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知识点一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1.下列有关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应用的原理都完全相同
B.两者都可用电融合法或聚乙二醇(PEG)融合法诱导细胞融合
C.两者融合完成的标志都是形成融合细胞核
D.两者的目的都是用于大量生产分泌蛋白
2.(2024·天津检测)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细胞和b细胞是植物细胞,需先去壁再诱导融合
B.若a和b为二倍体,则c也为二倍体
C.c细胞的形成与a、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都有关
D.c细胞将同时表达a细胞和b细胞中的所有基因
知识点二 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3.(2024·天津静海区高二检测)以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出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B.体外培养浆细胞可以获得大量针对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C.融合并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原代培养产生遗传物质改变后才能进行传代培养
D.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
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诱导融合后,要用特定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在这种培养基上不能存活、增殖的细胞是( )
①B淋巴细胞 ②小鼠骨髓瘤细胞 ③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 ④小鼠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 ⑤杂交瘤细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 D.①③
5.(2024·江苏泰州高二期中)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注射一种灭活病毒可使小鼠体内产生多种B淋巴细胞
B.过程②形成的两两融合细胞只有图中的3种类型
C.过程③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法进行特定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D.过程④获得的全部杂交瘤细胞都只能产生同一种抗体
6.(2024·山东临沂期末)小胶质细胞参与一系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科研人员制备了抗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蛋白 CD22的单克隆抗体,具体方法如图所示。下列对抗CD2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步骤①和步骤⑤向小鼠注射的都是CD22
B.步骤②所用的 SP2/0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
C.吸取③中的上清液到④的培养孔中后须加入 CD22 进行检测
D.步骤⑥提取的抗CD22 抗体,可抑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7.(2024·湖南张家界高二期中)科学家将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药物结合,制成了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DC由抗体、接头和药物三部分组成
B.ADC可与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
C.ADC进入细胞的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
D.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
8.(2024·河北衡水中学高二检测)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是指可同时与癌细胞和药物结合的特异性抗体。下图是科学家设计的生产能同时识别癌胚抗原和长春碱(一种抗癌药物)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用到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B.该过程需要多次筛选,才可筛选出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
C.过程⑤的目的与过程①的目的不同
D.通过该技术合成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灵敏度更高
9.下图表示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基因定位的过程,在人—鼠杂交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会以随机方式丢失,通过分析基因产物进行基因定位。现检测细胞Ⅰ、Ⅱ、Ⅲ中人的4种酶活性,只有Ⅱ具有芳烃羟化酶活性,只有Ⅲ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有( )
A.加入灭活仙台病毒的作用是促进细胞融合
B.细胞Ⅰ、Ⅱ、Ⅲ分别为人—人、人—鼠、鼠—鼠融合细胞
C.芳烃羟化酶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乳酸脱氢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上
D.胸苷激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10.CD47 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肺癌肿瘤细胞表面的 CD47 含量比正常细胞高 1.6~5 倍,导致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效果减弱。为证明抗 CD47 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 CD47 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了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照组应设置为:巨噬细胞+正常细胞共培养体系+单克隆抗体
B.肺癌肿瘤细胞有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形成
C.过程②和过程③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都能够产生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
D.若实验组的吞噬指数高于对照组,则单克隆抗体有解除 CD47 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
11.为了解决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细胞染色体丢失的问题,研究者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步骤,如图所示。除了抗原刺激之外,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动物B细胞,并使之成为“染色体核型稳定”的细胞株。这样的细胞株能够在 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乌本苷(Oua)敏感。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杂交瘤细胞染色体丢失可能导致抗体产生能力下降
B.B淋巴细胞来源于抗原刺激后的动物的淋巴结和脾脏等
C.骨髓瘤细胞应该无法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存活
D.杂交瘤细胞具有持续产生抗EBV抗体的能力
12.(2024·山东济宁高二检测)将特定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相结合制成的“生物导弹”,能够用于杀死人类某些癌细胞,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的原理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
B.经①过程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都能无限增殖并产生特定抗体
C.②过程需要筛选并克隆单个杂交瘤细胞
D.抗体的靶向作用使③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
13.某研究者利用细胞工程制备抗A的单克隆抗体。先用抗原(A)分别免疫 3 只同种小白兔(X、Y 和 Z),每只小白兔免疫5 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白兔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制备 B 淋巴细胞时,免疫小白兔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 16 000 以上,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将抗原A注入小白兔体内的目的是获得免疫产生的抗A抗体
B.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小白兔Y
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可以使用灭活的病毒进行促融
D.融合细胞需要经过多次筛选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14.(2024·山东潍坊高二检测)下图为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向小鼠注射包含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后,所获得的免疫抗血清实际上是含有 (填写抗体的名称)的混合物,这种方法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产量低、纯度低。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突出的优点是 ,
并能大量制备。
(2)图中选用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 ,如果仅考虑细胞的两两融合,其融合细胞有 种类型(不考虑B淋巴细胞种类)。
(3)图中两次筛选的目的不同,其中筛选①的目的是筛选出 ,筛选②的目的是筛选出 。筛选时所用的培养基是特定的 培养基。
(4)科学工作者正在研究的治疗癌症使用的“ADC”就是在 。用“ADC”治疗癌症的方法优于化疗的原因是 。
(5)由图中可看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运用了动物细胞工程中的 和 两大技术。
15.现代生物科技不断发展,在治疗癌症等重大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图是能同时识别抗原A、B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结构图解和部分制备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抗体的结构类似Y字形,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Y字形结构的顶端为抗原结合部位(可变)。这些肽链在核糖体合成后,经 、 等细胞器加工、连接形成有活性的抗体。
(2)单克隆杂交瘤细胞能够迅速大量增殖,原因是
。
(3)图中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与脾脏细胞的融合细胞需要经过多次的检测和筛选才能得到少量的能产生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根据题中信息,简述可能的原因:
。 (两种即可)
(4)人体内T细胞可以识别、杀伤癌细胞。以癌细胞细胞膜外表面的特异性蛋白为抗原A,T细胞细胞膜外表面的受体蛋白(能激活其免疫能力)为抗原B,科学家设计了1种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这种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癌症的效果优于抗体1、2联合使用,原因是
。
16.为降低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科研人员尝试在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上,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过程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小鼠注射的特定抗原应取自 。
(2)步骤①常用方法包括 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
