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质量检测(二)(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综合质量检测(二)(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12 23:32:50

文档简介

综合质量检测(二)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共43分。第1~14小题,每小题2分;第15~19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泡菜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量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中期乳酸菌数量最多与中期乳酸菌抑制了其他微生物的活动有关
B.乳酸菌后期数量减少与乳酸积累,pH下降,抑制乳酸菌活动有关
C.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发酵容器中硝酸盐含量在初期呈现上升趋势
D.发酵容器中乳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2.“踏浆发酵酿酒法”是唐朝的一种主流红酒酿造工艺。踏浆发酵即是碾碎葡萄,用葡萄汁单纯发酵。“十年味不败”说明唐朝红酒技术的优良之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踏浆”有利于酵母菌与葡萄汁液充分混合
B.酒精生成过程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丙酮酸中的化学能
C.在葡萄酒酿制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严格保证无氧环境
D.“十年味不败”与酵母菌发酵生成的酒精的消毒作用有关
3.(2024·河南驻马店高二检测)下图中甲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中的部分操作,乙是平板划线法的操作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中涂布前要将涂布器灼烧,冷却后才能接触菌液
B.若甲中的稀释倍数仅为102,则所得的菌落不一定是由单一的细胞或孢子繁殖而成的
C.乙培养皿中所得的菌落都符合要求
D.乙中的连续划线的起点是上一次划线的末端
4.下列有关培养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培养基中的琼脂除了凝固作用之外,通常还可以被微生物所利用
B.培养基中含C、H、O、N的有机物,只能作为异养微生物的碳源
C.培养基中的无机盐能调节渗透压,还可作为某些化能自养菌的能源物质
D.选择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反应而设计的
5.细胞核重编程是指将人类成熟的体细胞重新诱导回干细胞状态,使其具有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细胞的潜能,可应用于临床医学。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干细胞可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B.干细胞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细胞核重编程和干细胞的再分化均与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相关
D.该项研究为临床上解决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带来希望
6.科学家在蛙的核移植实验中发现,肠上皮核移植实验中有1%~2%能形成蝌蚪,囊胚核移植实验中有50%能形成蝌蚪或成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用到核移植、胚胎移植等技术
B.这种差异与两种核原先所处的细胞质环境有关
C.该实验说明胚胎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全能性的表达更容易
D.核移植得到的克隆蛙的遗传性状与供核蛙的不完全相同
7.(2024·江苏盐城伍佑中学高二期中)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一个卵细胞与一个精子成功融合后通常不再与其他精子融合。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当卵细胞与精子融合后,植物卵细胞特异表达和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ECS1和ECS2。这两种酶能降解一种吸引花粉管的信号分子,避免受精卵再度与精子融合。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防止多精入卵能保持后代染色体数目稳定
B.未受精的情况下,卵细胞不分泌ECS1和ECS2
C.多精入卵可以产生更多的种子
D.ECS1和ECS2通过影响花粉管导致卵细胞和精子不能融合
8.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受精卵 桑葚胚 囊胚 原肠胚 幼体 性成熟的个体
A.图中①过程表示胚胎发育
B.受精卵形成囊胚的过程中进行卵裂,每个细胞的体积基本不变
C.高等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中的细胞分化开始于囊胚期,终止于生命结束
D.原肠胚的细胞都是全能细胞
9.科学家将β-干扰素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导入大肠杆菌表达,使干扰素第十七位的半胱氨酸改变成丝氨酸,结果大大提高了β-干扰素的抗病活性,并且提高了储存稳定性。该生物技术为(  )
A.基因工程 B.蛋白质工程
C.基因突变 D.细胞工程
10.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用于降解某种农药的残留,基本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的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逆转录酶和核糖核苷酸
B.过程②需使用限制酶、Taq DNA聚合酶以及DNA连接酶
C.过程③需要使用NaCl溶液制备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
D.过程④可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鉴定CarE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
11.1988年,美国默克公司以仅700万美元的价格,向我国全部转让当时最先进的重组乙肝疫苗的生产技术。该技术利用酿酒酵母来表达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然后将表面抗原(HBsAg)纯化后混合佐剂制成乙肝疫苗。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传统乙肝疫苗的生产方式是在培养液中培养乙肝病毒,再对乙肝病毒进行减毒或灭活处理
B.HBsAg基因能成功插入到酵母的染色体DNA中,是由于酵母和乙肝病毒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C.科学家不选大肠杆菌作为受体,可能是因为HBsAg 需要依赖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后期加工和包装
D.该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通过该技术生产出的疫苗,化学本质是DNA而非蛋白质
12.普通番茄细胞中含有PG基因,其能控制合成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简称PG),PG能破坏细胞壁使番茄软化不耐储藏。科学家将抗PG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培育出了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转基因番茄。如图表示抗PG基因的作用原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转基因番茄具有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原理是抗PG基因能阻止PG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使细胞不能合成PG
B.采用PCR技术将抗PG基因进行体外扩增时,在该技术的反应体系中除模板、引物、原料外,还需要逆转录酶
C.将抗PG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上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D.若将抗PG基因导入细胞核,可避免抗PG基因通过花粉传播进入其他植物而导致“基因污染”
13.下列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的操作步骤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步:从某细菌中提取有抗棉铃虫作用的目的基因
B.第二步:将抗虫基因与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
C.第三步:利用重组DNA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棉花植株的体细胞
D.第四步:直接等待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
