AC

∴△ADF∽△ABC;
(2)证明∵点D关于直线AE的对称点为F,
∴EF=DE,AF=AD,
∵α=45°,
∴∠BAD=90°﹣∠CAD,
∠CAF=∠DAE+∠EAF﹣∠CAD=45°+45°﹣∠CAD=90°﹣∠CAD,
∴∠BAD=∠CAF,
在△ABD和△ACF中,
∴△ABD≌△ACF(SAS),
∴CF=BD,∠ACF=∠B,
∵AB=AC,∠BAC=2α,α=45°,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ACB=45°,
∴∠ECF=∠ACB+∠ACF=45°+45°=90°,
在Rt△CEF中,由勾股定理得,EF2=CF2+CE2,
所以,;
(3)解:;还能成立.
理由如下:作点D关于AE的对称点F,连接EF、CF,
由轴对称的性质得,EF=DE,AF=AD,
∵α=45°,
∴∠BAD=90°﹣∠CAD,
∠CAF=∠DAE+∠EAF﹣∠CAD=45°+45°﹣∠CAD=90°﹣∠CAD,
∴∠BAD=∠CAF,
在△ABD和△ACF中,
∴△ABD≌△ACF(SAS),
∴CF=BD,∠ACF=∠B,
∵AB=AC,∠BAC=2α,α=45°,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ACB=45°,
∴∠ECF=∠ACB+∠ACF=45°+45°=90°,
在Rt中,由勾股定理得,,所以,.
【解析】【分析】
(1)根据轴对称性质可得∠EAF=∠DAE,AD=AF,再求∠BAC=∠DAF,根据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证明△ADF∽△ABC。
(2)根据对称轴性质得EF=DE,AF=AD,再求出∠BAD=∠CAF,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D≌△ACF。根据全等性质得∠ACF=∠B,然后求出∠ECF=90°。最后利用勾股定理证明即可。
(3)作点D关于AE的对称点F,连接EF、CF,由轴对称的性质得EF=DE,AF=AD,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BAD=∠CAF,利用边角边证明△ABD≌△ACF,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CF=B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得到∠ACF=∠B,然后求出∠ECF=90°。最后利用勾股定理证明即可。
19.如图,点D,F,H,E都在△ABC的边上,且DE AC,∠1+∠2=180°.
(1)求证:AE HF;
(2)若∠1=∠3,试猜想∠BHF与∠CFH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解:∵DE AC,
∴∠1=∠4,
∵∠1+∠2=180°,
∴∠4+∠2=180°,
∴AE HF;
(2)解:∠BHF=2∠CFH,理由是:
∵DE AC,
∴∠3=∠C,∠1=∠4,
∵∠1=∠3,
∴∠4=∠C,
∵AE FH,
∴∠4=∠5,
∴∠5=∠C,
∵∠BHF=∠5+∠C,
∴∠BHF=2∠CFH.
【解析】【分析】(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1=∠4,结合已知条件可证得∠4+∠2=180°,然后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可证得结论.
(2)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3=∠C,∠1=∠4,∠4=∠5,由此可推出∠5=∠C,再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证得∠BHF=∠5+∠C,即可证得结论.
20.如图所示,在 中, .
(1)尺规作图:过点A作 的角平分线 (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在 上任取一点E,连接 、 .求证: .
【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证明:∵ 是 的角平分线,
∴ ,
在 和 中,

∴ ,
∴ .
【解析】【分析】(1)直接根据角平分线的画法画图即可;
(2)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得∠BAD=∠CAD,然后利用SAS证明△ABE≌△ACD,接下来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结论.
21.如图,AB=AC,点D、E分别在AC、AB上,AG⊥BD,AF⊥CE,垂足分别为G、F,且AG=AF.
求证:
(1)∠EAF=∠DAG;
(2)AD=AE.
【答案】(1)证明: AG⊥BD,AF⊥CE,
∠AFE=∠AGD=90°,
在Rt△AGB和Rt△AFC中,

Rt△AGB≌Rt△AFC;
∴∠BAG=∠CAF,
又∵∠FAG=∠FAG,
∴∠EAF=∠DAG
(2)证明:由(1)可得:∠B=∠C,
在△ABD和△ACE中,

△ABD≌△ACE,
AD=AE.
【解析】【分析】(1)由题意易得Rt△AGB≌Rt△AFC,则有∠BAG=∠CAF,进而问题得证;(2)由(1)可得∠B=∠C,然后可证△ABD≌△ACE,进而问题得证.
22.如图,在△ABC中,AD为边BC上的高,点E为边BC上的一点,连接AE.
(1)当AE为边BC上的中线时,若AD=6,△ABC的面积为24,求CE的长;
(2)当AE为∠BAC的角平分线时,若∠C=66°,∠B=36°,求∠DAE的度数.
【答案】(1)解:∵AD是边BC上的高,AD=6,△ABC的面积为24,
∴.
∵AE为边BC上的中线,
∴点E是BC的中点.
∴.
(2)解:∵∠C=66°,∠B=36°,AD为边BC上的高,
∴∠BAC=180°-∠B-∠C=78°,∠ADC=90°.
∴∠DAC=180°-∠ADC-∠C=24°.
∵AE为∠BAC的角平分线,
∴.
∴∠DAE=∠CAE-∠DAC=15°.
【解析】【分析】(1)根据△ABC的面积公式结合已知条件可得BC的值,根据AE为△ABC的中线可得点E为BC的中点,据此可得CE的值;
(2)根据内角和定理可得∠BAC=180°-∠B-∠C=78°,∠DAC=180°-∠ADC-∠C=24°,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得∠CAE=∠BAC=39°,然后根据∠DAE=∠CAE-∠DAC进行计算.
23.如图,在中,,射线平分,交于点,点在边的延长线上,,连接.
(1)求证:≌.
(2)若,求的度数.
【答案】(1)证明:射线平分,