(3)步骤②的细胞必须经过步骤③克隆化培养和 才能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 。杂交瘤细胞可采用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培养或进行 培养的方式进行扩大培养。
(4)步骤④是将获得的a 和b 这2部分,通过接头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ADC。
(5)研究发现,ADC在患者体内的作用如图2所示。
①ADC能降低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是因为 能精确地定位乳腺癌细胞,该过程依赖于 反应。
②ADC进入乳腺癌细胞后,细胞中的溶酶体可将其 ,释放出的药物最终作用于 ,可导致癌细胞凋亡。
第2课时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1.B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和植物细胞一般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错误;电融合法或聚乙二醇(PEG)融合法既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也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B正确;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动物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形成融合细胞核,C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是产生杂种植株,动物细胞融合可用于大量生产分泌蛋白等,D错误。
2.A 若a细胞和b细胞是植物细胞,需先去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后再诱导融合,A正确;若a和b为二倍体,则c为异源四倍体,B错误;c细胞的形成,与a、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有关,C错误;c细胞将选择性表达a细胞和b细胞中的基因,D错误。
3.D 单克隆抗体是由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分泌的,A错误;单独的效应B细胞有产生抗体的能力,但没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在体外培养浆细胞是不能得到大量的单克隆抗体的,B错误;单克隆抗体制备需要细胞融合并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区别并不是遗传物质的改变与否,传代培养的细胞遗传物质不一定改变,C错误;单克隆抗体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D正确。
4.A 用特定培养基培养细胞的目的是筛选出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因此除了杂交瘤细胞,其他的细胞都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存。所以在这种培养基上不能存活、增殖的细胞有:①B淋巴细胞,②小鼠骨髓瘤细胞,③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④小鼠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故A符合题意。
5.B 一种灭活病毒可能存在多种抗原,因此注射一种灭活病毒可使小鼠体内产生多种B淋巴细胞,A正确;过程②形成的两两融合细胞包括同种细胞融合细胞和异种细胞融合细胞,即过程②还可以形成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B错误;过程③可借助抗原—抗体杂交法进行特定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C正确;经过程③筛选获得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经过程④克隆获得的全部杂交瘤细胞都只能产生同一种抗体,D正确。
6.A 要获得抗 CD22单克隆抗体,步骤①应该注射 CD22蛋白(CD22抗原),步骤⑤是将分泌抗 CD22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体内培养,以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A错误;步骤②所用的 SP2/0细胞是骨髓瘤细胞,特点是能在体外无限增殖,B正确;根据抗原—抗体杂交原理,应该用CD22蛋白检测其中是否含抗 CD22蛋白的抗体,因此,步骤④中需加入CD22蛋白进行专一抗体检测,C正确;步骤⑥提取的抗CD22 抗体,能与抗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蛋白 CD22特异性结合,可抑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D正确。
7.D 该单克隆抗体不能杀伤肿瘤细胞,而是与药物结合,将药物带到特定部位,利用药物杀伤肿瘤细胞,D错误。
8.C 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需要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和培养杂交瘤细胞,A正确;该过程需要多次筛选,第一次筛选是过程③,筛选出初次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是过程④,筛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第三次筛选是过程⑥,筛选出再次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单克隆杂交瘤细胞融合得到的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第四次筛选是过程⑦,筛选出能产生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B正确;过程⑤与过程①均是对小鼠注射特定抗原,目的相同,都是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C错误;该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同时识别癌胚抗原和长春碱,故通过该技术合成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灵敏度更高,D正确。
9.B 分析题干信息:Ⅰ保留X、11号染色体,Ⅱ保留2、11号染色体,具有芳烃羟化酶活性,Ⅲ保留X、11、17号染色体,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所以支配芳烃羟化酶合成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支配胸苷激酶合成的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支配磷酸甘油酸激酶合成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支配乳酸脱氢酶合成的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可以利用灭活的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作诱导剂促进细胞融合,A正确;细胞Ⅲ中保留了人的X、11、17号染色体,故不会是鼠—鼠融合细胞,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芳烃羟化酶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乳酸脱氢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上, 胸苷激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D正确。
10.D 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应设置不加单克隆抗体的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为对照,A错误;肺癌、结肠癌等肿瘤细胞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形成,但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肺癌、结肠癌等肿瘤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会很发达,B错误;过程②得到的是杂交瘤细胞,过程③得到的是既能产生抗CD47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C错误;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没有抗体抑制,CD47对巨噬细胞有抑制作用,因此若对照组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显著低于实验组可验证上述推测,D正确。
11.D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丢失可能引起细胞发生变异,进而导致抗体产生能力下降,A正确;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因此在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B细胞可以来源于抗原刺激后的动物的淋巴结和脾脏等,B正确;由图示分析可知:在HAT选择培养基中,骨髓瘤细胞无法存活,C正确;本实验中EBV的作用是使B细胞染色体核型更稳定,而不是刺激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所以该杂交瘤细胞不具有产生抗EBV抗体的能力,D错误。
12.B ①过程的原理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经①过程形成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都能产生特定抗体,需要经过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错误;②过程需要采用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然后进行克隆化培养(包括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C正确;癌细胞是抗原,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抗体的靶向作用使③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D正确。
13.A 将抗原A注入小白兔体内的目的是刺激小白兔发生体液免疫,从而获得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A错误;在第五次中,小白兔Y的效价最大,所以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第五次免疫后的小白兔Y,B正确;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常使用灭活的病毒进行促融,也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促融,C正确;杂交细胞需要经过多次筛选才可获得只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第一次筛选可获得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可获得只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正确。
14.(1)Ab1、Ab2、Ab3、Ab4 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2)(一定的)流动性
3 (3)杂交瘤细胞 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选择 (4)单克隆抗体上连接抗癌药物 可在原位杀死癌细胞,还不损伤正常细胞,且用药剂量小,毒副作用小 (5)动物细胞融合 动物细胞培养
解析:(1)据题图可知,向小鼠注射包含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后,所获得的免疫抗血清实际上是含有Ab1、Ab2、Ab3、Ab4的混合物,这种方法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产量低、纯度低;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突出的优点是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能大量制备。(2)题图中选用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如果仅考虑细胞的两两融合,其融合细胞有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杂交瘤细胞3种类型。(3)题图中两次筛选的目的不同,其中筛选①的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筛选②的目的是筛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筛选时所用的培养基是特定的选择培养基。(4)科学工作者正在研究的治疗癌症使用的“ADC”就是在单克隆抗体上连接抗癌药物,制成“生物导弹”,注入体内,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将抗癌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和普通化疗相比,用“生物导弹”治疗癌症的优点是可在原位杀死癌细胞,不损伤正常细胞,且用药剂量小,毒副作用小。(5)由题图可看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运用了动物细胞工程中动物细胞融合(不同细胞的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两大技术。