1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反对一切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
B.天花病毒传染性强、危害大,是用于制造生物武器的理想微生物
C.“设计试管婴儿”技术已经成熟,可以用此技术设计“完美婴儿”
D.目的基因(如杀虫基因)本身编码的产物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毒性
15.(2024·湖南衡阳高二期末)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使用某种接种方法在培养基上培养某种微生物的结果。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最可能是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的
B.在操作时,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
C.该种微生物有可能是丙型肝炎病毒
D.该培养基上的菌落分布不均匀,并不代表纯化失败
16.实验人员利用矮牵牛(二倍体,2n=14)的红色花瓣细胞(液泡呈红色)与枸杞(四倍体,4n=48)叶肉细胞,制备了相应的原生质体,并诱导其融合,经筛选、培养获得杂种植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获得该杂种植株时需要考虑两种高等植物间的生殖隔离问题
B.可利用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等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可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筛选出杂种原生质体
D.若原生质体均为两两融合,则融合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为62条
17.为解决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丢失的问题,研究者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获得“染色体核型稳定”的EBV转化细胞。EBV转化细胞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Oua敏感。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基中不能存活,但对Oua不敏感。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丢失可能会导致合成的抗体减少
B.HAT培养基筛选能去除骨髓瘤细胞和自身融合的骨髓瘤细胞
C.Oua筛选能去除EBV转化细胞和自身融合的EBV转化细胞
D.图示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即可在小鼠腹腔内生产单克隆抗体
18.(2024·泰州高二月考)如图4支试管分别代表4种微生物(固氮菌、产甲烷菌、酵母菌、幽门螺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其中乙试管代表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状态,如表为某培养基的成分及其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葡萄糖 10 g CaSO4 0.2 g
KH2PO4 0.2 g CaCO3 5 g
MgSO4 0.2 g 琼脂 3.5 g
NaCl 0.2 g 蒸馏水 1 L
A.甲、丙、丁三个试管中的微生物分别是固氮菌、产甲烷菌、酵母菌
B.将幽门螺杆菌转移到题表所示培养基继续培养,由于培养基营养充足而更有利于它的生长
C.幽门螺杆菌的代谢类型可能是微厌氧异养型
D.丁试管中的微生物在题表所示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但与圆褐固氮菌同时接种在题表所示培养基上可以正常生长
19.(2024·南京金陵中学高二学情调研)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定量检测样本中某种DNA含量,其原理是在PCR体系中每加入1对引物的同时加入1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Taq酶催化子链延伸至探针处会水解探针,使荧光监测系统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1条链,就有1个荧光分子生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引物与探针均具有特异性,与模板结合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Taq酶催化子链从3'端向5'端延伸,需要dNTP作为原料
C.若用上述技术检测某基因的转录水平,则需要用到逆转录酶
D.原料充足时,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正相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7分)
20.(14分)鲸死亡后会沉入海底,俗称“鲸落”。“鲸落”后期会形成一个以厌氧菌和硫细菌等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厌氧菌以“鲸落”肌肉中的脂肪为食,同时产生硫化氢等一些硫化物。硫细菌将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并以该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请回答相关问题:
(1)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中一般都会含有水、无机盐、氮源和碳源,培养“鲸落”群落中厌氧菌的碳源必须是      。要培养硫细菌,培养基中的成分需要特殊配制,主要体现在                 ,这种培养基可以用来专一性培养硫细菌。
(2)在分离“鲸落”中的微生物时要制备固体培养基,在倒平板操作后,将平板倒置,这样做的目的是
                                             。
(3)若想得到“鲸落”中某目标菌种,可用平板划线法进行纯化。若下图甲是接种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图,对应的平板划线操作示意图为      。图甲中的③更易获得单菌落 ,判断依据是                       
                       。
21.(14分) 如图是体细胞克隆猴的技术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过程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和         等。
(2)图中步骤①需要将卵母细胞培养到MⅡ期后进行去核操作,去掉卵母细胞核的目的是                      
                       。
(3)图中选择猕猴胚胎期而非成年期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其原因是                                  ;刚放入培养瓶中的细胞沉降到瓶底部后首先会出现贴壁生长,大量增殖后会出现       ,每次传代培养时,常使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处理,该处理的目的是                       
                       。
22.(14分)(2024·湖南怀化高二期末)单倍体诱导技术对改良蔬菜品种、加速品种选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某研究所对蔬菜单倍体诱导的主要途径、影响因素、染色体加倍技术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蔬菜单倍体可通过        途径获得。经诱导获得的单倍体中      (填“不存在”“存在”或“不一定存在”)等位基因,原因是这与           有关。
(2)已知栽培香蕉为三倍体,不能用于培养单倍体的原因是                      
                       。
(3)许多蔬菜的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在诱变育种中易筛选出突变性状,其原因是                      
                       。
23.(15分)β-葡萄糖苷酶(BglB)是工业生产中降解纤维素的关键酶,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BglB的基因转移到了大肠杆菌的细胞中并使之表达。下图1~3分别表示Bgl Ⅱ、BamH Ⅰ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酶切位点,及其在质粒和含凝乳酶基因的外源DNA片段上的切割位点。其中,质粒含有leu2基因,可用于合成亮氨酸,目的基因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时必需的工具酶有    、    。为了扩增重组质粒,需用   处理将其转入处于    态的大肠杆菌细胞中。
(2)根据图1分别写出Bgl Ⅱ与BamH Ⅰ酶切后形成的末端序列      、      。
(3)Bgl Ⅱ酶切后的质粒与BamHⅠ酶切后的目的基因能够连接的原因是                  。
(4)将连接后的产物转入某种大肠杆菌,该细菌对卡那霉素敏感,且不能在缺乏亮氨酸的培养基中培养。使用BglⅡ处理重组质粒,可以得到长度为    bp的环状DNA。若要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应选择            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综合质量检测(二)
