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3 15:3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等级:优/良/中)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把握文章的时间顺序叙事和细节描写;提高信息筛选提取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批注品析法,标记文中典型细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南仁东“永不服输”的攻坚意志与“甘守寂寞”的奉献情怀,理解“天眼”工程对国家科技自强的战略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 (1953年—),福建建阳人,当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现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其作品以跨学科视野、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纪实性叙事著称,被誉为“信息时代非虚构文学的新风格开创者”。本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相关章节改写。
南仁东( 1945- -2017),吉林辽源人,满族,天文学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 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三、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潜( )质 尴尬( ) 筛( )选 篝( )火
目睹( ) 严丝合缝( ) 瞠( )目结舌
热泪盈( )眶 一览( )无余 朝气蓬( )勃
2.解释下列词语。
(1)严丝合缝:
(2)瞠目结舌:
(3)热泪盈眶:
(4)一览无余:
(5)朝气蓬勃: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王宏甲在《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一文中,先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有什么用意
2.《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文中多处提到年份和传主的年龄,形成一条自然的线索,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五、快速默读,回答下列试题
1.阅读下列语段,思考:南仁东的早年经历对他后来成就有怎样的影响?你从这种经历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原文:1968年,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在这个总共不到150人的小厂做“小金工”这是技术活儿,他喜欢。可是,他很快就遭遇到,了“做个简单的小零件也连连出废品”的尴尬。正是这尴尬,让他对什么叫“一丝不苟”“严丝合缝”有了深刻的认识。
2.“看星星的孩子,最终成了照亮星空的人”体会其深层含义?
3.理解标题“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妙处。
六、品悟本文的写作技巧
1. “看星星”在文中多次出现,分析其作用。
2. 作者如何表现南仁东建设“天眼”面临的困难?
3. 结尾处描写“天眼”首次接收宇宙信号的场景,有何效果?
4. 文中的环境描写对塑造南仁东的形象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七、拓展延伸
1. 南仁东拒绝国外高薪回国,与《邓稼先》中“两弹元勋”的选择有何共同点?
2. “天眼”(FAST)的“自主创新”体现在哪里?(结合文本与科学常识)(选做)
3. 国际将小行星命名“南仁东星”,此类命名需满足什么条件?(课外延伸)
八、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1. 南仁东22年坚守深山建设“天眼”,对青少年实现梦想有何启示?
2. “天眼”团队中许多是青年科学家,这给我们怎样的职业选择启示? (选做)
部编(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把握文章的时间顺序叙事和细节描写;提高信息提取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批注品析法,标记文中典型细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南仁东“永不服输”的攻坚意志与“甘守寂寞”的奉献情怀,理解“天眼”工程对国家科技自强的战略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王宏甲(1953年—),福建建阳人,当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现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其作品以跨学科视野、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纪实性叙事著称,被誉为“信息时代非虚构文学的新风格开创者”。本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相关章节改写。