15.(1)内质网 高尔基体 (2)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由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骨髓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体外大量增殖)的能力 (3)部分融合细胞丢失了与抗体合成有关的染色体或不同的多肽链组合可以形成的抗体类型较多 (4)这种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使T细胞更容易(或更精准或更高概率)接触到癌细胞(类似表达即可)
解析:(1)抗体等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所以,抗体等这些肽链在核糖体合成后,经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加工、连接形成有活性的抗体。(2)因为骨髓瘤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从而具有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的能力。而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由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骨髓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体外大量增殖)的能力,因此单克隆杂交瘤细胞能够迅速大量增殖。(3)根据题中信息,部分融合细胞丢失了与抗体合成有关的染色体或不同的多肽链组合可以形成的抗体类型较多等原因,导致图中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与脾脏细胞的融合细胞需要经过多次的检测和筛选才能得到少量的能产生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4)人体内T细胞可以识别、杀伤癌细胞。以癌细胞细胞膜外表面的特异性蛋白为抗原A,T细胞细胞膜外表面的受体蛋白(能激活其免疫能力)为抗原B。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将抗癌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这样既不损伤正常细胞,又减少了用药剂量。因为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使T细胞更容易(更精准或更高概率)接触到癌细胞。所以,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癌症的效果优于抗体1、2联合使用。
16.(1)人的乳腺癌细胞 (2)PEG (3)抗体检测 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定抗体 体外 (4)单克隆抗体 治疗乳腺癌的药物 (5)①单克隆抗体 特异性的抗原—抗体 ②水解 细胞核
6 / 6第2课时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导学 聚焦 1.基于动物细胞能够融合的事实,阐明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及需要的条件。 2.运用归纳和概括等方法,以文字、图示的形式表示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 3.认同生物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认识到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
知识点(一)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1.概念:使 或 动物细胞结合形成 的技术。
2.原理: 。
3.诱导融合的方法
4.意义: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 的局限,使 成为可能。
5.应用
(1)成为研究细胞 、细胞 、肿瘤和培育 等的重要手段。
(2)用于制造 。
6.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既有细胞膜的融合也有核的融合。( )
(2)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能促进动物细胞融合,也能促进植物细胞融合。( )
(3)动物细胞融合的结果是形成单核的杂交细胞,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结果是得到杂种植株。( )
(4)灭活的含义是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或细菌失去感染能力,但并不破坏它们的抗原结构。( )
探讨 分析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异同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跨越植物种属间生殖隔离的屏障,培育出新的作物类型。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探索,也实现了用不同种动物的体细胞进行杂交。
参考图示,回答问题。
(1)为什么灭活的病毒能作为诱导因素,而不灭活的病毒不能作为诱导因素?
(2)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3)两者在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4)两者在最终结果上有什么不同?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1.(2024·哈尔滨三中高二检测)下列有关动物细胞融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指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的现象
B.可以在基因型相同或不同的细胞间进行
C.常用的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聚乙二醇融合法、灭活病毒诱导法、电融合法、紫外线照射等
D.其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细胞和b细胞是植物细胞,需先脱分化再诱导融合
B.a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融合需要促融处理后才能实现
C.c细胞将同时表达a细胞和b细胞中的所有基因
D.动物细胞融合与传统的有性杂交相比,其优越性在于能定向地改造生物的性状
知识点(二) 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1.传统抗体的获得
(1)方法: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 ,使动物产生抗体,然后从动物血清中分离所需 。
(2)缺陷: 、纯度低、 。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大量制备单一抗体的思路
(2)存在的问题:B淋巴细胞 。
(3)解决方案
(4)制备过程
3.单克隆抗体的优点
(1)能准确地识别 的细微差异。
(2)可以与特定抗原发生 结合。
(3)可以 制备。
4.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用作 ,可定位诊断肿瘤、心血管畸形等疾病。
(2)运载药物,如ADC(抗体—药物偶联物)。
(3)直接用于治疗疾病。
5.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后,从小鼠脾脏中只能得到一种B淋巴细胞。( )
(2)单克隆抗体是单个B淋巴细胞增殖并产生的抗体。( )
(3)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目的相同。( )
(4)在进行免疫处理时,一般每隔一段时间,重复注射相同抗原,以获得更多的B淋巴细胞。( )
探讨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下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顺序已被打乱),请据图分析:
(1)请用箭头把代表各图解的字母按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顺序连接起来。
(2)图中B注射特定抗原的目的是什么?
(3)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经诱导融合后,培养基中共出现几种细胞?其中融合的细胞有几种?(如融合的话,只考虑两两融合)
(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其原理是什么?
1.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两次筛选的比较
2.腹腔培养与体外培养的比较
项目 腹腔培养 体外培养
优点 易于控制培养条件,成本较低 可大规模培养、大量生产
缺点 规模小,产量少 需要人为控制培养条件,成本相对较高
1.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特定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以从小鼠血清中获得单克隆抗体
B.经特定抗原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分泌单克隆抗体
C.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发生融合的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
D.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后,需利用特定抗原再次筛选出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2.(2024·山东师大附中高二检测)甘草酸是中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了快速检测甘草酸,科研人员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了抗甘草酸的单克隆抗体,其基本操作过程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注射相应抗原后应立即从小鼠脾脏中提取细胞甲
B.过程②诱导细胞融合,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过程③④的筛选方法不同,细胞丙、丁的遗传物质也不相同
D.过程⑤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进行,细胞丁都可大量增殖
3.下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脾B淋巴细胞可产生多种抗体
B.细胞融合可使用灭活病毒,灭活病毒的抗原结构依然存在
C.细胞筛选和细胞融合时所用的培养液在成分上相同
D.克隆化培养过程中杂交瘤细胞会出现接触抑制的现象
(1)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是指
。
(2)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
等。
(3)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有两次筛选,其目的分别是
。
(4)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
。
1.下列关于动物细胞融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融合前通常用酶解法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B.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细胞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细胞的遗传信息
D.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细胞具有两个细胞核
2.(2024·天津市高二月考)如图表示仙台病毒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A和细胞B必须为同种细胞才能融合
B.细胞C同时有细胞A和细胞B的遗传物质
C.该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此过程的原理是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3.(2024·山东日照期末)某种肠道病毒可通过其表面蛋白与人肠道上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侵入细胞而引发肠道病变。研究人员利用该病毒的表面蛋白制备了单克隆抗体,过程如下图,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细胞,a~f代表相关过程。下列叙述错误是( )