1.D 发酵中期,因为在无氧且乳酸含量多的环境下,其他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故乳酸菌的数量最多,A正确;在发酵后期,乳酸的大量积累,导致发酵液中pH下降,抑制了乳酸菌的活动,所以乳酸菌的数量呈现下降趋势,B正确;硝酸盐还原菌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从题图可以看出,在初期亚硝酸盐含量较多说明此时硝酸盐在增多,硝酸盐呈现上升趋势,C正确;在整个的发酵过程中,乳酸的含量会先上升而后保持稳定,而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两者的变化趋势不相同,D错误。
2.A 踏浆发酵即是碾碎葡萄,有利于酵母菌与葡萄汁液充分混合,充分发酵,A正确;酒精生成过程只有第一阶段能合成ATP,故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葡萄糖中的化学能,B错误;在葡萄酒酿制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先通气后密封,C错误;葡萄酒制成后,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故“十年味不败”,D错误。
3.C 甲中涂布前要将涂布器灼烧灭菌,冷却后才能接触菌液,A正确;对于浓度较高的菌液,若甲中的稀释倍数仅为102,则所得的菌落不一定是由单一的细胞或孢子繁殖而成的,B正确;平板划线法中在最后一次划线的末端形成的菌落才可能是由单一细胞或孢子繁殖而成的,C错误;乙中的连续划线的起点是上一次划线的末端,这样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小,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D正确。
4.C 固体培养基中的琼脂可作为凝固剂,一般不能被微生物利用,A错误;培养基中含C、H、O、N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异养微生物的碳源和氮源,B错误;培养基中的无机盐能调节渗透压,还可作为某些化能自养菌的能源物质,例如NH3可以作为硝化细菌的能源物质,C正确;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反应而设计的,D错误。
5.B 神经干细胞在治疗神经组织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A正确;干细胞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时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细胞核重编程和干细胞的再分化均与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相关,C正确;细胞核重编程后可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细胞,因此该项研究为临床上解决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带来希望,D正确。
6.A 蛙是体外受精,生育过程都是在体外完成的,所以实验中用到的技术是核移植技术,A错误;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依存,这种差异与两种核原先所处的细胞质环境有关,B正确;题意显示,肠上皮核移植实验中有1%~2%能形成蝌蚪,囊胚核移植实验中有50%能形成蝌蚪或成蛙,表明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表达更容易,C正确;蛙的性状有些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有些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所以核移植得到的克隆蛙的遗传性状与供核蛙的不完全相同,D正确。
7.C 多精入卵会导致子代有来自卵细胞和多个精子的染色体,不会产生更多种子,反而会破坏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稳定性,A正确,C错误;结合题意“当卵细胞与精子融合后,植物卵细胞特异表达和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ECS1和ECS2”可知,未受精的情况下,卵细胞不分泌ECS1和ECS2,B正确;据题意可知,ECS1和ECS2能降解一种吸引花粉管的信号分子,避免受精卵再度与精子融合,推测该过程是由ECS1和ECS2通过影响花粉管导致卵细胞和精子不能融合,D正确。
8.C 胚胎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幼体,胚后发育是指从幼体到性成熟个体,A错误;受精卵形成桑葚胚的过程中进行卵裂,细胞数目增多,但胚胎体积不变甚至略微减小,因此每个细胞的体积减小,B错误;桑葚胚的细胞全部是全能细胞,没有发生细胞分化。囊胚开始出现细胞分化,原肠胚出现了明显的细胞分化,D错误。
9.B 基因工程是将符合人们要求的目的基因导入适宜的生物体内,使其高效表达,从中提取人们所需的蛋白质,或表现出某种性状,蛋白质产品仍然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是对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进行改造或合成新的基因,从而实现对相应蛋白质的改变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所得到的蛋白质已不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题干中的操作涉及的基因显然不再是原来的基因,其合成的β-干扰素也不是天然的β-干扰素,而是经过人工改造的、符合人类需求的蛋白质,因而该生物技术为蛋白质工程。
10.D 过程①表示通过逆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和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过程②是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使用限制酶、DNA连接酶,B错误;过程③常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易于吸收DNA的感受态细胞,C错误。
11.C 病毒没有独立的新陈代谢能力,不能用培养液培养病毒,A错误;HBsAg基因能成功插入到酵母的染色体DNA中,是由于两者的DNA均为双螺旋结构,B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而疫苗是蛋白质,可能是因为HBsAg需要依赖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后期加工和包装,因此不用大肠杆菌作为受体,C正确;该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通过该技术生产出的疫苗,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错误。
12.C 据题图可知,抗PG基因与PG基因转录成的mRNA正好相互结合,阻止了PG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使细胞不能合成PG,A错误;PCR过程所需要的条件有:模板、引物、原料、Taq DNA聚合酶,B错误;花粉中的雄配子几乎不含质基因,所以为避免抗PG基因通过花粉传播进入其他植物而导致“基因污染”,应将抗PG基因导入细胞质,D错误。
13.D 按照基因工程操作的四个步骤来分析,第四步应为对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与鉴定,D错误。
14.D 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反对一切生殖性克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A错误;天花病毒传染性强、危害大,但禁止生物武器的生产,B错误;“设计试管婴儿”技术应用于治疗某些疾病,不能用于设计“完美婴儿”,C错误。
15.C 题图中菌落分布不均匀,部分菌落过于密集,最可能是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的,A正确;病毒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存繁殖,故该种微生物不可能是丙型肝炎病毒,C错误;使用平板划线法时随划线次数的增加,菌落密度逐渐减小,因此菌落分布不均匀,并不代表纯化失败,D正确。
16.C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故获得该杂种植株时不用考虑两种高等植物间的生殖隔离问题,A错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时,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如电融合法等)和化学方法(如聚乙二醇法等),B错误;杂种原生质体同时含有红色液泡和叶绿体,同种原生质体融合得到的细胞仅有红色液泡或叶绿体,所以可利用显微镜筛选得到融合后的杂种原生质体,C正确;若原生质体均为两两融合,则会形成3种细胞,即矮牵牛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枸杞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杂种细胞,所以融合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8条或96条或62条,D错误。 