在和中,

≌;
(2)解:≌,





为.
【解析】【分析】(1)先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相等,再通过边角边SAS判定与全等.
(2)已知,通过领补角的定义可得到的度数,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度数,进而求得的度数.
24.如图, , , , 、 交于点 ,连接 .
(1)求证: ;
【答案】(1)证明:∵∠ACB=∠DCE=α,
∴∠ACD=∠BCE,
在△ACD和△BCE中,

∴△ACD≌△BCE(SAS);(2)求证: 平分 .
证明:过点C作CM⊥AD于M,CN⊥BE于N,
∵△ACD≌△BCE,
∴∠CAM=∠CBN,
在△ACM和△BCN中,

∴△ACM≌△BCN(AAS),
∴CM=CN,
∴CH平分∠AHE;
【解析】【分析】(1)由可得∠ACD=∠BCE,利用“SAS”即可证出△ACD≌△BCE;(2)过点C作CM⊥AD于M,CN⊥BE于N,由(1)得∠CAM=∠CBN,利用“AAS”证出△ACM≌△BCN,再利用全等的性质求解即可。
25.将一副三角板中的两块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C按如图方式叠放在一起(其中∠A=60°,∠D=30°;∠E=∠B=45°):
(1)①若∠DCE=45°,则∠ACB的度数为 ;
②若∠ACB=140°,求∠DCE的度数;
(2)由(1)猜想∠ACB与∠DC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当∠ACE<180°且点E在直线AC的上方时,这两块三角尺是否存在一组边互相平行?若存在,请直接写出∠ACE角度所有可能的值(不必说明理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135°;
②∵∠ACB=140°,∠ECB=90°,
∴∠ACE=140°-90°=50°,
∴∠DCE=90°-∠ACE=90°-50°=40°,
(2)解:猜想:∠ACB+∠DCE=180°,
理由如下:∵∠ACE=90°-∠DCE,
又∵∠ACB=∠ACE+90°,
∴∠ACB=90°-∠DCE+90°=180°-∠DCE,
即∠ACB+∠DCE=180°;
(3)存在,∠ACE的度数为30°或45°或120°或135°或165°.
【解析】【解答】(1)解:①∵∠DCE=45°,∠ACD=90°,
∴∠ACE=45°,
∵∠BCE=90°,
∴∠ACB=90°+45°=135°,
故答案为:135°;
(3)解:存在,30°、45°、120°、135°、165°.
理由:当CBAD时,如图1所示:
∴∠DCB=∠D=30°,
∴∠ACE=∠DCB=30°;
当EBAC时,如图2所示:
∴∠ACE=∠E=45°;
当CEAD时,如图3所示:
∴∠DCE=∠D=30°,
∴∠ACE=90°+30°=120°;
当EBCD时,如图4所示:
∴∠DCE=∠E=45°,
∴∠ACE=90°+45°=135°;
当BEAD时,延长AC交BE于F,如图5所示:
∴∠CFB=∠A=60°,
∵∠ECF+∠E +∠CFE=180°,∠CFB +∠CFE =180°,
∴∠ECF =15°,
∴∠ACE=180°-∠ECF=180°-15°=165°.
【分析】(1)①根据角之间的关系即可求出答案.
②根据角之间的关系即可求出答案.
(2)根据角之间的关系即可求出答案.
(3)根据直线平行性质分情况讨论即可求出答案.
(1)解:①∵∠DCE=45°,∠ACD=90°,
∴∠ACE=45°,
∵∠BCE=90°,
∴∠ACB=90°+45°=135°,
故答案为:135°;
②∵∠ACB=140°,∠ECB=90°,
∴∠ACE=140°-90°=50°,
∴∠DCE=90°-∠ACE=90°-50°=40°,
故答案为:40°;
(2)解:猜想:∠ACB+∠DCE=180°,
理由如下:∵∠ACE=90°-∠DCE,
又∵∠ACB=∠ACE+90°,
∴∠ACB=90°-∠DCE+90°=180°-∠DCE,
即∠ACB+∠DCE=180°;
(3)解:存在,30°、45°、120°、135°、165°.
理由:当CBAD时,如图1所示:
∴∠DCB=∠D=30°,
∴∠ACE=∠DCB=30°;
当EBAC时,如图2所示:
∴∠ACE=∠E=45°;
当CEAD时,如图3所示:
∴∠DCE=∠D=30°,
∴∠ACE=90°+30°=120°;
当EBCD时,如图4所示:
∴∠DCE=∠E=45°,
∴∠ACE=90°+45°=135°;
当BEAD时,延长AC交BE于F,如图5所示:
∴∠CFB=∠A=60°,
∵∠ECF+∠E +∠CFE=180°,∠CFB +∠CFE =180°,
∴∠ECF =15°,
∴∠ACE=180°-∠ECF=180°-15°=16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