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设规经济因素两方面。2.
记住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3.能举例说明每一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
能说出农业地域形成的条件。
【重点难点】
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2.
农业区位的选择3.
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学法指导】
本章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出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运用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学习中,我们要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中归纳出基本规律,学会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例如分析区位因素时,要重点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学习农业地域类型时,要特别关注它们的形成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知识链接】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______。(2)农业与_________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__________的选择。3.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自然因素:包括______、地形、______、水源等,比较______。(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______、劳动力、__________、政策、科技等,发展变化______。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_____________,
在______、社会、______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_____、经营方式、__________等具有相同的特征。3.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土地的结果。
【学习过程】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区位因素
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因素的变化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2.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的基本方法每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但都有其主导因素。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条件,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主导因素农业生产热量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水源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地形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市场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土壤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技术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3.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2)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例如,地价的高低与距离城镇的远近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其农业成本较高,因此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农作物或禽畜品种。再如,乳牛、花卉等对交通运输的要求高,应近城市或沿交通干线分布。
[迁移应用]
1.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符合实际的是( )A.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市场B.珠江三角洲的双季稻——水源C.渭河平原的冬小麦——光照D.河套平原的甜菜——地形【答案】 A【解析】 珠江三角洲双季稻——热量,渭河平原冬小麦——热量,河套平原甜菜——热量。甜菜喜温凉的气候,冬小麦越冬对热量也有一定要求。
二、案例探究——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在早期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可以改造某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使之适宜发展农业生产,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相对减弱,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2.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看,完善保鲜等技术,加强地区间的协作和区际分工,减轻灾害损失,避免恶性市场竞争,是进一步发展该地区农业的有效措施。
[迁移应用]
2.下图是表示某种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读图回答(1)~(3)题。
(1)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2)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城市居民收入增加(3)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Ⅱ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 (1)C (2)C (3)D【解析】 在城郊形成蔬菜、花卉产地主要是因为距离城市(消费市场)近。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广东位于低纬地区,冬季温和,许多在北方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下不能生长的蔬菜、花卉都可以在此生长,因此从广东运往河北的农产品中,应在冬季时运输量最大。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其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此形成农业生产明显的地域性特点。2.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3.农业地域的类型由于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地域类型。如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
[迁移应用]
3.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答案】 D【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大范围内的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我国西北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要发展农业,必须有灌溉水源。水资源不足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限制条件。
四、案例探究——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1.混合农业的特点混合农业主要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生产有多种方式,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的谷物和畜牧混合农业。这种类型分布较为广泛,其中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的混合农业最为典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其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如下表所示:区位条件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部平原)土壤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较好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交通发达便利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高科技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政策政府鼓励扶持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项目特点生产方式种麦和养羊,种麦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科技应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农业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地域化坚持“土一草一畜一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三个优点是由混合农业这种地域生产类型的生产特点和对象所决定的,应把它们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具体关系可表述如下:
[迁移应用]
4.关于混合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没有此种类型B.美国中央大平原的小麦区是混合农业的典型代表C.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来说,七八月份是农事活动的闲季D.混合农业属于密集型商品农业【答案】 D【解析】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属混合农业。美国小麦区属商品谷物农业。七八月份正是澳大利亚剪羊毛的忙碌季节。
【基础达标】
(2012·海南高考)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据此完成1~3题。1.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A.耐旱
B.耐涝C.抗病虫害
D.占耕地少2.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
B.洪涝C.台风
D.冻害3.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A.光照强,气温日差较大B.气温日差较小,降水多C.降水少,地形平坦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青藏高原虽然是高原气候,但利用大棚技术仍可使拉萨的瓜果蔬菜供应充足。根据材料,完成4~5题。4.拉萨利用大棚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了当地的(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
D.土壤条件
5.拉萨原来不产西瓜,引种后发现:直接“铺”在地上生长的西瓜长势不好,只有将西瓜藤蔓架空,西瓜“挂”着才能结果。西瓜“挂”着才能结果的原因是( )A.可以减少叶子对西瓜的遮掩,增强光照,促进光合作用B.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节省土地,节省大棚面积,减少农业投入C.土壤的湿度不够,直接“铺”在地上,容易使西瓜的水分蒸发D.大棚内的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不利于西瓜的发育成长6.读“我国北方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A、B、C、D四处发展棉花、水果、蔬菜和乳牛生产,则:①A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因为这里地形________,耕地面积________。②B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其自然条件是靠近__________,社会经济条件是接近__________。③C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既靠近________,交通便捷,又靠近________,能为市民提供新鲜农产品。④D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因为________地形不便耕作。(2)如果在D处发展种植业,最好按照等高线修筑梯田,这样不仅可以扩大______________,也有利于______________。(3)这里的蔬菜区为了满足城镇居民冬季也能吃到新鲜蔬菜,应根据____________的原理,推广____________生产,以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光照、湿度、通风等因素,生产反季节蔬菜。
【拓展提升】
一、选择题
下表为“某乡镇2005年与2011年部分农产品构成表”。读表完成1~2题。年份2005年2011年产值/万元%产值/万元%总计6
807.201001
2110.28100水稻2
637.7938.754
180.9334.52小麦1
191.2617.501
441.7011.90油菜籽1
446.5321.252
739.2322.62蔬菜850.9012.502
162.5517.86水产品680.7210.001
585.8713.101.该乡镇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
B.江淮地区C.华北平原
D.珠江三角洲2.后三类农产品在5年中产值比重显著提升,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
B.交通C.技术
D.政策(2011·福建高考)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完成3~4题。3.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4.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2012·海南高考)2011年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橙喜获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普通脐橙价格低,滞销。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高,却供不应求。据此完成5~6题。5.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有( )①品种退化 ②产量过大 ③品质较差 ④销售渠道不畅A.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6.为提高该地脐橙种植业的整体竞争力,亟需( )A.提高产量
B.改善运输条件C.推广良种
D.扩大销售渠道下图是“我国1978~2005年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产值结构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7~8题。7.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转变的方向是( )A.商品粮基地
B.都市农业C.牧业
D.水产业8.引起其农业结构转变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变化
B.城市化C.国家粮食政策
D.生产技术(2011·浙江高考)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9~10题。9.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
A.①
B.②C.③
D.④10.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①土壤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下图为“某地人类活动示意图”,据图回答11~12题。11.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和地形
B.科技和资金C.政策和劳动力
D.市场和交通12.图中地理事物布局最不合理的是( )A.游览道
B.温室大棚C.养猪场
D.接待中心
二、综合题
13.下表表示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农场的农事安排,读图表,完成下列各题。
月份123456789101112小麦种植犁地(忙碌)播种(忙碌)小麦生长季节①绵羊饲养②配种(忙碌)剪羊毛(忙碌)在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1)填写合适的农事安排: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2)澳大利亚大陆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地位于印度洋沿岸,试分析其降水较少的原因。
(3)分析P河冬、夏季均出现汛期的原因。
(4)图2中主要农业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优点。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下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下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3)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一、1、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2、合理利用3、气候
土壤
稳定
市场
交通运输
较快二、1、历史发展阶段
自然
经济2、结构
发展方向3、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
[基础达标]
1.A 2.D 3.A
4.B 5.D
6.
(1)棉花 平坦 广(大) 蔬菜 水源 消费市场 乳牛 公路 消费市场 水果 丘陵(2)耕地面积 水土保持 (3)温室效应 温室大棚
[拓展提升]
1.B 2.A
3.C 4.B
5.B 6.C
7.B 8.B
9.D 10.A
11.A 12.C13.
(1)小麦收割 在牧场放牧(2)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中西部递减(或北、东、南三面沿海多,中西部少)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沿岸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3)墨累河干支流上游属于夏雨区,下游属于冬雨区。(4)混合农业 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做到忙闲错开;农场主可根据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收入稳定。
14.(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2)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3)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在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