南仁东( 1945- -2017),吉林辽源人,满族,天文学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三、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潜(qián)质 尴尬(gāngà) 筛(shāi)选 篝(gōu)火
目睹(dǔ) 严丝合缝(fèng) 瞠(chēng)目结舌
热泪盈(yíng)眶 一览(lǎn)无余 朝气蓬(péng)勃
2.解释下列词语。
(1) 严丝合缝:形容事物之间结合得非常紧密,没有一丝缝隙。
(2)瞠目结舌:瞪大眼睛说不出话,形容极度震惊或窘迫。
(3)热泪盈眶:泪水充满眼眶,形容非常感动或激动。
(4)一览无余:一眼就能全部看清,形容视野开阔或事物毫无遮掩。
(5)朝气蓬勃:形容人充满活力,像早晨的太阳般奋发向上。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王宏甲在《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一文中,先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有什么用意
答案:作者以“看星星”的往事开篇,揭示人物初心——展现南仁东对天文的热爱始于童年,为后文奉献终身埋下伏笔;构建象征线索——用“星星”串联少年梦想与“天眼”成就,形成理想照进现实的生命奋斗精神;增强感染力——以充满诗意的童年场景拉近读者与科学家的距离,使崇高精神可感可亲。
解析:通过“看星星”(探索宇宙)→“造天眼”(成为探空巨眼)→“化星”(精神不朽)的意象升华,揭示“追寻理想者终将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这一核心主题。将科学贡献转化为具有普世价值的生命寓言,激发青少年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思考。
2.《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文中多处提到年份和传主的年龄,形成一条自然的线索,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答案:文中反复标注年份与传主年龄,形成时间线索。用具体数字凸显“22年深山攻坚”的艰辛,强化奉献精神的可感度;通过年龄变化展现人生阶段(青年→暮年),揭示理想坚守的长期性;精准时间的表达,使科学事迹更具信服力,令人佩服。
解析:年龄数字如同生命刻度尺,清晰标注理想从萌芽到升华的全过程。从青年(18岁)怀揣梦想,到盛年(33岁)为梦想续航,至中年(49岁),暮年(62岁)、(71岁)等关键人生阶段都锁定在深山,凸显科学家“把生命熔铸进事业”的极致追求。 “2006年(61岁),他亲自爬上300米高梁校对索网;2010年(65岁),带病解决钢索疲劳难题。”61岁攀高梁:打破“老人应安享晚年”的世俗认知,彰显“永不服输”的科研血性;65岁克难题:带病工作突出“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悲壮感,使故事如历史纪录片般真实可触,强化情感冲击力。
五、快速默读,回答下列试题
1.阅读下列语段,思考:南仁东的早年经历对他后来成就有怎样的影响?你从这种经历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原文)1968年,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在这个总共不到150人的小厂做“小金工”这是技术活儿,他喜欢。可是,他很快就遭遇到,了“做个简单的小零件也连连出废品”的尴尬。正是这尴尬,让他对什么叫“一丝不苟”“严丝合缝”有了深刻的认识。
答案:南仁东在无线电厂经历的“零件报废尴尬”,为他日后主持“中国天眼”工程埋下伏笔:工匠精神奠基——从“废品教训”中淬炼出一丝不苟的精度意识,为天眼毫米级钢索工程奠基;抗挫心态养成——将技术挫败转化为“知耻后勇”的动力,锻造出22年攻坚的韧性;实践认知升华——从车间“严丝合缝”体悟到自主技术尊严,催生“外国人能造,我们凭什么不行!”的民族志气。
对我们的成长启示:
平凡小事磨砺大品格: 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实验,培养“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挫折是成长的“特种钢”:考试失利/比赛失败时,学南爷爷把“尴尬”变“动力”;
少年立志当报国: 将个人兴趣(如航模/编程)与国家需求结合,做“未来中国脊梁”。
解析:“废品”教训 → 天眼精度(技术迁移)青年时因“小零件出废品”领悟“严丝合缝” → 暮年要求“天眼”反射面板误差不超过1毫米,6,500根钢索需如钟表齿轮般精密咬合。工厂的“尴尬”让他刻骨铭心,这种对精度的敬畏直接迁移到“天眼”建设——“他用当年卡尺量零件的劲头,亲自攀上300米高梁校验索网。”车间经历塑造了“毫米级较真”的工程哲学,这正是大科学装置成功的根基。 工厂的“知耻而后勇”,成为他面对技术封锁时的心理铠甲——“他告诉团队:失败是物理规律给我们的功课,做废了就重来!”早期挫败消除“天才幻想”,让他坚信:成功=失败×坚持,这种心态支撑22年深山坚守。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在车间才懂,精密仪器里没有‘差不多’…这不仅是技术,更是脊梁!”工厂经历让他从工匠精神中看见民族气节!南仁东的工厂往事告诉我们——伟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每个“尴尬时刻”选择坚持;国之重器不在远方,就在你今日笔下的每道题痕里。
2.“看星星的孩子,最终成了照亮星空的人。”体会其深层含义?