A.图中过程a表示用该病毒的表面蛋白免疫小鼠
B.过程c中的选择培养基可筛选出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C.过程e和f分别表示杂交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小鼠腹腔培养
D.该单克隆抗体能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阻止其感染人体细胞
4.(2024·浙江联考期末)HCG是女性怀孕后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如图是抗HCG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制备抗HCG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早孕的诊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体外培养单个B细胞也可以获得大量抗HCG的单克隆抗体
B.多孔玻璃板中的细胞为B淋巴细胞和鼠瘤细胞的融合细胞
C.过程③产生的细胞集落a~d既能大量繁殖,又能产生抗体
D.图中细胞集落c可用于扩大化培养生产抗HCG单克隆抗体
5.(2024·江苏南通高二期中)将特定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相结合制成的“生物导弹”,能够用于杀死人类某些癌细胞,其过程如图所示。“生物导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瞄准装置”,二是杀伤性“弹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脾脏中的细胞”是从经免疫处理的实验动物中获取的B淋巴细胞
B.杂交瘤细胞在培养瓶中培养时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的现象
C.“瞄准装置”是指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
D.构成“弹头”的抗癌药物具有选择性杀伤癌细胞的功能
第2课时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核心要点·巧突破】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两个 多个 一个细胞
2.细胞膜的流动性
3.电融合法 灭活病毒诱导法
4.有性杂交 远缘杂交
5.(1)遗传 免疫 生物新品种 (2)单克隆抗体
6.(1)√
(2)× 提示:灭活的病毒诱导只能用于动物细胞融合。
(3)√ (4)√
互动探究
(1)提示:①灭活的病毒能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把两个动物细胞放在一起,用灭活的病毒处理后,先细胞膜融合,然后细胞质融合,最后细胞核融合,进而形成杂交细胞。②不灭活的病毒会感染细胞,因而不能用于诱导细胞融合。
(2)提示: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提示:都可用聚乙二醇(PEG)融合法和电融合法诱导融合;但动物细胞还可用灭活病毒诱导法诱导细胞融合。
(4)提示:动物细胞融合最终得到的是杂交细胞,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最终得到的是杂种植株。
学以致用
1.C 动物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细胞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的遗传信息,A正确;细胞融合技术的优点是突破了有性杂交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可以在基因型相同或不同的细胞间进行,B正确;常用的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电融合法、聚乙二醇(PEG)融合法、灭活病毒诱导法等。紫外线照射不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C错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诱导,会发生动物细胞融合,D正确。
2.B a、b如果为植物细胞,则需要除去细胞壁,但不需要脱分化,A错误;两细胞融合需要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使其融合,其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融合后的杂种(交)细胞中的基因仍是选择性表达,不会表达全部的基因,C错误;细胞融合技术可以设计不同的细胞融合,但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按照人们的设计表现出来,D错误。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1)抗原 抗体 (2)产量低 特异性差
2.(2)不可能无限增殖 (3)大量增殖 特定
(4) 特定抗体 特定 选择培养基 杂交瘤
克隆化培养 腹腔 细胞培养液 腹水
3.(1)抗原 (2)特异性 (3)大量
4.(1)诊断试剂
5.(1)× 提示:免疫后的小鼠从脾脏中获取的是多种B淋巴细胞。
(2)× 提示:单克隆抗体是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
(3)× 提示: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获得杂交瘤细胞,而第二次筛选是为了获得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4)√
互动探究
(1)提示:
(2)提示:目的是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从而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3)提示:共有5种细胞;其中融合的细胞有3种。
(4)提示:目的是筛选出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方法是抗体检测;其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学以致用
1.D 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可在体外杂交瘤细胞的培养液中,或小鼠体内腹水中获得纯化的单克隆抗体,A错误;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增殖,无法分泌单克隆抗体,B错误;发生融合的细胞可能有三种(仅考虑两两融合),即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的细胞、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细胞(杂交瘤细胞)、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细胞,C错误;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筛选两次,第一次得到杂交瘤细胞,第二次得到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正确。
2.A 过程①注射相应抗原后应经过一段时间,使小鼠获得能产生相应抗体的B淋巴细胞,再从小鼠脾脏中提取细胞甲,A错误;过程②诱导细胞融合,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过程③筛选杂交瘤细胞,过程④筛选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二者筛选方法不同,细胞丙、丁的遗传物质也不一定相同,C正确;过程⑤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进行,细胞丁都可大量增殖,D正确。
3.B 脾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针对相应抗原的抗体,每个脾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A错误;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互相凝聚,故灭活病毒的抗原结构依然存在,B正确;细胞筛选时获得杂交瘤细胞需要在选择培养基上筛选,细胞融合时所用的培养液需要再加入诱导剂,两者的成分上有差异,C错误;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无接触抑制现象,因此该细胞克隆化培养过程中不会出现接触抑制,D错误。
【过程评价·勤检测】
网络构建
(1)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 (2)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 (3)第一次筛选是为了获得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是为了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4)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大量制备
课堂演练
1.D 动物细胞融合前通常要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A正确;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细胞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细胞的遗传信息,C正确;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D错误。
2.B 不同种的细胞也能融合,如人、鼠细胞融合,A错误;如图所示,细胞A、B融合成一个细胞C,细胞C同时有细胞A和细胞B的遗传物质,B正确;该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此过程的原理是动物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
3.B 该病毒的表面蛋白可以作为抗原免疫小鼠,A 正确;c步骤筛选出两两融合的细胞,不一定是杂交瘤细胞,故过程c中的选择培养基不可筛选出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错误;过程e和f分别表示杂交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小鼠腹腔培养,以获得单克隆抗体,C正确。
4.C 体外培养的单个B细胞无法无限增殖,不一定能产生符合需求的融合细胞,A错误;多孔玻璃板中有三种细胞,即未融合的亲本细胞、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以及杂交瘤细胞,B错误;图中 a~d是经过筛选的杂交瘤细胞,所以既能大量繁殖,又能产生抗体,C正确;a能够产生阳性反应,故可用于大规模培养,生产抗HCG单克隆抗体,D错误。
5.D 构成“弹头”的抗癌药物没有特异性,“瞄准装置”中的单克隆抗体能将药物带到特定部位,从而选择性杀伤癌细胞,D错误。
6 / 7(共97张PPT)
第2课时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导
学 聚
焦 1.基于动物细胞能够融合的事实,阐明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及需
要的条件。
2.运用归纳和概括等方法,以文字、图示的形式表示单克隆抗体
制备的过程。
3.认同生物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认识到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应用的
潜在风险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目录
CONTENTS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1. 概念:使 或 动物细胞结合形成
的技术。
2. 原理: 。
3. 诱导融合的方法
两个
多个
一个细胞
细胞膜的流动性
4. 意义: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 的局限,使
成为可能。
5. 应用
(1)成为研究细胞 、细胞 、肿瘤和培育
等的重要手段。
(2)用于制造 。
有性杂交
远缘杂交
遗传
免疫
生物
新品种
单克隆抗体
6.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既有细胞膜的融合也有核的融合。
( √ )
(2)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能促进动物细胞融合,也能促进植物细胞
融合。 ( × )
提示:灭活的病毒诱导只能用于动物细胞融合。
(3)动物细胞融合的结果是形成单核的杂交细胞,植物体细胞杂
交的结果是得到杂种植株。 ( √ )
(4)灭活的含义是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或细菌失去感染能
力,但并不破坏它们的抗原结构。 ( √ )
√
×
√
√
探讨 分析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异同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跨越植物种属间生殖隔离的屏障,培育出
新的作物类型。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探索,也实现了用不同种动物的体
细胞进行杂交。
参考图示,回答问题。
(1)为什么灭活的病毒能作为诱导因素,而不灭活的病毒不能作为
诱导因素?
