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8 07: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实际,了解当地传统工业发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读图(如“鲁尔区”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并了解相关的区位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2.中国已经“入世”,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今后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重点
1. 鲁尔区优势区位条件。
2.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
1.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
1.采用图形、案例和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把课本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简单化,联系以前所学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我们应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重新研究。
2.联系具体事例,由彼及此,便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为以后的具体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知道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我们知道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传统工业区,二是新工业区。因为随着现代工业生产分工的详细复杂,使得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其中传统的一些工业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工业区。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传统工业区。
新课教学
一、传统工业区

首先来了解传统工业区概况。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传统工业区的概念
(2)典型的工业区
(3)工业部门(强调以重工业为主)
(4)工业布局:高度集中
转折:传统工业区在各国以至全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发展中面临了很多问题并开始出现衰落,而有些工业区后来经过长期的改造历程后,现在又成为一颗备受众人关注的新星。下面我们以德国的传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例,加以详细分析。
二、案例分析:鲁尔工业区
要求学生阅读案例思考如下问题: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整治措施。
1、区位优势
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A.便捷的水路交通。鲁尔区位于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十字路口;另外,总管鲁尔区的莱茵河及其3条支流与总长400千米的4条运河相互沟通,形成区内完整的内河运输网络。并通过莱茵河口的鹿特丹港与海外联系。鲁尔区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区内的告诉公路也交织成网,任何地点距离高速公路都不超过6千米。
B.丰富的煤矿资源:鲁尔煤矿
C.离铁矿较近,如法国西北部的洛林铁矿
D.广阔的市场:德国,西欧等。
2、衰落原因
要求学生讨论。
由其自然资源分析其生产部门:生产结构——单一
由学生总结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的衰落原因等最后总结如下:
(1)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和钢铁是该区经济的基础
(2)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是由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逐渐降低;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3)世界性钢铁过剩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世界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危机钢铁替代产品的广泛使用,使世界钢铁市场需求急剧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5)重工业集聚,环境污染严重。
3、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发展第三产业;(4)优化环境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其各项措施是针对哪些衰落原因的。
(教师归纳):调整产业结构是针对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和世界性钢铁过剩而采取的措施;调整工业布局是针对环境问题严重而提出的针对性措施;发展第三产业和优化环境是针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而提出的措施。
【活动】:教材P67活动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后完成。
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
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区位的异同。
(3)
鲁尔区对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重振有何启发意义?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总结归纳。
三、小结
四、练习:知识梳理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反思
煤、铁资源丰富
能耗大.污染严重


繁荣
衰落
重振