17.D 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杂交瘤细胞若丢失来自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可能会导致抗体产生减少,A正确;据题意“EBV转化细胞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Oua敏感;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基中不能存活,但对Oua不敏感”可知,HAT培养基筛选去除的是未与EBV转化细胞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和自身融合的骨髓瘤细胞,Oua筛选去除的是未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EBV转化细胞和自身融合的EBV转化细胞,B、C正确;图示获得的杂交瘤细胞还要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检测呈现阳性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D错误。
18.B 分析题图4支试管中微生物对空气的依赖程度,甲试管中微生物在试管上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其对应固氮菌;乙试管中幽门螺杆菌在试管中部生长,其代谢类型可能是微厌氧异养型,在空气充足或绝对无氧的环境中不能生长;丙试管中微生物集中在试管底部生长,是严格厌氧型微生物,其对应产甲烷菌;丁试管中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均匀分布,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其对应酵母菌,A、C正确。由题表所示培养基的成分及其含量可知,该培养基缺少氮源,故将幽门螺杆菌转移到该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丁试管中的微生物(酵母菌)在该培养基上也不能正常生长,但与圆褐固氮菌同时接种在该培养基上可以正常生长,因为圆褐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N2,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氮源,B错误,D正确。
19.B 图示引物与探针均为根据某条模板链设计的单链DNA,因而具有特异性,与模板结合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根据图示中引物延伸的方向可以确定Taq酶可以催化子链沿着5'端向3'端的方向延伸,需要dNTP作为原料,B错误;若要用上述技术检测某基因的转录水平,需要以某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DNA后再进行PCR的扩增,因此要用到逆转录酶,C正确;由题干信息“每加入1对引物的同时加入1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每扩增1条链,就有1个荧光分子生成”可知,原料充足时,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正相关,D正确。
20.(1)含碳有机物(或脂肪) 碳源必须是含碳无机物(或碳酸盐),同时加入硫化物 (2)防止培养皿皿盖上凝结的水珠落入培养皿造成污染 (3)丙 每次划线的菌种都来自上一次划线的末端,最后一次划线结束时更容易获得单菌落
解析:厌氧菌以“鲸落”肌肉中的脂肪为食,属于异养型微生物,故培养“鲸落”群落中厌氧菌的碳源必须是含碳有机物(或脂肪)。硫细菌将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并以该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即硫细菌为自养型微生物,所以要培养硫细菌,培养基中的成分需要特殊配制,主要体现在碳源必须是含碳无机物(或碳酸盐),同时加入硫化物。
21.(1)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或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胚胎移植技术 (2)保证核遗传物质全部来自成纤维细胞 (3)胚胎期的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更强,更易于培养 接触抑制 使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便于制成细胞悬液后转入到新的培养瓶中培养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图示过程涉及的主要技术有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2)图中步骤①需要将卵母细胞培养到MⅡ期后进行去核操作,去掉卵母细胞核可保证核遗传物质全部来自成纤维细胞。(3)由于胚胎期的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更强,更易于培养,因此在进行核移植时,通常选择胚胎期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常出现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的特点,因此刚放入培养瓶中的细胞沉降到瓶底部后首先会出现细胞贴壁现象,大量增殖后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进行传代培养时,常利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处理,使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便于制成细胞悬液后转入到新的培养瓶中培养。
22.(1)花药离体培养 不一定存在 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多少 (2)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3)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上无论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都可以得到表达
解析:(1)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植株,再诱导其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蔬菜单倍体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途径获得,经诱导获得的单倍体中不一定存在等位基因,这与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多少有关,如AAaa个体获得的单倍体可能含有等位基因Aa。(3)许多蔬菜的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上无论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都可以得到表达,因此在诱变育种中易筛选出突变性状。
23.(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或限制酶) DNA连接酶 钙离子 感受 (2)
或 或
(3)酶切后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3 300 含卡那霉素但不含亮氨酸
解析:(2)分析图1可知,Bgl Ⅱ切割AGATCT序列中A与G之间的磷酸二酯键,酶切后形成的末端序列为—或;BamHⅠ切割GGATCC序列中G与G之间的磷酸二酯键,酶切后形成的末端序列为或。
(3)由于Bgl Ⅱ酶切后的质粒与BamHⅠ酶切后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Bgl Ⅱ酶切后的质粒与BamHⅠ酶切后
的目的基因能够连接。(4)将连接后的产物转入某种大肠杆菌,该细菌对卡那霉素敏感,且不能在缺乏亮氨酸的培养基中培养。质粒长度为2 800 bp,目的基因长度为500 bp,重组后重组质粒上只有一个Bgl Ⅱ的酶切位点,故使用Bgl Ⅱ处理重组质粒,可以得到长度为2 800+500=3 300 bp的环状DNA。将连接后的产物转入某种大肠杆菌,该细菌对卡那霉素敏感,且不能在缺乏亮氨酸的培养基中培养,故若要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应选择含卡那霉素但不含亮氨酸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6 / 6(共63张PPT)
综合质量检测(二)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共43分。第1~14小题,每小题2分;第15~19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泡菜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量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
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中期乳酸菌数量最多与中期乳酸菌抑制了其他微生物的活动有关
B. 乳酸菌后期数量减少与乳酸积累,pH下降,抑制乳酸菌活动有关
C. 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发酵容
器中硝酸盐含量在初期呈现上升趋势
D. 发酵容器中乳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与
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发酵中期,因为在无氧且乳酸含量多的环境下,其他微
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故乳酸菌的数量最多,A正确;在发酵后
