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2 14:0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①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③了解诗歌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语言运用、审美创造)
2.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歌谋篇布局之精巧。(思维能力)
3.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文化自信)
知识链接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和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律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体裁之一,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结构严谨,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通常要求对仗。
王绩:初唐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野望》是其代表作之一。
崔颢:唐代诗人,其诗风雄浑奔放,《黄鹤楼》被誉为 “唐人七律第一”。
王维:盛唐诗人,精通诗、画、音乐,其诗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意境清幽,有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之称,《使至塞上》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
李白:盛唐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飘逸,充满想象力,《渡荆门送别》展现了其豪迈的气概和对家乡的眷恋。
白居易:中唐诗人,其诗语言通俗易懂,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美景,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黄鹤( )楼
萋萋( )
征蓬( )
燕( )然
荆( )门
白沙堤( )
2.解释下列词语
徙倚:
落晖:
萋萋:
征蓬:
海楼:
不足:
二、文本研读
1.下列对《野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状态,奠定了全诗孤寂的基调。
B. 颔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以全景式描写勾勒出秋日山野的萧瑟景象,画面开阔。
C. 颈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通过描绘牧人、猎人归家的场景,反衬出诗人的闲适自在。
D. 尾联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避世隐居的愿望和孤独无依的感慨。
2.下列对《黄鹤楼》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写黄鹤楼的由来,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
B.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中 “空” 字,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写了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色,格调昂扬。
D.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设问收束,直接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3.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代了出使目的和行程,“单车” 暗示诗人的孤独。
B.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以 “征蓬”“归雁” 自喻,表达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C.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被誉为千古名句,展现了边塞雄浑壮阔的景象。
D.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暗用典故,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和建功之志。
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渡远”“来从” 点明诗人出蜀远游的地点和目的地,语调轻快,透露出诗人初次远行时的喜悦心情。
B. 颔联中 “随” 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变换写得生动形象,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 字展现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分别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的奇幻美景,富有想象力。
D.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既描绘了诗人出蜀途中见到的壮丽景色,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5.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写出了西湖暮春时节的宁静景象。
B. 颔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中的 “早莺”“新燕” 体现了晚春特点。
C. 颈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描写了花草繁茂、春意浓郁的景象。
D. 尾联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接抒发了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
三、翻译下列诗句
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