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地理
教材
必修二
备课组长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上课周次
课题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对比。
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区位的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表分析、多媒体课件
课时总数
1课时
教学过程(要有设计意图和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导入:复习提问上节所学内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和特点。
学生回答,略。(控制在五分钟内)师: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原因,人们从事的农业地域类型不是种植业,而是畜牧业。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播放图片“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这一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为什么?这些国家在放牧牲畜的种类上有什么差别?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略。(教师总结大牧场放牧业的定义)【活动】阅读教材“案例4”,完成活动题1、2。教师播放“南美洲的粮仓”,为学生增长课外知识。通过这两段资料,便于学生总结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师:此外,阿根廷人为了促进这里的牧业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我国内蒙古、新疆也有着大面积的草场,但与大牧场放牧业还不一致。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活动题3。【过渡】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在某些地区形成了面向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乳畜业。播放图片“奶牛场、奶制品”,引出乳畜业概念。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略。【活动】教材P52活动题。学生通过阅读图3.20、3.21、表3.1及材料“西欧的乳畜业”,讨论分析,回答问题,教师则进行归纳总结引导从气候、草场条件、生产对象、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同时运用资料归纳了其特点,并将二者的区位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自然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深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对自然条件的改造,都会使农业区位因素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地域类型的产生。
板书设计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主要特点及分布:案例: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促进措施)乳畜业概念:生产对象:主要分布地区及特点:
教后反思
本节内容在设计中引用了很多图片,加上教材中的案例,为本节课增添了一些色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较高,但可能图片选取过程中没有太多深思,导致部分信息没能全部展示,故课堂对知识的掌握不太好,此外还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争取让教与学有默契,课堂师生成一体,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