期,乳酸的大量积累,导致发酵液中pH下降,抑制了乳酸菌的活
动,所以乳酸菌的数量呈现下降趋势,B正确;硝酸盐还原菌可以
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从题图可以看出,在初期亚硝酸盐含量
较多说明此时硝酸盐在增多,硝酸盐呈现上升趋势,C正确;在整
个的发酵过程中,乳酸的含量会先上升而后保持稳定,而亚硝酸盐
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两者的变化趋势不相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 “踏浆发酵酿酒法”是唐朝的一种主流红酒酿造工艺。踏浆发酵即
是碾碎葡萄,用葡萄汁单纯发酵。“十年味不败”说明唐朝红酒技
术的优良之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踏浆”有利于酵母菌与葡萄汁液充分混合
B. 酒精生成过程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丙酮酸中的化学能
C. 在葡萄酒酿制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严格保证无氧环境
D. “十年味不败”与酵母菌发酵生成的酒精的消毒作用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踏浆发酵即是碾碎葡萄,有利于酵母菌与葡萄汁液充分
混合,充分发酵,A正确;酒精生成过程只有第一阶段能合成
ATP,故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葡萄糖中的化学能,B错误;在葡
萄酒酿制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先通气后密封,C错误;葡萄酒制成
后,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
境而受抑制,故“十年味不败”,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 (2024·河南驻马店高二检测)下图中甲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中的部
分操作,乙是平板划线法的操作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甲中涂布前要将涂布器灼烧,冷却后才能接触菌液
B. 若甲中的稀释倍数仅为102,则所得的菌落不一定是由单一的细胞
或孢子繁殖而成的
C. 乙培养皿中所得的菌落都符合要求
D. 乙中的连续划线的起点是上一次划线的末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甲中涂布前要将涂布器灼烧灭菌,冷却后才能接触菌
液,A正确;对于浓度较高的菌液,若甲中的稀释倍数仅为102,则
所得的菌落不一定是由单一的细胞或孢子繁殖而成的,B正确;平
板划线法中在最后一次划线的末端形成的菌落才可能是由单一细胞
或孢子繁殖而成的,C错误;乙中的连续划线的起点是上一次划线
的末端,这样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小,最
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 下列有关培养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体培养基中的琼脂除了凝固作用之外,通常还可以被微生物所
利用
B. 培养基中含C、H、O、N的有机物,只能作为异养微生物的碳源
C. 培养基中的无机盐能调节渗透压,还可作为某些化能自养菌的能
源物质
D. 选择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反应而
设计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固体培养基中的琼脂可作为凝固剂,一般不能被微生物
利用,A错误;培养基中含C、H、O、N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异养
微生物的碳源和氮源,B错误;培养基中的无机盐能调节渗透压,
还可作为某些化能自养菌的能源物质,例如NH3可以作为硝化细菌
的能源物质,C正确;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与培养
基中特定试剂反应而设计的,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5. 细胞核重编程是指将人类成熟的体细胞重新诱导回干细胞状态,使
其具有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细胞的潜能,可应用于临床医学。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干细胞可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B. 干细胞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 细胞核重编程和干细胞的再分化均与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相关
D. 该项研究为临床上解决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带来希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神经干细胞在治疗神经组织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
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A正确;干细胞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时没
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细胞核重
编程和干细胞的再分化均与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相关,C正
确;细胞核重编程后可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细胞,因此该项研究为
临床上解决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带来希望,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6. 科学家在蛙的核移植实验中发现,肠上皮核移植实验中有1%~2%
能形成蝌蚪,囊胚核移植实验中有50%能形成蝌蚪或成蛙。下列叙
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用到核移植、胚胎移植等技术
B. 这种差异与两种核原先所处的细胞质环境有关
C. 该实验说明胚胎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全能性的表达更容易
D. 核移植得到的克隆蛙的遗传性状与供核蛙的不完全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蛙是体外受精,生育过程都是在体外完成的,所以实验
中用到的技术是核移植技术,A错误;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依存,
这种差异与两种核原先所处的细胞质环境有关,B正确;题意显
示,肠上皮核移植实验中有1%~2%能形成蝌蚪,囊胚核移植实验
中有50%能形成蝌蚪或成蛙,表明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表
达更容易,C正确;蛙的性状有些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有些是由
细胞质基因控制,所以核移植得到的克隆蛙的遗传性状与供核蛙的
不完全相同,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7. (2024·江苏盐城伍佑中学高二期中)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一
个卵细胞与一个精子成功融合后通常不再与其他精子融合。我国科
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当卵细胞与精子融合后,植物卵细胞特异表达
和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ECS1和ECS2。这两种酶能降解一种吸引花
粉管的信号分子,避免受精卵再度与精子融合。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 防止多精入卵能保持后代染色体数目稳定
B. 未受精的情况下,卵细胞不分泌ECS1和ECS2
C. 多精入卵可以产生更多的种子
D. ECS1和ECS2通过影响花粉管导致卵细胞和精子不能融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多精入卵会导致子代有来自卵细胞和多个精子的染色
体,不会产生更多种子,反而会破坏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稳定
性,A正确,C错误;结合题意“当卵细胞与精子融合后,植物卵
细胞特异表达和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ECS1和ECS2”可知,未受精
的情况下,卵细胞不分泌ECS1和ECS2,B正确;据题意可知,
ECS1和ECS2能降解一种吸引花粉管的信号分子,避免受精卵再度
与精子融合,推测该过程是由ECS1和ECS2通过影响花粉管导致卵
细胞和精子不能融合,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8. 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受精卵 桑葚胚 囊胚 原肠胚 幼体 性成熟的个体
A. 图中①过程表示胚胎发育
B. 受精卵形成囊胚的过程中进行卵裂,每个细胞的体积基本不变
