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3 15: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等级:优/良/中)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掌握生活化散文特点(碎片化叙事、细节传神)及白描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细节对比,学凡处见伟大”的写作策略;体会女性视角下温情鲁迅的独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作为普通人的温度, 理解真实记忆的历史价值。
二、作者及背景
1.《回忆鲁迅先生》一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原名是________,她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________县,其成名作为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
2.萧红与鲁迅相识于________(城市),鲁迅待她如亲人,甚至视她为“________”。
3.写作背景: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萧红深陷悲痛,陆续写下《海外的悲悼》《鲁迅先生记》等短文寄托哀思。1939年,正值鲁迅逝世三周年,她将此前散篇整合修订,并补充新内容,形成长约1.8万—2.5万字的长篇回忆录,初名《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后定稿为《回忆鲁迅先生》,1940年7月由重庆生活书店出版。写作时萧红正流徙于战时重庆,身体孱弱,生活动荡。据载,她曾口述内容由学生姚奔记录,再亲自整理成文,后经许广平审阅,成书过程充满艰辛。
三、给加粗字注音。
阖眼( )舀汤( )踌躇( )瞿秋白( )抽屉( )
揩( ) 疙瘩( ) 校对( )
四、经典题型训练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学过的课文,比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我们认识了鲁迅先生,他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人?而萧红笔下的鲁迅又是个怎样的人?
2.通过阅读,请从衣、食、住、行四各方面,各找出一例鲁迅的生活细节事件?
(二)细读课文,段落结构分析
精读(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1. 用简洁语言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2. 文中如何通过动作描写表现鲁迅的性格?
3. 该段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三)再读课文,多角度品析
1.品析语句“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2.“一双拖鞋停在床下”中“停”字有何妙处?
3.作者为何选择“小龟背上的毛笔”“拖鞋”“枕头”等琐碎物件?
五、谈一谈回忆性散文的特点(选做)
结合全文,试分析萧红如何通过“碎片化场景、生活细节”塑造鲁迅形象?
六、主旨探究
萧红以“碎片化日常”为经纬,织就一幅充满温度的灵魂肖像:萧红以生活细节为经纬,通过包饺子、尝鱼丸、深夜读信等平凡片段,颠覆鲁迅“冷峻斗士”的刻板形象,展现其幽默、温情与严谨的鲜活人格。文章在琐碎日常中重构崇高,于以小见大的叙事里暗涌深悼,既是对导师“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礼赞,亦为现代散文树立了“以人性化笔触铭记伟人”的典范。
七、拓展与延伸
1.用“碎片化场景”方式,捕捉亲人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情,不少于80字,要求:选三个日常细节,并至少有一处传神的动作描写。
2. 请以“平凡微光中的巨人身影”为视角,从生活细节切入鲁迅人格魅力,关联当代青春成长,写一段感悟。
部编(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掌握生活化散文特点(碎片化叙事、细节传神)及白描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细节对比,学凡处见伟大”的写作策略;体会女性视角下温情鲁迅的独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作为普通人的温度, 理解真实记忆的历史价值。
二、作者及背景
1.《回忆鲁迅先生》一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原名是________,她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________县,其成名作为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
2.萧红与鲁迅相识于________(城市),鲁迅待她如亲人,甚至视她为“________”。
答案:
1.《萧红全集》、萧红、张迺莹、呼兰、《生死场》、《呼兰河传》2.上海、“调皮的女儿”
解析: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今哈尔滨市呼兰区)。 1934年萧红赴上海投奔鲁迅,鲁迅一家待她如亲人,称她为“调皮的女儿”。
3.写作背景: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萧红深陷悲痛,陆续写下《海外的悲悼》《鲁迅先生记》等短文寄托哀思。1939年,正值鲁迅逝世三周年,她将此前散篇整合修订,并补充新内容,形成长约1.8万—2.5万字的长篇回忆录,初名《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后定稿为《回忆鲁迅先生》,1940年7月由重庆生活书店出版。写作时萧红正流徙于战时重庆,身体孱弱,生活动荡。据载,她曾口述内容由学生姚奔记录,再亲自整理成文,后经许广平审阅,成书过程充满艰辛。
