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8 06:4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目
地理
教材
必修二
备课组长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上课周次
课题
第六章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3.鼓励学生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4.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同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展示
课时总数
1课时
教学过程(要有设计意图和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导入: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人地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果不同。指导学生读图6.1、6.2及教材相关材料,完成下表:时期生产力水平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类活动环境问题采猎文明时期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听天由命,依赖和崇拜自然采集和渔猎。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与环境保持原始平衡关系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农业文明时期很大提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有了科学的萌芽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模地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农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工业文明时期极大地发展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征服自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步从局部扩展到全球(1)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逐步扩大,环境问题的内容和表现也在不断变化。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发展生产力。(2)从上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例如,18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人地协调论等,就反映了近代人类对人地关系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人类的认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可以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协调。【活动】案例1,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略。【转折】活动题,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师: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从而使人类与环境之间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通过看图6.7及读图思考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具有的特点。【过渡】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人类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因此,人类必须调控自己的行为,迫切需要寻找一条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的道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内涵要点作用内容和要求关系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强调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它包括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生态的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经济的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环境的保护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21世纪教育网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强调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效益、节能和减少废物。环境保护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须的资金和技术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原则含义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入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小结:可持续发展是本节的重点,其发展示意图是个难点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本节的重要介绍过程,必须要搞清楚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未来还将继续走下去。同学们对可持续的概念还不能够深刻理解,所以要花功夫在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上,才能明白其三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基本原则。
板书设计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协调直面环境问题类型及原因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基本原则
教后反思
本节教材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入手,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和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本节教学重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难点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