C. 高等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中的细胞分化开始于囊胚期,终止于生命
结束
D. 原肠胚的细胞都是全能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胚胎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幼体,胚后发育是指从幼体到
性成熟个体,A错误;受精卵形成桑葚胚的过程中进行卵裂,细胞
数目增多,但胚胎体积不变甚至略微减小,因此每个细胞的体积减
小,B错误;桑葚胚的细胞全部是全能细胞,没有发生细胞分化。
囊胚开始出现细胞分化,原肠胚出现了明显的细胞分化,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9. 科学家将β-干扰素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导入大肠杆菌表达,使干扰素
第十七位的半胱氨酸改变成丝氨酸,结果大大提高了β-干扰素的抗
病活性,并且提高了储存稳定性。该生物技术为(  )
A. 基因工程 B. 蛋白质工程
C. 基因突变 D. 细胞工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基因工程是将符合人们要求的目的基因导入适宜的生物
体内,使其高效表达,从中提取人们所需的蛋白质,或表现出某种
性状,蛋白质产品仍然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是对控制
蛋白质合成的基因进行改造或合成新的基因,从而实现对相应蛋白
质的改变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所得到的蛋白质已不是天然存在
的蛋白质。题干中的操作涉及的基因显然不再是原来的基因,其合
成的β-干扰素也不是天然的β-干扰素,而是经过人工改造的、符合
人类需求的蛋白质,因而该生物技术为蛋白质工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0.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用于降解某种农
药的残留,基本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的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逆转录酶和核糖核苷酸
B. 过程②需使用限制酶、Taq DNA聚合酶以及DNA连接酶
C. 过程③需要使用NaCl溶液制备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
D. 过程④可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鉴定CarE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
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过程①表示通过逆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该过程需要
逆转录酶和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过程②是重组表达载体的
构建,需要使用限制酶、DNA连接酶,B错误;过程③常用Ca2+
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易于吸收DNA的感受态细胞,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1. 1988年,美国默克公司以仅700万美元的价格,向我国全部转让当
时最先进的重组乙肝疫苗的生产技术。该技术利用酿酒酵母来表
达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然后将表面抗原(HBsAg)
纯化后混合佐剂制成乙肝疫苗。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传统乙肝疫苗的生产方式是在培养液中培养乙肝病毒,再对乙肝
病毒进行减毒或灭活处理
B. HBsAg基因能成功插入到酵母的染色体DNA中,是由于酵母和乙
肝病毒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C. 科学家不选大肠杆菌作为受体,可能是因为HBsAg 需要依赖内质
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后期加工和包装
D. 该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通过该技术生产出的疫苗,化学本质
是DNA而非蛋白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病毒没有独立的新陈代谢能力,不能用培养液培养病
毒,A错误;HBsAg基因能成功插入到酵母的染色体DNA中,是
由于两者的DNA均为双螺旋结构,B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生
物,而疫苗是蛋白质,可能是因为HBsAg需要依赖内质网和高尔
基体进行后期加工和包装,因此不用大肠杆菌作为受体,C正
确;该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通过该技术生产出的疫苗,化学
本质是蛋白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2. 普通番茄细胞中含有PG基因,其能控制合成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简称PG),PG能破坏细胞壁使番茄软化不耐储藏。科学家将
抗PG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培育出了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转基因
番茄。如图表示抗PG基因的作用原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该转基因番茄具有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原理是抗PG基因能阻止
PG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使细胞不能合成PG
B. 采用PCR技术将抗PG基因进行体外扩增时,在该技术的反应体系
中除模板、引物、原料外,还需要逆转录酶
C. 将抗PG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上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D. 若将抗PG基因导入细胞核,可避免抗PG基因通过花粉传播进入
其他植物而导致“基因污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据题图可知,抗PG基因与PG基因转录成的mRNA正
好相互结合,阻止了PG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使细胞不能合成
PG,A错误;PCR过程所需要的条件有:模板、引物、原料、Taq
DNA聚合酶,B错误;花粉中的雄配子几乎不含质基因,所以为
避免抗PG基因通过花粉传播进入其他植物而导致“基因污染”,
应将抗PG基因导入细胞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3. 下列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的操作步骤不正确的是(  )
A. 第一步:从某细菌中提取有抗棉铃虫作用的目的基因
B. 第二步:将抗虫基因与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
C. 第三步:利用重组DNA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棉花植株的
体细胞
D. 第四步:直接等待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
解析: 按照基因工程操作的四个步骤来分析,第四步应为对
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与鉴定,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反对一切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
B. 天花病毒传染性强、危害大,是用于制造生物武器的理想微生物
C. “设计试管婴儿”技术已经成熟,可以用此技术设计“完美婴
儿”
D. 目的基因(如杀虫基因)本身编码的产物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毒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反对一切生殖性克隆,不反对
治疗性克隆,A错误;天花病毒传染性强、危害大,但禁止生物
武器的生产,B错误;“设计试管婴儿”技术应用于治疗某些疾
病,不能用于设计“完美婴儿”,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5. (2024·湖南衡阳高二期末)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使用某种接种方法
在培养基上培养某种微生物的结果。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图最可能是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的
B. 在操作时,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
C. 该种微生物有可能是丙型肝炎病毒
