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 (5)

文档属性

名称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9 22:1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6
(人教版必修2)
课标解读
1.了解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理解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3.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人类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发生更本变革。
教材解析
重要概念
1.
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
2.
环境问题: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问题,叫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
(1)含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
(2)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方面.
自主认知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教材90-92页图)
图6.1朝拜太阳神的解读
人类崇拜自然
图6.2弋射、收获的解读
人类与自然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
图6.3的玛雅古观象台遗址的解读
时期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主要行为表现
后果
文明时期
自然。听天由命。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

的关系。
采集和渔猎。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
,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

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

文明时期
自然。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
人类开始大规模的改造自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
,对抗性

地理环境趋于
,如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
文明时期
自然。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也要求环境容纳更多的废弃物
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大气温室效应和
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新技术革命时期)
。人类逐渐认识到只有善待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走
之路,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下去
逐渐抛弃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
增长和

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寻求

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活动导引:
课本第92页活动1图6.4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的解读导引
课本第92页活动2
对不同生产方式的理解导引

6.5为种植准备的小块土地的解读
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图6.5
1824年英国早期工业中心的解读
工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典型例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它是决定
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此阶段社会发展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1)土地
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将课本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图形化了,其横轴表示四个发展阶段,纵轴表示各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在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只需凭劳力到自然界狩猎、采集野果即可。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则主要通过劳力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来获得物质产品。在工业文明时代,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显示该时代内资本的影响力在下降,而科技的影响力在上升;这一时代,因人类增长过快、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地矛盾也最为尖锐,因此人类必然谋求人地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当然就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离不开环境
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

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


③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
活动,把各种废气物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表现
①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短缺的主要资源有

等,生态破坏的表现有


等。
②环境质量下降,形成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经济的关系
图6.8污染的形成的解读
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分类、危害
3.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表现为为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等。局域性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海洋污染、国际性河流污染等。
4.环境问题的地域上差异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原因是由于交通、工业
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
种减少等。(原因是由于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5.
环境问题的国家差异
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
,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图6.9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的解读
城市主要环境问题
图6.10乡村地区的土地退化的解读
乡村主要环境问题
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的解读
环境问题的分布
典型例题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人类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的
,同时,人类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正确的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
确的定义:
是这样的发展,它既
,又

难点突破: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
(基础)②
(条件)③
(目的)。
4.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性原则。包括有:
之间

之间、
之间、
之间。

性原则。地球的
是有限的,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

的承载能力之内。

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
问题往往会转化为
问题。要
求进行
。对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国性目标和政策。
图6.12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解读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揭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环境保护的好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www.xkb1.com
内涵
地位
目标
生态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典型例题
阅读下图中的两个图象,分析社会、经济、生态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两图中哪一个是合理的,哪一个不合理,说明理由。
解析:着重从三者效益的统一来分析
答案:左图的发展模式是合理的,因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统一的。右图的发展模式,表现出三者不协调,它没有兼顾生态效益,最终会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所抵销,甚至环境恶化。
活动导引:
课本第97页活动1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导引新课标第一网
对可持续发展的不同解释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课本第98页活动2“给蛇让道”导引
课本第98页活动3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衡量标准,对下列观点作出评价导引
学生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知识纲要
同步测评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早期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制约作用较强
B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增强
C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被动适应自然
D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公认始于20世纪70世纪年代

2、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根本途径是:
A
积极发展经济
B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C
搞好国土整治
D
加速开发自然资源
3、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
)
A
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
B
人类被动适应自然
C
人类开始规模改造自然
D
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4、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萌芽时期的是:
(
)
A
采猎文明时期
B
农业文明时期
C
工业文明时期
D
旧石器时代

5、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
①共同性原则
②持续性原则
③公平性原则
④综合性原则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世界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优方式为
(
)
A
以掩埋为主
B
以焚烧为主
C
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及综合处理
D
用巨轮运到大洋中投入深海

7、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B.垦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C大量开采矿产资源
D.发达国家把重污染工业转运到发展中国家
8、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是:(
)
A.美国对绿色和平组织的呼吁置之不理
B.把污染排放到本国,不危害他国
C.日本政府禁止滥砍乱伐,从别国进口一次性木筷
D.把核废料投放到公海中
9、下列措施中,能促使人类与环境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的是:(
)
A.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
B.排干沼泽,围湖造田
C.发展能量密集型农业
D.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水平
10、下列关于经济增长发展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传统的发展模式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损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
C.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D.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可取的
11、阅读下页的宣传画,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了人类排放
和开发的
速度超过了环境承受能力,从而引发了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

两个方面。
(3)森林破坏,使大气中的
含量增多,导致
,从而对全球

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1D
2B
3A
4B
5B
6C
7A
8B
9A
10D
11、12、(1)废弃物
资源
(2)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3)二氧化碳
全球变暖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降水
干湿状

经济
社会
生态
经济
社会
生态
内涵
环环境问题
历史回顾
可持续发展
定义
新技术革命时期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表现
差异
工业文明
采集和渔猎
农业文明
原则
人地关系
思想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