提示:①灭活的病毒能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
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把两个动物细胞放在一
起,用灭活的病毒处理后,先细胞膜融合,然后细胞质融合,
最后细胞核融合,进而形成杂交细胞。②不灭活的病毒会感染
细胞,因而不能用于诱导细胞融合。
(2)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提示: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体细胞杂
交技术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两者在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提示:都可用聚乙二醇(PEG)融合法和电融合法诱导融合;但
动物细胞还可用灭活病毒诱导法诱导细胞融合。
(4)两者在最终结果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动物细胞融合最终得到的是杂交细胞,而植物体细胞杂
交技术最终得到的是杂种植株。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1. (2024·哈尔滨三中高二检测)下列有关动物细胞融合的叙述,错
误的是( )
A. 指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的现象
B. 可以在基因型相同或不同的细胞间进行
C. 常用的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聚乙二醇融合法、灭活病毒诱
导法、电融合法、紫外线照射等
D. 其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 动物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
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细胞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的遗传
信息,A正确;细胞融合技术的优点是突破了有性杂交的局限,使
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可以在基因型相同或不同的细胞间进行,B正
确;常用的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电融合法、聚乙二醇
(PEG)融合法、灭活病毒诱导法等。紫外线照射不是诱导动物细
胞融合的方法,C错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通过一定
的手段进行诱导,会发生动物细胞融合,D正确。
2. 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细胞和b细胞是植物细胞,需先脱分化再诱导融合
B. a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融合需要促融处理后才能实现
C. c细胞将同时表达a细胞和b细胞中的所有基因
D. 动物细胞融合与传统的有性杂交相比,其优越性在于
能定向地改造生物的性状
解析: a、b如果为植物细胞,则需要除去细胞壁,但不需要脱
分化,A错误;两细胞融合需要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使其融合,其
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融合后的杂种
(交)细胞中的基因仍是选择性表达,不会表达全部的基因,C错
误;细胞融合技术可以设计不同的细胞融合,但生物的性状不一定
按照人们的设计表现出来,D错误。
知识点(二) 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1. 传统抗体的获得
(1)方法: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 ,使动物产生抗
体,然后从动物血清中分离所需 。
(2)缺陷: 、纯度低、 。
抗原
抗体
产量低
特异性差
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大量制备单一抗体的思路
(2)存在的问题:B淋巴细胞 。
不可能无限增殖
(3)解决方案
(4)制备过程
3.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
(1)能准确地识别 的细微差异。
(2)可以与特定抗原发生 结合。
(3)可以 制备。
4.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用作 ,可定位诊断肿瘤、心血管畸形等疾病。
(2)运载药物,如ADC(抗体—药物偶联物)。
(3)直接用于治疗疾病。
抗原
特异性
大量
诊断试剂
5.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后,从小鼠脾脏中只能得到一
种B淋巴细胞。 ( × )
提示:免疫后的小鼠从脾脏中获取的是多种B淋巴细胞。
(2)单克隆抗体是单个B淋巴细胞增殖并产生的抗体。
( × )
提示:单克隆抗体是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
(3)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目的相同。 ( × )
提示: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获得杂交瘤细胞,而第二次筛选
是为了获得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4)在进行免疫处理时,一般每隔一段时间,重复注射相同抗
原,以获得更多的B淋巴细胞。 ( √ )
×
×
×
√
探讨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下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顺序已被打乱),请据图分析:
(1)请用箭头把代表各图解的字母按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顺序连
接起来。
提示:
(2)图中B注射特定抗原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目的是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从而得到能产生特定抗
体的B淋巴细胞。
(3)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经诱导融合后,培养基中共出现几
种细胞?其中融合的细胞有几种?(如融合的话,只考虑两
两融合)
提示:共有5种细胞;其中融合的细胞有3种。
(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什么?方法是什
么?其原理是什么?