三、给加粗字注音。
阖眼(hé) 舀汤(yǎo) 踌躇(chóu chú) 瞿秋白(qú) 抽屉(tì) 揩(Kāi) 疙瘩(gēda) 校对(jiào )
四、经典题型训练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学过的课文,比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我们认识了鲁迅先生,他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人?而萧红笔下的鲁迅又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示例:鲁迅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眼睛特别亮,能把普通人(像阿长)写得活灵活现,连缺点也不放过,但他更心肠特别热,能看到阿长这样的小人物内心的善良,并真心感激她。他特别懂得感恩,像藤野先生那样真诚帮助过他的人,他一辈子都记在心里。他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看到同胞受苦、麻木,他放弃了学医,选择用笔当武器去唤醒大家,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决定。他写文章常常批评旧社会的不好,说话很尖锐,但这都是因为他太希望国家能变好,人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虽然他看到很多黑暗,但他内心始终有温暖和希望,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能走出一条新路来。
萧红笔下的鲁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褪去“神化”光环、充满人间烟火气、复杂而温暖的鲁迅。她的视角独特而珍贵,因为她是鲁迅晚年最亲近的“学生”和“孩子”之一,得以深入鲁迅的家庭日常生活,观察到他作为“人”而非仅仅是“战士”或“思想家”的方方面面,在萧红的眼中,鲁迅是伟大又平凡的“真人”。
解析:于国来看:鲁迅是冷峻的“民族魂”,以笔为匕首刺向旧中国沉疴。他身兼三重锋芒:清醒的批判者(《狂人日记》揭礼教“吃人”),悲悯的启蒙者(《故乡》哀闰土之麻木),倔强的战士(杂文如投枪直面黑暗)。其文风淬炼如铁,字句间奔涌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孤勇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在启蒙与救亡的撕裂中,他始终立于“铁屋”门前呐喊,唤醒昏睡者直面鲜血淋漓的现实。
于家来看:他既是思想深邃、战斗不息的文学巨匠和民族脊梁,又是疼爱妻子儿子、关心青年朋友、有着生活小癖好、会为病痛所扰的慈爱长者、亲密朋友和普通家庭成员。萧红以其细腻的观察、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白描手法,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充满人性温度、生活气息和复杂魅力的鲁迅,这份记录因其真实、具体和感性,成为了解鲁迅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让鲁迅的形象更加丰满、亲切和深入人心。她让我们看到,鲁迅的伟大,恰恰也深深植根于他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身边人真挚的温情之中。
2.通过阅读,请从衣、食、住、行四各方面,各找出一例鲁迅的生活细节事件?
答案:衣——灰布长衫肘部打补丁:食——夜宵必吃桂圆汤;住——书桌烟灰缸总满溢;行——走路快得青年人追不上。
(二)细读课文,段落结构分析
精读(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1. 用简洁语言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① 描写鲁迅笑声的特点(明朗真诚、富有感染力)。
② 刻画鲁迅行动的特点(敏捷果断、雷厉风行)。
2. 文中如何通过动作描写表现鲁迅的性格?
答案:① 笑的描写(第一段):“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笑得咳嗽” → 毫无拘束、真挚豪爽;② 走的描写(第二段): “抓帽子”“扣头上”“左腿伸出”动作一气呵成 → 果断利落、不拖泥带水。
解析:两层动作细节互为补充,共同塑造鲁迅真实自然、雷厉风行的鲜活形象。
3. 该段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答案:结构特点: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写“笑”与“行”两个独立场景。作用:多角度刻画人物:从不同侧面展现鲁迅的性情与行动力;节奏明快:短句组合使叙述简洁有力;突出真实性:选取日常片段,强化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三)再读课文,多角度品析
1.品析语句“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答案:细节描写,拟人修辞。作用:生动赋予毛笔以人的姿态,画面鲜活;体现鲁迅生活情趣 与 严谨习惯(文具摆放考究);以小见大:通过微小物件展现其精神世界的秩序感。
2.“一双拖鞋停在床下”中“停”字有何妙处?
答案:拟人化:赋予拖鞋 静止等待的状态,暗含鲁迅随时工作的紧张感;营造氛围:暗示房间的安静有序,与后文“静一点”呼应; 语言凝练:一字传神,体现作者观察细致与文字功力。
3.作者为何选择“小龟背上的毛笔”“拖鞋”“枕头”等琐碎物件?
答案:白描手法。以平凡物件还原生活本真,打破“伟人”标签; 情感寄托:借物写人,物件承载鲁迅的温度与气息;女性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传递深切怀念。
五、谈一谈回忆性散文的特点(选做)
结合全文,试分析萧红如何通过“碎片化场景、生活细节”塑造鲁迅形象?