答案:一语双关“星空”:①实指南仁东建设“天眼”探索宇宙;②象征他以身报国,成为精神灯塔,揭示“追梦者终成筑梦人”的生命价值。
解析:从童年爱好(看星星)到终身成就(“天眼”探空),完成理想闭环,点明主旨。
3.理解标题“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妙处。
答案:①虚实结合:实指国际命名的小行星,虚指其精神永存;②诗化表达:将科学贡献升华为宇宙级礼赞,传递崇敬之情。
解析:呼应文中“看星星”线索,使科学成就与浪漫情怀相融。
六、品悟本文的写作技巧
1. “看星星”在文中多次出现,分析其作用。
答案:线索作用:①串联少年梦想与终身事业,使结构严谨;②象征理想追求,层层深化主题。
解析:从童年“仰望星空”到暮年“建造天眼”,同一意象贯穿不同人生阶段,体现精神传承。
2. 作者如何表现南仁东面临的困难?
答案:多角度对比:①内外对比:国外技术封锁与国内白手起家;②人景对比:巨人般工程与工人渺小身影;③时间对比:22年坚持与瞬息科技发展。
解析:通过对比放大矛盾,突出攻坚克难的不易。
3. 结尾处描写“天眼”首次接收宇宙信号的场景,有何效果?
答案:以景结情:①用科学成果(宇宙信号)具象化南仁东毕生心血;②无声画面胜过直接抒情,引发读者对科学家的无限敬意。
解析:避免直白歌颂,用“天眼运转”这一典型场景收束,余韵悠长。
4. 文中的环境描写对塑造南仁东的形象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答案:环境描写体现的人物品质。用“寒冬酷暑、烈日细雨”,写出南仁东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用极端天气象征22年选址的艰辛历程 ;用“劈柴开路”“绳索桥咆哮”,写出他直面困难的勇气与行动力;“咆哮河水”反衬坚定;“仰望星空”“脚踏大地”等,体现出他的理想主义与务实精神的统一;“解放鞋、雨衣、柴刀”等用具简陋反衬奉献精神。
解析:不写专业设备而写劳动工具(解放鞋/柴刀),突出科学家化身“战术型老工人”的身份转换。南仁东曾亲自攀爬悬崖校验钢索,此类工具正是他“从院士到工匠”的象征;将“看星”这一童年兴趣(材料未提但可关联)置于极端环境后,形成理想闭环——越是艰苦越需星空指引,凸显“以浪漫情怀支撑理性事业”的科学家特质。反衬人格高度:用险峻地貌(熔岩/深渊)对比人物渺小身影,突出“凡人身躯承载巨人理想”的震撼感;隐喻科学探索:“无路处劈路”呼应FAST “无先例可循”的自主创新(如索网技术攻关);传递精神价值:“脚踏大地”强调科学家需“从实验室走向田野”,批判空想主义,呼应南仁东名言“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要有知识”。
七、拓展延伸
1. 南仁东拒绝国外高薪回国,与《邓稼先》中“两弹元勋”的选择有何共同点?
答案:共同精神内核:①爱国报国的使命感;②将民族需求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担当;③科技自主创新的决心。
解析:关联教材同类人物,提炼中国科学家群体精神特质。
2. “天眼”(FAST)的“自主创新”体现在哪里?(结合文本与科学常识)
答案:①选址创新: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坑(节省成本);②技术突破:自主研发索网技术(抗疲劳钢索);③设计独创: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最大)。
解析:从文本细节(“攻克索网难题”)延伸科普知识,强化学科联系。
3. 国际将小行星命名“南仁东星”,此类命名需满足什么条件?(课外延伸)
答案:①杰出贡献:在科学/文化领域影响人类发展;②程序规范:由发现者申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审核批准。
解析:渗透天文学常识,说明荣誉的权威性与稀缺性。
八、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1.南仁东22年坚守深山建设“天眼”,对青少年实现梦想有何启示?
答案 ① 理想需扎根现实:从“看星星”的兴趣发展为终身事业;② 成功必经磨砺:甘坐冷板凳,以毅力对抗困难(如技术封锁); ③ 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结合。
解析:避免空谈“坚持”,结合“兴趣—行动—信念”给出可操作的成长路径。
2.“天眼”团队中许多是青年科学家,这给我们怎样的职业选择启示?
答案:代青年应:① 投身国家战略领域(如:航天/人工智能),在科技前沿实现价值;② 破除“功利化”择业观:重大事业需长期投入(如“天眼”耗时22年);③ 传承“工匠精神”:用精益求精态度攻克技术难关。
解析:关联“双减”后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强调实干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