提示:目的是筛选出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方法是抗
体检测;其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1.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两次筛选的比较
2. 腹腔培养与体外培养的比较
项目 腹腔培养 体外培养
优点 易于控制培养条件,成本较低 可大规模培养、大量生产
缺点 规模小,产量少 需要人为控制培养条件,成本相对
较高
1. 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特定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以从小鼠血清中获得单克隆抗体
B. 经特定抗原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分泌单克隆抗体
C. 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发生融合的细胞均为杂交瘤
细胞
D. 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后,需利用特定抗原再次筛选出能分泌所需抗
体的细胞
解析: 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可在体外杂交瘤细胞的培养液
中,或小鼠体内腹水中获得纯化的单克隆抗体,A错误;免疫过的
B淋巴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增殖,无法分泌单克隆抗体,B错误;
发生融合的细胞可能有三种(仅考虑两两融合),即B淋巴细胞与
B淋巴细胞融合的细胞、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细胞(杂
交瘤细胞)、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细胞,C错误;制备
单克隆抗体时,需筛选两次,第一次得到杂交瘤细胞,第二次得到
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正确。
2. (2024·山东师大附中高二检测)甘草酸是中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
成分。为了快速检测甘草酸,科研人员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了抗
甘草酸的单克隆抗体,其基
本操作过程如下图。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注射相应抗原后应立即从小鼠脾脏中提取细胞甲
B. 过程②诱导细胞融合,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 过程③④的筛选方法不同,细胞丙、丁的遗传物质也不相同
D. 过程⑤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进行,细胞丁都可大量增殖
解析: 过程①注射相应抗原后应经过一段时间,使小鼠获得能
产生相应抗体的B淋巴细胞,再从小鼠脾脏中提取细胞甲,A错
误;过程②诱导细胞融合,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过程
③筛选杂交瘤细胞,过程④筛选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二
者筛选方法不同,细胞丙、丁的遗传物质也不一定相同,C正确;
过程⑤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进行,细胞丁都可大量增殖,D正确。
3. 下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每个脾B淋巴细胞可产生多种抗体
B. 细胞融合可使用灭活病毒,灭活病毒的抗原结构依然存在
C. 细胞筛选和细胞融合时所用的培养液在成分上相同
D. 克隆化培养过程中杂交瘤细胞会出现接触抑制的现象
解析: 脾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针对相应抗原的抗体,每个脾B淋
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A错误;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
是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
用,使细胞互相凝聚,故灭活病毒的抗原结构依然存在,B正确;
细胞筛选时获得杂交瘤细胞需要在选择培养基上筛选,细胞融合时
所用的培养液需要再加入诱导剂,两者的成分上有差异,C错误;
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无接触抑制现象,因此该细胞克
隆化培养过程中不会出现接触抑制,D错误。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
(1)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是指
。
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
个细胞的技术
(2)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
等。
(3)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有两次筛选,其目的分别是
。
(4)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
。
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
病毒诱导法
第一次筛
选是为了获得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是为了获得能产生特定
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
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大量制备
1.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融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融合前通常用酶解法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B. 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细胞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细胞的遗传信息
D. 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细胞具有两个细胞核
解析: 动物细胞融合前通常要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将组
织分散成单个细胞,A正确;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
定的流动性,B正确;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细胞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
细胞的遗传信息,C正确;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细胞只有一个细胞
核,D错误。
2. (2024·天津市高二月考)如图表示仙台病毒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
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A和细胞B必须为同种细胞才能融合
B. 细胞C同时有细胞A和细胞B的遗传物质
C. 该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 此过程的原理是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解析: 不同种的细胞也能融合,如人、鼠细胞融合,A错误;
如图所示,细胞A、B融合成一个细胞C,细胞C同时有细胞A和细
胞B的遗传物质,B正确;该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
错误;此过程的原理是动物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
3. (2024·山东日照期末)某种肠道病毒可通过其表面蛋白与人肠道
上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侵入细胞而引发肠道病变。研究人员利用
该病毒的表面蛋白制备了单克隆抗
体,过程如下图,图中甲~丁代
表不同细胞,a~f代表相关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是( )
A. 图中过程a表示用该病毒的表面蛋白免疫小鼠
B. 过程c中的选择培养基可筛选出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C. 过程e和f分别表示杂交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小鼠腹腔培养
D. 该单克隆抗体能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阻止其感染人体细胞
解析: 该病毒的表面蛋白可以作为抗原免疫小鼠,A 正确;c步
骤筛选出两两融合的细胞,不一定是杂交瘤细胞,故过程c中的选
择培养基不可筛选出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错误;过程e和
f分别表示杂交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小鼠腹腔培养,以获得单克隆
抗体,C正确。
4. (2024·浙江联考期末)HCG是女性怀孕后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如图是抗HCG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制备抗HCG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早孕的诊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外培养单个B细胞也可以获得大量抗HCG的单克隆抗体
B. 多孔玻璃板中的细胞为B淋巴细胞和鼠瘤细胞的融合细胞
C. 过程③产生的细胞集落a~d既能大量繁殖,又能产生抗体
D. 图中细胞集落c可用于扩大化培养生产抗HCG单克隆抗体
解析: 体外培养的单个B细胞无法无限增殖,不一定能产生符
合需求的融合细胞,A错误;多孔玻璃板中有三种细胞,即未融合
的亲本细胞、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以及杂交瘤细胞,B错误;
图中 a~d是经过筛选的杂交瘤细胞,所以既能大量繁殖,又能产
生抗体,C正确;a能够产生阳性反应,故可用于大规模培养,生产
抗HCG单克隆抗体,D错误。
5. (2024·江苏南通高二期中)将特定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相结合制成
的“生物导弹”,能够用于杀死人类某些癌细胞,其过程如图所
示。“生物导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瞄准装置”,二是杀
伤性“弹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脾脏中的细胞”是从经免疫处理的实验动物中获取的B淋巴细胞
B. 杂交瘤细胞在培养瓶中培养时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的现象
C. “瞄准装置”是指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
D. 构成“弹头”的抗癌药物具有选择性杀伤癌细胞的功能
解析: 构成“弹头”的抗癌药物没有特异性,“瞄准装置”中
的单克隆抗体能将药物带到特定部位,从而选择性杀伤癌细胞,D
错误。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
知识点一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1. 下列有关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两者应用的原理都完全相同
B. 两者都可用电融合法或聚乙二醇(PEG)融合法诱导细胞融合
C. 两者融合完成的标志都是形成融合细胞核
D. 两者的目的都是用于大量生产分泌蛋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和植物细胞
一般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错
误;电融合法或聚乙二醇(PEG)融合法既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也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B正确;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完成的标
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动物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形成融合
细胞核,C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是产生杂种植株,动物细
胞融合可用于大量生产分泌蛋白等,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 (2024·天津检测)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a细胞和b细胞是植物细胞,需先去壁再诱导融合
B. 若a和b为二倍体,则c也为二倍体
C. c细胞的形成与a、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都有关
D. c细胞将同时表达a细胞和b细胞中的所有基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若a细胞和b细胞是植物细胞,需先去细胞壁获得原生质
体后再诱导融合,A正确;若a和b为二倍体,则c为异源四倍体,B
错误;c细胞的形成,与a、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有关,C错误;c细
胞将选择性表达a细胞和b细胞中的基因,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知识点二 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3. (2024·天津静海区高二检测)以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
出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为单
克隆抗体
B. 体外培养浆细胞可以获得大量针对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C. 融合并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原代培养产生遗传物质改变后才
能进行传代培养
D. 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