答案参考:抓取瞬间动作:“刚抓起帽子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离家的急切);定格声音意象:“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笑声中的生命力)这些特写如电影镜头,将鲁迅的敏捷与爽朗具象化,消解了“横眉冷对”的刻板印象。白描技法勾勒精神:写衣着:“穿灰布长衫,胶底布鞋,衣角塞在裤腰里”——朴素实用的审美观;写病容:“许先生低声说周先生睡着了,喉咙里像卡着痰”——不避凡俗的实录,无华丽修辞,却使人物跃然纸上。儿童视角纯净叙事,萧红常以孩童般的对话凸显天真。如,鲁迅问:“有什么事吗?”作者:“天晴了,不下雨了!”此类看似无意义的寒暄,恰反衬鲁迅对青年毫无架子的亲和。多维度立体化,从笑声、走路、待客、工作等:生活细节拼出血肉丰满的鲁迅;层层进行情感渗透,在平淡叙述中暗藏敬仰与追思,突破传统传记:以散文笔法打破刻板印象,凸显人性光辉。
“以小见大”的笔法:通过微小事件折射崇高品质。吃鱼丸事件:因孩子质疑鱼丸不新鲜,鲁迅亲自尝验并纠正他人,体现严谨求实; 深夜读青年来信:虽痛恨字迹潦草,仍戴眼镜细读至深夜,展现对青年的深切关怀:病中工作:明知身体恶化仍坚持写作,“死了不要紧,只要留给人类更多”,凸显忘我奉献;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传递深切怀念之情。
六、主旨探究
萧红以“碎片化日常”为经纬,织就一幅充满温度的灵魂肖像:萧红以生活细节为经纬,通过包饺子、尝鱼丸、深夜读信等平凡片段,颠覆鲁迅“冷峻斗士”的刻板形象,展现其幽默、温情与严谨的鲜活人格。文章在琐碎日常中重构崇高,于以小见大的叙事里暗涌深悼,既是对导师“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礼赞,亦为现代散文树立了“以人性化笔触铭记伟人”的典范。
七、拓展与延伸
1.用“碎片化场景”方式,捕捉亲人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情,不少于80字,要求:选三个日常细节,并至少有一处传神的动作描写。
示例:
(1)厨房的晨曲
清晨六点,厨房里便响起细碎的锅碗声。奶奶佝偻着背,站在灶台前,手腕轻轻一抖,金黄的蛋液“滋啦”一声滑入滚油中,瞬间膨起漂亮的泡泡。她布满老年斑的手稳稳握着锅铲,手腕灵巧地一翻,蛋饼便在空中划了个半圆,稳稳落回锅里,边缘煎得焦香金黄。那手腕翻转的瞬间,带着几十年厨艺沉淀的从容与精准。
(2)阳台的凝视
午后阳光斜照进阳台,奶奶总爱坐在那把旧藤椅上。她眯着眼,手里松松地握着一件我的旧衬衫,指腹缓慢地、一遍遍地摩挲着袖口上那道我打球时刮破的小口子。她的指尖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轻柔,像在触碰一件稀世珍宝,目光却飘向窗外摇曳的树影,不知是看那叶子,还是在看我早已远去的、穿着这件衣服奔跑的少年身影。阳光把她花白的头发染成淡金色,时间仿佛在她指间凝固。
(3)灯下的针脚
晚饭后,客厅只亮着一盏小灯。奶奶戴上老花镜,拿起我掉了一粒纽扣的外套。她捏着细小的针,对着灯光,小心翼翼地穿线,头微微侧着,嘴唇无意识地抿紧,一次,两次……终于成功。她低下头,针尖在布料间灵巧地穿梭,手指带着一种沉稳的韵律,一圈圈细密的针脚便悄然缝合了缺口,也仿佛在无声地缝补着流逝的时光。灯光柔和地笼罩着她专注的侧影,像一幅温暖的静物画。
2. 请以“平凡微光中的巨人身影”为视角,从生活细节切入鲁迅人格魅力,关联当代青春成长,写一段感悟。
参考示例;
校服袖口里的“星火”
读罢萧红笔下鲁迅深夜写作的背影,我下意识摸了摸校服袖口被笔尖磨出的墨痕——原来伟人的光热,就藏在这样琐碎的坚持里。
他咳嗽着校对译稿的深夜,多像我为数学竞赛熬红的眼;他待客时总留到最后一块点心,恰似同桌悄悄推来的错题本。最动容的是他笑时“连烟卷都抖掉了”的瞬间:原来冷峻的战士也会被生活逗乐,就像班主任严肃训话后,转身被窗台麻雀逗笑的皱纹。
历史课本里的“民族魂”,在此刻具象成有温度的生命。当我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再觉得是遥远的口号——那些在小组作业中主动承担脏活的身影,在义卖会上吆喝到嘶哑的嗓音,何尝不是当代少年的“微光牛耕”?先生若见这烟火人间里的细碎光芒,定会含笑点燃又一支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