D. 该培养基上的菌落分布不均匀,并不代表纯化失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题图中菌落分布不均匀,部分菌落过于密集,最可能是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的,A正确;病毒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存繁殖,故该种微生物不可能是丙型肝炎病毒,C错误;使用平板划线法时随划线次数的增加,菌落密度逐渐减小,因此菌落分布不均匀,并不代表纯化失败,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6. 实验人员利用矮牵牛(二倍体,2n=14)的红色花瓣细胞(液泡
呈红色)与枸杞(四倍体,4n=48)叶肉细胞,制备了相应的原
生质体,并诱导其融合,经筛选、培养获得杂种植株。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
A. 获得该杂种植株时需要考虑两种高等植物间的生殖隔离问题
B. 可利用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等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 可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筛选出杂种原生质体
D. 若原生质体均为两两融合,则融合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为
62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故获得该杂种植株时不用考虑两种高等植物间的生殖隔离问题,A错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时,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如电融合法等)和化学方法(如聚乙二醇法等),B错误;杂种原生质体同时含有红色液泡和叶绿体,同种原生质体融合得到的细胞仅有红色液泡或叶绿体,所以可利用显微镜筛选得到融合后的杂种原生质体,C正确;若原生质体均为两两融合,则会形成3种细胞,即矮牵牛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枸杞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杂种细胞,所以融合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8条或96条或62条,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7. 为解决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丢失的问题,研究者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获得“染色体核型稳定”的EBV转化细胞。EBV转化细胞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Oua敏感。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基中不能存活,但对Oua不敏感。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丢失可能会导致合成的抗体减少
B. HAT培养基筛选能去除骨髓瘤细胞和自身融合的骨髓瘤细胞
C. Oua筛选能去除EBV转化细胞和自身融合的EBV转化细胞
D. 图示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即可在小鼠腹腔内生产单克隆抗体
解析:  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杂交瘤细胞若丢失来自B
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可能会导致抗体产生减少,A正确;据题意
“EBV转化细胞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Oua敏感;骨髓瘤细
胞在HAT培养基中不能存活,但对Oua不敏感”可知,HAT培养基
筛选去除的是未与EBV转化细胞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和自身融合的
骨髓瘤细胞,Oua筛选去除的是未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EBV转化
细胞和自身融合的EBV转化细胞,B、C正确;图示获得的杂交瘤
细胞还要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检测呈现阳性的杂交瘤细
胞才能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8. (2024·泰州高二月考)如图4支试管分别代表4种微生物(固氮
菌、产甲烷菌、酵母菌、幽门螺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
状态,其中乙试管代表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状态,如表为某培养基
的成分及其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葡萄糖 10 g CaSO4 0.2 g
KH2PO4 0.2 g CaCO3 5 g
MgSO4 0.2 g 琼脂 3.5 g
NaCl 0.2 g 蒸馏水 1 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甲、丙、丁三个试管中的微生物分别是固氮菌、产甲烷菌、酵母菌
B.将幽门螺杆菌转移到题表所示培养基继续培养,由于培养基营养充足而更有利于它的生长
C.幽门螺杆菌的代谢类型可能是微厌氧异养型
D.丁试管中的微生物在题表所示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但与圆褐固氮菌同时接种在题表所示培养基上可以正常生长
解析:  分析题图4支试管中微生物对空气的依赖程度,甲试管中微生物在试管上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其对应固氮菌;乙试管中幽门螺杆菌在试管中部生长,其代谢类型可能是微厌氧异养型,在空气充足或绝对无氧的环境中不能生长;丙试管中微生物集中在试管底部生长,是严格厌氧型微生物,其对应产甲烷菌;丁试管中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均匀分布,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其对应酵母菌,A、C正确。由题表所示培养基的成分及其含量可知,该培养基缺少氮源,故将幽门螺杆菌转移到该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丁试管中的微生物(酵母菌)在该培养基上也不能正常生长,但与圆褐固氮菌同时接种在该培养基上可以正常生长,因为圆褐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N2,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氮源,B错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9. (2024·南京金陵中学高二学情调研)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定量检
测样本中某种DNA含量,其原理是在PCR体系中每加入1对引物的
同时加入1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Taq酶催化子链延
伸至探针处会水解探针,使荧光监测系统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
扩增1条链,就有1个荧光分子生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图示引物与探针均具有特异性,与模板结合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
B. Taq酶催化子链从3'端向5'端延伸,需要dNTP作为原料
C. 若用上述技术检测某基因的转录水平,则需要用到逆转录酶
D. 原料充足时,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正
相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图示引物与探针均为根据某条模板链设计的单链DNA,因而具有特异性,与模板结合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根据图示中引物延伸的方向可以确定Taq酶可以催化子链沿着5'端向3'端的方向延伸,需要dNTP作为原料,B错误;若要用上述技术检测某基因的转录水平,需要以某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DNA后再进行PCR的扩增,因此要用到逆转录酶,C正确;由题干信息“每加入1对引物的同时加入1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每扩增1条链,就有1个荧光分子生成”可知,原料充足时,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正相关,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7分)
20. (14分)鲸死亡后会沉入海底,俗称“鲸落”。“鲸落”后期会
形成一个以厌氧菌和硫细菌等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厌氧菌以“鲸
落”肌肉中的脂肪为食,同时产生硫化氢等一些硫化物。硫细菌
将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并以该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请回答相关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中一般都会含有水、无机盐、氮源和碳