出病毒感染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单克隆抗体是由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
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分泌的,A错误;单独的效应B细胞有
产生抗体的能力,但没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在体外培养浆细胞
是不能得到大量的单克隆抗体的,B错误;单克隆抗体制备需要细
胞融合并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区别并不
是遗传物质的改变与否,传代培养的细胞遗传物质不一定改变,C
错误;单克隆抗体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因此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
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诱导融合后,要
用特定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在这种培养基上不能存活、增殖
的细胞是( )
①B淋巴细胞 ②小鼠骨髓瘤细胞 ③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
④小鼠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 ⑤杂交瘤细胞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④ D. ①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用特定培养基培养细胞的目的是筛选出既能大量增殖、
又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因此除了杂交瘤细胞,其他的细
胞都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存。所以在这种培养基上不能存活、增殖
的细胞有:①B淋巴细胞,②小鼠骨髓瘤细胞,③B淋巴细胞自身
融合细胞,④小鼠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故A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 (2024·江苏泰州高二期中)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注射一种灭活病毒可使小
鼠体内产生多种B淋巴细胞
B. 过程②形成的两两融合细胞只有图中的3种类型
C. 过程③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法进行特定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D. 过程④获得的全部杂交瘤细胞都只能产生同一种抗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一种灭活病毒可能存在多种抗原,因此注射一种灭活病
毒可使小鼠体内产生多种B淋巴细胞,A正确;过程②形成的两两
融合细胞包括同种细胞融合细胞和异种细胞融合细胞,即过程②还
可以形成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B
错误;过程③可借助抗原—抗体杂交法进行特定杂交瘤细胞的筛
选,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C正确;经过程③筛选
获得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经过程④克隆获得的全部杂
交瘤细胞都只能产生同一种抗体,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 (2024·山东临沂期末)小胶质细胞参与一系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
发生过程,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肌萎缩
侧索硬化等。科研人员制备了抗小胶质
细胞表面标志蛋白 CD22的单克隆抗体,
具体方法如图所示。下列对抗CD22单
克隆抗体的制备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步骤①和步骤⑤向小鼠注射的都是CD22
B. 步骤②所用的 SP2/0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
C. 吸取③中的上清液到④的培养孔中后须加入 CD22 进行检测
D. 步骤⑥提取的抗CD22 抗体,可抑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解析: 要获得抗 CD22单克隆抗体,步骤①应该注射 CD22蛋白
(CD22抗原),步骤⑤是将分泌抗 CD22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注入小
鼠体内培养,以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A错误;步骤②所用的
SP2/0细胞是骨髓瘤细胞,特点是能在体外无限增殖,B正确;根据
抗原—抗体杂交原理,应该用CD22蛋白检测其中是否含抗 CD22蛋
白的抗体,因此,步骤④中需加入CD22蛋白进行专一抗体检测,C
正确;步骤⑥提取的抗CD22 抗体,能与抗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蛋
白 CD22特异性结合,可抑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 (2024·湖南张家界高二期中)科学家将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
单克隆抗体与药物结合,制成了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DC由抗体、接头和药物三部分组成
B. ADC可与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
C. ADC进入细胞的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
D. 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该单克隆抗体不能杀伤肿瘤细胞,而是与药物结合,将
药物带到特定部位,利用药物杀伤肿瘤细胞,D错误。
8. (2024·河北衡水中学高二检测)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是指可同时与癌细胞和药物结合的特异性抗体。下图是科学家设计的生产能同
时识别癌胚抗原和长春碱(一种抗癌药物)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用到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B. 该过程需要多次筛选,才可筛选出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
C. 过程⑤的目的与过程①的目的不同
D. 通过该技术合成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灵敏度更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需要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融
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和培养杂交瘤细胞,A正确;该过程需要多次筛
选,第一次筛选是过程③,筛选出初次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
细胞融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是过程④,筛选出能产生
所需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第三次筛选是过程⑥,筛选出再次
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单克隆杂交瘤细胞融合得到的单克隆杂交—杂
交瘤细胞;第四次筛选是过程⑦,筛选出能产生双特异性单克隆抗
体的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B正确;过程⑤与过程①均是对小
鼠注射特定抗原,目的相同,都是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C错
误;该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同时识别癌胚抗原和长春碱,故通过该技术合成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灵敏度更高,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 下图表示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基因定位的过程,在人—鼠杂交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会以随机方式丢失,通过分析基因产物进行基因定位。现检测细胞Ⅰ、Ⅱ、Ⅲ中人的4种酶活性,只有Ⅱ具有芳烃羟化酶活性,只有Ⅲ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有(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加入灭活仙台病毒的作用是促进细胞融合
B. 细胞Ⅰ、Ⅱ、Ⅲ分别为人—人、人—鼠、鼠—鼠融合细胞
C. 芳烃羟化酶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乳酸脱氢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
上
D. 胸苷激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位于X染色
体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分析题干信息:Ⅰ保留X、11号染色体,Ⅱ保留2、11号染
色体,具有芳烃羟化酶活性,Ⅲ保留X、11、17号染色体,具有胸
苷激酶活性,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Ⅱ、Ⅲ均有乳酸
脱氢酶活性,所以支配芳烃羟化酶合成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支配胸苷激酶合成的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支配磷酸甘油酸激酶
合成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支配乳酸脱氢酶合成的基因位于11号
染色体上。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可以利用灭活的仙台病毒或聚乙
二醇作诱导剂促进细胞融合,A正确;细胞Ⅲ中保留了人的X、
11、17号染色体,故不会是鼠—鼠融合细胞,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芳烃羟化酶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乳酸脱氢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上, 胸苷激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 CD47 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结
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肺癌肿瘤细胞表面的 CD47
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导致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效
果减弱。为证明抗 CD47 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 CD47 对巨噬细
胞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了实验,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对照组应设置为:巨噬细胞+正常细胞共培养体系+单克隆抗体
B. 肺癌肿瘤细胞有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细胞膜上糖蛋白
的形成
C. 过程②和过程③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都能够产生抗CD47的单克
隆抗体
D. 若实验组的吞噬指数高于对照组,则单克隆抗体有解除 CD47 对巨
噬细胞的抑制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应设置不加单克隆抗体的
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为对照,A错误;肺癌、结
肠癌等肿瘤细胞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细胞膜上糖蛋白的
形成,但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肺癌、结肠癌等肿瘤细胞的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会很发达,B错误;过程②得到的是杂交
瘤细胞,过程③得到的是既能产生抗CD47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的杂交瘤细胞,C错误;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CD47
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没有抗体抑制,CD47对巨噬细胞有
抑制作用,因此若对照组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显著低于实验
组可验证上述推测,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 为了解决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细胞染色体丢失的问
题,研究者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步骤,如图所
示。除了抗原刺激之外,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动物B细
胞,并使之成为“染色体核型稳定”的细
胞株。这样的细胞株能够在 HAT培养基中
存活,但对乌本苷(Oua)敏感。下列相
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丢失可能导致抗体产生
能力下降
B. B淋巴细胞来源于抗原刺激后的动物的淋巴结和脾脏等
C. 骨髓瘤细胞应该无法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存活
D. 杂交瘤细胞具有持续产生抗EBV抗体的能力
解析: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丢失可能引起细胞发生变异,进而
导致抗体产生能力下降,A正确;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
胞集中分布的场所,因此在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B细胞可
以来源于抗原刺激后的动物的淋巴结和脾脏等,B正确;由图示
分析可知:在HAT选择培养基中,骨髓瘤细胞无法存活,C正确;
本实验中EBV的作用是使B细胞染色体核型更稳定,而不是刺激B
细胞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所以该杂交瘤细胞不具有产生抗
EBV抗体的能力,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 (2024·山东济宁高二检测)将特定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相
结合制成的“生物导弹”,
能够用于杀死人类某些癌
细胞,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是( )
A. ①过程的原理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
B. 经①过程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都能无限增殖并产生特定抗体
C. ②过程需要筛选并克隆单个杂交瘤细胞
D. 抗体的靶向作用使③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①过程的原理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经①过程形成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都能产生特定抗体,需要经过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错误;②过程需要采用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然后进行克隆化培养(包括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C正确;癌细胞是抗原,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抗体的靶向作用使③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 某研究者利用细胞工程制备抗A的单克隆抗体。先用抗原(A)分别免疫 3 只同种小白兔(X、Y 和 Z),每只小白兔免疫5 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白兔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制备 B 淋巴细胞时,免疫小白兔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 16 000 以上,
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将抗原A注入小白兔体内的目的是获得免疫产生的抗A抗体
B. 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小白兔Y
C. 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可以使用灭活的病毒进行促融
D. 融合细胞需要经过多次筛选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抗A抗体的
杂交瘤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将抗原A注入小白兔体内的目的是刺激小白兔发生体液免疫,从而获得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A错误;在第五次中,小白兔Y的效价最大,所以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第五次免疫后的小白兔Y,B正确;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常使用灭活的病毒进行促融,也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促融,C正确;杂交细胞需要经过多次筛选才可获得只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第一次筛选可获得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可获得只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 (2024·山东潍坊高二检测)下图为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图中向小鼠注射包含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后,所获得的免
疫抗血清实际上是含有 (填写抗体
的名称)的混合物,这种方法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产量低、纯
度低。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突出的优点是
,
并能大量制备。
Ab1、Ab2、Ab3、Ab4
能准
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据题图可知,向小鼠注射包含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后,所获得的免疫抗血清实际上是含有Ab1、Ab2、Ab3、Ab4的混合物,这种方法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产量低、纯度低;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突出的优点是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能大量制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图中选用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说明
细胞膜具有 ,如果仅考虑细胞的两两融
合,其融合细胞有 种类型(不考虑B淋巴细胞种类)。
解析:题图中选用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如果仅考虑细胞的两两融合,其融合细胞有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杂交瘤细胞3种类型。
(一定的)流动性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图中两次筛选的目的不同,其中筛选①的目的是筛选出
,筛选②的目的是筛选出
。筛选时所用的培养基是特定的 培养基。
解析:题图中两次筛选的目的不同,其中筛选①的
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筛选②的目的是筛选出能产
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筛选时所用的培养基是特定
的选择培养基。
杂
交瘤细胞
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
瘤细胞
选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科学工作者正在研究的治疗癌症使用的“ADC”就是在
。用“ADC”治疗癌症的方法优
于化疗的原因是
。
单
克隆抗体上连接抗癌药物
可在原位杀死癌细胞,还不损伤正常细
胞,且用药剂量小,毒副作用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科学工作者正在研究的治疗癌症使用的“ADC”就是在单克隆抗体上连接抗癌药物,制成“生物导弹”,注入体内,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将抗癌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和普通化疗相比,用“生物导弹”治疗癌症的优点是可在原位杀死癌细胞,不损伤正常细胞,且用药剂量小,毒副作用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由图中可看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运用了动物细胞
工程中的 和 两大技术。
解析:由题图可看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运用了动物细胞工程中动物细胞融合(不同细胞的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两大技术。
动物细胞融合
动物细胞培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5. 现代生物科技不断发展,在治疗癌症等重大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如图是能同时识别抗原A、B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
体的结构图解和部分制备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抗体的结构类似Y字形,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Y字
形结构的顶端为抗原结合部位(可变)。这些肽链在核糖体
合成后,经 、 等细胞器加工、连接形成
有活性的抗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抗体等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所以,抗体等这些肽链在核糖体合成后,经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加工、连接形成有活性的抗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单克隆杂交瘤细胞能够迅速大量增殖,原因是
。
解析:因为骨髓瘤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从而具有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的能力。而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由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骨髓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体外大量增殖)的能力,因此单克隆杂交瘤细胞能够迅速大量增殖。
单克隆杂交
瘤细胞由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骨髓
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体外大量增殖)的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图中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与脾脏细胞的融合细胞需要经过多
次的检测和筛选才能得到少量的能产生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的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根据题中信息,简述可能的原
因:
。 (两种即可)
部分融合细胞丢失了与抗体合成有关的染色体或不同
的多肽链组合可以形成的抗体类型较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部分融合细胞丢失了与抗体合成有关的染色体或不同的多肽链组合可以形成的抗体类型较多等原因,导致图中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与脾脏细胞的融合细胞需要经过多次的检测和筛选才能得到少量的能产生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人体内T细胞可以识别、杀伤癌细胞。以癌细胞细胞膜外表
面的特异性蛋白为抗原A,T细胞细胞膜外表面的受体蛋白
(能激活其免疫能力)为抗原B,科学家设计了1种双特异
性单克隆抗体。这种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癌症的效果优
于抗体1、2联合使用,原因是
。
这种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使T
细胞更容易(或更精准或更高概率)接触到癌细胞(类似表
达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人体内T细胞可以识别、杀伤癌细胞。以癌细胞细胞膜外表面的特异性蛋白为抗原A,T细胞细胞膜外表面的受体蛋白(能激活其免疫能力)为抗原B。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将抗癌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这样既不损伤正常细胞,又减少了用药剂量。因为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使T细胞更容易(更精准或更高概率)接触到癌细胞。所以,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癌症的效果优于抗体1、2联合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 为降低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科研人员尝试在单克隆抗体技
术的基础上,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过程如图1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小鼠注射的特定抗原应取自 。
人的乳腺癌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步骤①常用方法包括 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
导法等。
(3)步骤②的细胞必须经过步骤③克隆化培养和 才能
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
。杂交瘤细胞可采用注射
到小鼠腹腔内培养或进行 培养的方式进行扩大培养。
(4)步骤④是将获得的a 和b 这2
部分,通过接头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ADC。
PEG
抗体检测
既
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定抗体
体外
单克隆抗体
治疗乳腺癌的药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研究发现,ADC在患者体内的作用如图2所示。
①ADC能降低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是因为
能精确地定位乳腺癌细胞,该过程依赖于
反应。
②ADC进入乳腺癌细胞后,细胞中的溶酶体可将其 ,
释放出的药物最终作用于 ,可导致癌细胞凋亡。
单克隆抗
体
特异性的抗
原—抗体
水解
细胞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