源,培养“鲸落”群落中厌氧菌的碳源必须是
。要培养硫细菌,培养基中的成分需要特殊配
制,主要体现在
,这种培养基可以用来专一性培养硫细菌。
含碳有机物
(或脂肪) 
碳源必须是含碳无机物(或碳酸盐),同
时加入硫化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厌氧菌以“鲸落”肌肉中的脂肪为食,属于异养型微
生物,故培养“鲸落”群落中厌氧菌的碳源必须是含碳有机
物(或脂肪)。硫细菌将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并以该过程
中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即硫细菌为自养型微生物,所以
要培养硫细菌,培养基中的成分需要特殊配制,主要体现在
碳源必须是含碳无机物(或碳酸盐),同时加入硫化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在分离“鲸落”中的微生物时要制备固体培养基,在倒平板
操作后,将平板倒置,这样做的目的是

防止培养皿皿盖上
凝结的水珠落入培养皿造成污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若想得到“鲸落”中某目标菌种,可用平板划线法进行纯
化。若下图甲是接种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图,对应的平板划线
操作示意图为 。图甲中的③更易获得单菌落 ,判断依据


丙 
每次划线的菌种都来自上一次划线的末端,最后一次划
线结束时更容易获得单菌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1. (14分) 如图是体细胞克隆猴的技术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图示过程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等。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过程涉及的主要技术有动
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
动物
细胞核移植技术(或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胚胎移植技
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图中步骤①需要将卵母细胞培养到MⅡ期后进行去核操作,
去掉卵母细胞核的目的是

解析:图中步骤①需要将卵母细胞培养到MⅡ期后进行
去核操作,去掉卵母细胞核可保证核遗传物质全部来自成纤
维细胞。
保证核遗传物质全部来自成纤维
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图中选择猕猴胚胎期而非成年期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其
原因是 ;
刚放入培养瓶中的细胞沉降到瓶底部后首先会出现贴壁生
长,大量增殖后会出现 ,每次传代培养时,常使
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处理,该处理的目的是


胚胎期的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更强,更易于培养 
接触抑制 
使细胞分
散成单个细胞,便于制成细胞悬液后转入到新的培养瓶中培
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由于胚胎期的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更强,更易
于培养,因此在进行核移植时,通常选择胚胎期的成纤维细
胞进行培养。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常出现贴壁生长和接触抑
制的特点,因此刚放入培养瓶中的细胞沉降到瓶底部后首先
会出现细胞贴壁现象,大量增殖后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进
行传代培养时,常利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处理,使细
胞分散成单个细胞,便于制成细胞悬液后转入到新的培养瓶
中培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2. (14分)(2024·湖南怀化高二期末)单倍体诱导技术对改良蔬菜
品种、加速品种选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某研究所对蔬菜单倍
体诱导的主要途径、影响因素、染色体加倍技术及其在遗传育种
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蔬菜单倍体可通过 途径获得。经诱导获得的
单倍体中 (填“不存在”“存在”或“不一定
存在”)等位基因,原因是这与
有关。
花药离体培养 
不一定存在 
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多
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植株,再诱导其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蔬菜单倍体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途径获得,经诱导获得的单倍体中不一定存在等位基因,这与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多少有关,如AAaa个体获得的单倍体可能含有等位基因A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已知栽培香蕉为三倍体,不能用于培养单倍体的原因是


(3)许多蔬菜的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在诱变育种中易筛
选出突变性状,其原因是


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形成
正常的配子
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上
无论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都可以得到表达 
解析:许多蔬菜的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上无论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都可以得到表达,因此在诱变育种中易筛选出突变性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3. (15分)β-葡萄糖苷酶(BglB)是工业生产中降解纤维素的关键
酶,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BglB的基因转移到了大
肠杆菌的细胞中并使之表达。下图1~3分别表示Bgl Ⅱ、BamH Ⅰ
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酶切位点,及其在质粒和含凝乳酶基因
的外源DNA片段上的切割位点。其中,质粒含有leu2基因,可用
于合成亮氨酸,目的基因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回答下列
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时必需的工具
酶有 、 。为
了扩增重组质粒,需用 处理将其转入处于 态
的大肠杆菌细胞中。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或限制酶) 
DNA连接酶 
钙离子 
感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根据图1分别写出Bgl Ⅱ与BamH Ⅰ酶切后形成的末端序
列 、 。
解析:分析图1可知,Bgl Ⅱ切割AGATCT序列中A与G
之间的磷酸二酯键,酶切后形成的末端序列为—
或 ;BamHⅠ切割GGATCC序列中G与G之间的磷酸
二酯键,酶切后形成的末端序列为 或 。
或   
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Bgl Ⅱ酶切后的质粒与BamHⅠ酶切后的目的基因能够连接的
原因是

解析:由于Bgl Ⅱ酶切后的质粒与BamHⅠ酶切后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Bgl Ⅱ酶切后的质粒与BamHⅠ酶切后的目的基因能够连接。
酶切后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将连接后的产物转入某种大肠杆菌,该细菌对卡那霉素敏
感,且不能在缺乏亮氨酸的培养基中培养。使用BglⅡ处理
重组质粒,可以得到长度为 bp的环状DNA。若要筛选
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应选择
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3 300 
含卡那霉素但不含亮氨
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将连接后的产物转入某种大肠杆菌,该细菌对卡那霉素敏感,且不能在缺乏亮氨酸的培养基中培养。质粒长度为2 800 bp,目的基因长度为500 bp,重组后重组质粒上只有一个Bgl Ⅱ的酶切位点,故使用Bgl Ⅱ处理重组质粒,可以得到长度为2 800+500=3 300 bp的环状DNA。将连接后的产物转入某种大肠杆菌,该细菌对卡那霉素敏感,且不能在缺乏亮氨酸的培养基中培养,故若要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应选择含卡那霉素但不含亮氨酸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